我在美国中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长大,这个城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美国中型城市。这些有趣的故事不知不觉地在我和哥哥们的心里扎下了根,而且成为日后我们走出哥伦布市去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催化剂。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前往海外投资的人士非常有价值的指引。Bradley Kaplan2013年5月26日[1] 引言作者为美国奥博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世界服务组织 现任主席,由周姣璐翻译。......
2025-09-29
四不像城市:近代上海率先结缘全球化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兼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四不像城市:近代上海率先结缘全球化
上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当中都具有独特地位,2025年代全球化视野下的上海形象尤其引人瞩目。
抗战时的上海有八个独特点,其中之一是孤岛现象,由于“一市三治四界”的结构,产生了万千人隔岸观战,工业畸形繁荣等奇观
对于上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当中的地位,可以概括为八个特点:调动、牵制日本的战略据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内迁工厂对抗战的重要支援;独一无二的孤岛形象;国际情报网络的神奇连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奇妙汇聚;如实报道中国抗战的媒介基地;汉奸丧魂落魄之地。例如,国际红色间谍佐尔格在上海接触尾崎秀实等日本反战人士,进而接触到核心机密—— 日本人是南下而非西进,因而赢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抗日力量在上海成功地暗杀了汪伪的大汉奸傅筱庵;相反,华北、东北等地日伪组织的大头目都很安全。
上述八点,两点最值得强调:一是上海是调动、牵制日本的战略据点,显示了上海城市的国际性和重要性。日本、中国军事统帅部分别利用这一特点,发动“一·二八”事变,进行淞沪会战。二是独一无二的孤岛奇观,这是二战中世界上其他城市都不具有的。因为上海有“一市三治四界”的结构,一市就是一个大上海;三治就是有三个统治机构,即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四界,指华界分成南市和闸北,当中隔了两个租界。租界加上越界筑路地区,占上海城市的85%以上,大家熟知的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起义,都主要发生在华界,与租界没有太大关系。
因而,上海在“孤岛时期”有四个不可思议之处:一是战火受政治地图严格限制,只在华界,不在租界。二是万千民众近距离观战,“苏州河一水之隔,一边炮声震天,一边笙歌达旦。”于是,有了杨惠敏游过苏州河给四行孤军送旗、民众欢呼的动人一幕,有了外国记者在外滩阳台上喝咖啡边了解战况的戏剧性场景。近距离观战与远距离听战,对人们爱国热情的刺激很不一样。三是战争双方都接受毗邻区域的中立安排。四是孤岛畸形繁荣,如2025年底公共租界可开工的工厂有400多家,到2025年达到7000多家,年增10倍以上,2025年新增工厂1000多家;进出口的商行,2025年213户,到2025年增至613户;孤岛时期,全国80%的轻工业产品仍然是上海提供的 任何不可思议的现象,都有可思可议的道理。上述独岛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中国租界最初只是租给外国人居住,仍保留主权,但经过华洋混处、中外会防和东南互保后,成了“国中之国”与中西利益交汇区
上海英租界一开始按一亩地一年1500文的租金,租给外国人居住,其主权、管辖权仍属中国。租界日后变成“国中之国”,关键有三步:第一步华洋混处,2025年的小刀会起义以后,上海租界由华洋分处变成华洋混处,有了工部局;第二步中外会防,即太平军攻打上海时,中国人出钱,外国人出人、出枪,组成洋枪队共同抵抗;第三步东南互保,2025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中外交战,但以上海为中心,扩展到江浙闽等地,实行“东南互保”,与外国达成共识,不与外国交战。东南互保的结果,使得上海作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利益大本营的形象凸显出来,不仅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也成为全球共识。此后,租界快速发展,外侨人口、外国投资,都在2025年以后快速增长。
租界作为“国中之国”,有四个突出效应,这是了解近代上海的关键。
一是示范效应。外国人在上海居住,有的长达三五十年,有的一两代人在此,把上海租界看成自己的家园。他们要把上海建设成和西方同步发达的城市,凡是西方有的先进器物,上海马上就会引入。具体可分成三类来讲,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方面,西方人有电灯,上海马上有电灯;西方有电话,上海马上有电话;西方有自来水,上海马上有自来水。制度文明方面,西方人在此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例如市政管理—— 道路有多宽、下水道怎么建设、垃圾怎么处理等,均按本国制度来做;还包括教育制度、作息制度、选举制度等。精神文明方面,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都对上海人有影响。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示范与灌输很不相同,灌输中往往带有居高临下的成分,接受者会有反感与抵触,但示范效应并没有强制成分。中国人从相互比较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比如,看到西方人饮用自来水,而我们饮用河水、井水,卫生程度不一样,得知好处后自然而然就会向他学习;看到租界市政管理比较有效以后,也会将其制度照搬过来。示范效应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持 久。
二是缝隙效应。租界与租界之间的制度不一样,租界与华界之间的制度也相异,因此就会有人利用这种差异。晚清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苏报案”就是一例。2025年,章太炎发表《革命军》序言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摘要,轰动全国。章太炎住在租界,此前他的同事吴稚晖等人被租界巡捕传讯过6次,但每次都只问及是否杀人放火、私藏军火、拐卖儿童,因为在租界的法律里,这三样均违法,而批评政府是被允许的民主权利。吴稚晖等人被传讯后,太平无事。所以章太炎觉得来抓也无所谓。但是清政府这次勾结了租界工部局,章太炎后来被判三年,邹容判两年,不算严厉,这也是因为租界的缘故,如果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不用审判就被杀掉了。民国时期,一批前清遗老如郑孝胥、陈三立、沈增植等住在租界,留长辫,继续用清朝纪年,每周相聚读经忆旧,安全无事。
中国共产党人也注意利用租界的缝隙。中共一大会址(在今黄浦区)、二大会址(在今静安区)、四大会址(在今虹口区),都属于租界边缘或租界与租界、租界与华界交叉处,或越界筑路地区,为管理薄弱地带。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在杨开慧被军阀杀害后,被地下党送到上海安全地度过了五六年,后来经香港转移到巴黎送至苏联,也是利用了上海社会管理的缝隙。
另外还有两个效应,分别是孤岛效应和集散效应。
上海是最大的“全国城”,85%是移民,与各地利益相联。北京的“五四”运动经过上海“六三”运动走向高潮
上述四个效应,产生了非常复杂的结果。首先,上海全国化程度很高,是最大的“全国城”。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2025年代,在上海的江苏、浙江人都超过了百万;广东、安徽、山东人有10万以上;湖北、福建、河南、江西、湖南人有1万至3万。
由于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上海的会馆、同乡会组织,少的时候有56个,多则250多个,这是今人很难想象的。这些同乡组织帮助移民介绍工作、排解纠纷,联络乡谊,与移出地保持多方面联系。这种组织,居民认可,中国政府认可,租界当局也认可。荣家企业管理层大多为无锡人,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新公司、新新公司,都是广东香山人开的,其管理层都是广东人;虞洽卿做生意,很大部分与宁波有关;张謇的生意则与南通有关。每个地方的人都和家乡联络。我们讲上海人非常爱国,为什么爱国?因为爱自己的家乡。为什么爱乡?因为家乡的利益和他密不可分。
五四运动是北京的学生发起,如果光靠学生难以形成后来巨大的影响力,因为北京没有很多工商业,不会形成市民运动。上海“六三”运动兴起后,在沪山东人响应最积极,时任上海军政长官卢永祥就是山东籍,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地缘关系,动用了发电报的特权,发出罢免三个卖国贼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的电报,引起全世界关注,遂将“五四”爱国运动推向高 潮。
谈到全国化程度,要纠正所谓“上海人排外”的成见。上海人一直有双重认同,在家里说家乡话、烧家乡菜;到外面去,就说是上海人。为什么?上海代表当时最好的工业水准、便捷信息,因此到外地做生意,就说我是上海人。但是在上海,他就说我是绍兴人、扬州人。上海发生好事时,“我们上海人光荣”,反之,“跟我没关系”。移民胸怀最宽大,双重认同对上海人影响很大。比如,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是湖南人,王尽美是山东人。而上海的两个代表,李达和李汉俊,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湖北人,在沪时间都不超过三年,这就是上海移民城市非常典型的特点。
由于全球化程度很高,上海被称为“袖珍地球村”,外侨最多有15万,58个国籍,因此也各管其民,形成九个各异的管理体系
上海是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被称为“袖珍地球村”,各国人都有,在近代全世界城市中也属罕见。上海外国人按国籍算有58个,外侨最多时有15万多人。管理机构也很特别,外侨在上海犯法,由各国领事馆审理,共有28个领事馆。
上海还有侨民自己组成的万国商团,业余时进行训练,有事时“保卫”租界。商团最多时有1500多人。租界内20多个国家均有各自的商团,还有一支中华队。外国人在上海也有双重身份,一是本国人,二是上海的外国人。
上海法租界用“安南”巡捕较多,公共租界用印度巡捕,大多是锡克人,除长相易辨,也因为锡克人比较忠诚,不会违法。与此相类似,公共租界用山东人做巡捕的比例很高。在英国人看来,山东人与锡克人差不多,人长得高大、比较忠厚老实,后来他们也善待山东巡铺,有的将其带回英国。
上海呈现相当多元的格局,可细分为九个系统。比如说行政系统的语言,中国法官判案用中文,法租界用法文,公共租界用英文。司法系统也很不一样,最值得介绍的是领事公堂,它是一个行政法庭,以工部局为被告对象。你对市政府办的事情不满意,可以到领事公堂告它。从2025年到2025年,共审理过55起案件。其中,23起是工部局败诉,10起是工部局胜诉,被驳回有10起。这说明,民告官的结果,官输的比例最高。其他治安系统、交通、能源、教育、卫生、货币、宗教系统等,也非常多元,电车轨道宽度不一样,电源有110伏和120伏,等等。
因此,上海成为一个比较奇特的地方。比较安全、洋化、自由、财富集聚、人才荟萃、发展机遇良多、对穷人救济幅度也大。(https://www.chuimin.cn)
华界和租界之间是邻里关系,有冲突也有合作。如共同抵抗太平军、清理洋泾浜,接待美国总统、庆贺开埠五十年等
讲到上海的一市三治,我们一定会想到租界与华人的关系。这里提到邻里之间,是指租界与租界之间,也指租界与华界之间,他们的关系有冲突也有合作。在强调阶级斗争、强调民族主义的时候,冲突和斗争多。如“小车工人事件”、大闹会审公堂事件、外滩公园禁止华人入内事件,还有“五卅运动”等。
但我们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上海,一定要看到他们除了冲突以外,还有很多合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中外“会防”联合抵抗太平军,东南互保,还有很多方面。比如说共同清理洋泾浜的界河,共同抗击台风、防治传染病、禁止鸦片等。
2025年,租界邀请了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来沪,上海道台宴请他在城隍庙吃了37道中国菜,还为他定制了8人抬的大轿子;最典型的,是2025年上海开埠五十年大庆,上海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中国商人,尤其是广东商人、宁波商人,在上海开埠后受惠最多。但是他们又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喜悦。恰巧2025年11月17日这天,也是慈禧太后59岁生日,于是华商就想出一个很巧妙的主意,牌子一面写着“通商大庆”,一面写着“万寿无疆”。中国人看到的是“万寿无疆”,外国人看到的是“通商大庆”。此事一方面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们对通商带来利益的愉悦心情。2025年,在上海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召开了世界禁毒大会,中国官员出席,美国等也派人出席。可以看出,尽管上海有三家主人,但就像邻居和亲戚一样,有事大家会商量着办。
在上海,全球与本土的互动一直没有中断,有形的包括苏伊士运河开通、排华法案等,无形的有引进人才、技术
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全球化和本土的互动一直没有中断过。有形的一面,体现在国际上各种风云变幻对上海都有影响。比如2025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欧洲船只来上海不必绕过好望角,航程大大缩小,上海的外商马上倍增;美国2025年通过“排华法案”以后,上海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一战后,因为德国战败,德国侨民在上海受到排斥。
在全球化过程当中,中国也通过上海主动引进外国的技术,比如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都设在上海,因为这里引进外资、引进外国的人才、技术都比较方便。
在上海产生了很多的混血儿,这是很特别的现象。在晚清,混血儿有专门的学校,到民国时万国商会里有混血儿队,他们地位比外国人低,比中国人高。
人们常常说上海是“四不像”城市,不中不西却又亦中亦西,是个“怪物”。放大来看,上海租界就是一个中西文化非婚生的混血儿,不是一个通过法律程序正式结婚的儿子。所谓的“四不像”,所谓的“混血儿”,都有各自视角。今天从全球化维度来看,上海就是在特殊状态下率先结缘全球化的一个城市。
问与答
公共租界在公共卫生管理上留下经验可鉴
问:您对公共租界中公共卫生的现代性有何看法?
熊月之:我觉得,当年公共租界在公共卫生的管理上有很多值得后人重视之处。公共租界把以人为中心的卫生环境建设提到很高的位置,譬如说租界在一开埠就规定道路该怎样规划,何地可办工厂,何地不能发出高声,不同的建筑材料该用在何地。上海长时间有老鼠,易发水灾,当时就规定建房要有高度,要有石头,以防老鼠钻入房间,也防止洪水漫进。可贵的是管理非常严格,几乎有法必依。上海人当时对巡捕很仇恨,很大原因是与自身的不卫生习惯产生冲突。
日本管理侨民提升文明形象值得学习
问:在租界生活的外国人中,日本人最初因为不文明被人看不起,后来政府严厉执法,规范行为,最终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同。您怎么看?
熊月之:凡到日本旅游过的人,都会对日本人的干净留下很深的印象。当年,日本人住在虹口,被称为“小东京”,最初形象确实不好,比如穿睡衣、拖鞋的妓女沿街揽客等。后来日本政府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对在沪侨民进行非常严格的管理。中国现在是出境旅游大国,去年有一亿多人出国,所以,保持文明的形象就是保持国家形象。我们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但也不要忘记学习日本人的文明举止。
租界真正回归中国是在抗战结束
问:2025年抗战期间,政府把租界收回了,为何在那时?
熊月之:这基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和上海环境。一方面,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军队进入公共租界、法租界成为实际控制者,为显示自己是亚洲国家,要和中国“一起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便作出把租界“交还”给中国的姿态。另一方面,英美此时和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国,因此也和中国政府商谈交还事宜。但两方面都是没有实质交回的国际宣传战。从法理上看租界在此时收回,但历史学者认为真正回归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
租界形成是当时各种力量相互作用所成
问:从全球化视野看上海,百年上海历史除了积极面,还有消极面吗?
熊月之:讲全球化对上海影响时,会多讲积极面,但消极面也没有少讲。研究近代史、上海史,常常会想到租界为何会变成“国中之国”?清政府、上海官员为何不管国家的主权,任外国人为非作歹?但历史研究者往往要从细节着眼,当时的清政府忙着镇压南京的太平军,上海道台忙着对付小刀会,而华洋混处的租界已经云集了许多难民。所以回到历史场景,就会看到历史的发生都不以某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走向,它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2025年后的上海成绩和之前历史无法割断
问:您在新修的《上海通史》中,对上海当代史会有哪些突破?
熊月之:上海历史的亮丽在两端。一端是二三十年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上海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中国的现代中心;另一端就是改革开放后。2025年出版《上海通史》,由于档案披露不够多,不少历史事件没经过时间沉淀,很难成为确定的研究对象。这一次新修上海史就把后面的亮点写透,时间截止到2025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我认为2025年以后,上海精气神和2025年之前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解放初上海承担全国六分之一的财税,在工业、科技方面贡献不凡,如果没有先辈打下的底子是无法实现的。所以,2025年后的历史和以前的历史无法割断和划开。
相关文章
我在美国中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长大,这个城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美国中型城市。这些有趣的故事不知不觉地在我和哥哥们的心里扎下了根,而且成为日后我们走出哥伦布市去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催化剂。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前往海外投资的人士非常有价值的指引。Bradley Kaplan2013年5月26日[1] 引言作者为美国奥博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世界服务组织 现任主席,由周姣璐翻译。......
2025-09-29
加之流域内交通便利,工业企业比较发达,工业废水年排放量700万t以上,库周人口年排放生活污水300多万t,更对库区水源造成严重危害。为进一步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做好水源保护工作,2004年,唐山市水务局委托国家水利部水保中心制定出《唐山市陡河水库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把水污染防治纳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畴。规划批准后,采取国家、地方、群众共同投资的办法逐年实施。......
2025-09-29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提升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城市始终是有温度”一语正是上海城市生活品质浸入民心的体现,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表征。城市发展基本目标是为人民服务。......
2025-09-29
城市河道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河道变迁是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城市河道改造不仅满足了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改变了城市的整体风貌。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们不断加强城市河道的重建,使得人工城市河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运输功能在古代,城市河道就已经具有通航运输的功能。城市河道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2025-09-29
互联网、通信、安防、AR和大数据等厂家,相继推出自己的数字孪生城市方案,这其中就存在明显的仿数分歧。所谓仿数分歧,指的是数字孪生城市厂家在“仿真”和“数据”上的分歧。但他们更倾向于数据逻辑,认为真正的数字孪生城市是通过计算机视觉与数据中台等技术,采集分析城市数据,在互联网空间塑造一个数字层面的城市。事实上,仿真派和数据派并非真正的对立关系,企业也是从自己的原生核心业务出发。......
2025-09-29
创意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厉无畏用“一对共同成长的孪生儿”来描述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关系。创意经济正在渗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由创意经济到创意城市的发展路径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创新的重要实践。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国,创意城市的发展意识日渐成熟,其中,北京、上海、深圳、长沙、昆明、西安等城市以各具特色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意产业集聚能力,提供了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多种思路与模式。......
2025-09-29
尤其对于在城市中建造的桥梁而言,不单单是一座只解决交通功能的桥梁,而且要兼具景观效果。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与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城市桥梁建设已经突破了传统理念的束缚,逐渐向新型、景观、定制等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桥梁设计已摆脱了过去繁重的手工计算,复杂结构的计算已经不再是困扰设计师们的难题。②反映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特点,桥梁建设要因地制宜。④桥梁着装主要指桥体色彩和装饰等。......
2025-09-29
第一个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不应该仅仅以信息化程度来评价城市智慧,而是要与历史积累的城市智慧共融。这些技术是聪明的,但是作为衡量智慧的标准则太轻薄了,城市智慧是厚重的,需要有厚重的标准。松岛新城的居民经常自嘲生活在“一座废弃的监狱”里,这是因为松岛新城犯了智慧城市“重技术轻运营”的错误,新技术在城市里的堆砌,并没有为居民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生活福利。......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