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汉监察制度中的司隶校尉属吏

秦汉监察制度中的司隶校尉属吏

【摘要】:西汉时期司隶校尉的属官情况因《汉书·百官公卿表》失载,已难详述,而据《西汉会要》卷三二所辑,有从事、掾、史、假佐等。其中都官从事史是东汉十三州刺史部中,司隶校尉特有的从事职。这些吏职的设置,有许多与郡国属吏的设置情况相似,显然是针对郡国各部门而对口设置的,这样设置,保证了司隶校尉对所属郡国部门监察的效率。

第三节 司隶校尉的属吏

司隶校尉的属官主要有较高级的“从事”和较低级的“假佐”两类。西汉时期司隶校尉的属官情况因《汉书·百官公卿表》失载,已难详述,而据《西汉会要》卷三二所辑,有从事、掾、史、假佐等。东汉时期司隶校尉的属官情况在《后汉书·百官志四》里有较详细的记载,从材料中可知,司隶有从事史十二人,假佐二十五人,详述了司隶校尉属官名称及员额,并对各属官各自功能作了解释:

从事史十二人。本注曰: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功曹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事。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假佐二十五人。本注曰:主簿录阁下事,省文书。门亭长主州正门。功曹书佐主选用。考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簿曹书佐主簿书。其余都官书佐及每郡国各有典郡书佐一人,各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岁满一更。司隶所部郡七。(44)

严耕望先生依据《百官志》内容,制成司隶校尉分职组织一表(△为假佐),为方便读者理解,现将此表转引如下页:

①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一)卷上,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十五,1961年。

这里的从事史十二人,从本注来看,包括都官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功曹从事,以及七个郡国从事,合计正好十二个。这些从事,统称为“司隶从事”。如《后汉书·申屠蟠传》说:“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从事之义,为封传护送。”(45)从事的地位虽不高,秩仅百石,但主要由他们来处理司隶校尉在政治、经济或军事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拥有的职官权力并不小。其中都官从事史是东汉十三州刺史部中,司隶校尉特有的从事职。都官从事史与部郡国从事史在司隶校尉“司察之位”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二者的基本分工也很明确,都官从事史负责察举百官实际行为方面有没有违法,部郡国从事史监察的对象是郡国上行下行的文书,通过文书来察举官员的非法行为。

假佐一类,其地位低于从事。其中,都官书佐与典郡书佐,对应着都官从事史与部郡国从事史,是从事的低级办事人员,“以郡吏补,岁满一更”,属于斗食之类。《后汉书·百官志》列举了假佐的部分职名,如主簿、功曹书佐、簿曹书佐、都官书佐等,似并不足二十五之数,可能还并没有形成稳定的职官形式。这些吏职的设置,有许多与郡国属吏的设置情况相似,显然是针对郡国各部门而对口设置的,这样设置,保证了司隶校尉对所属郡国部门监察的效率

【注释】

(1)《汉书》卷六《武帝纪》。

(2)《汉书》卷六《武帝纪》。

(3)《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

(4)《北堂书钞》卷六一《设官部一三》,司隶校尉八十一条。

(5)《汉书》卷三三《戾太子传》。

(6)陈仲安:《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料》第11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7)《汉书》卷七七《盖宽饶传》。

(8)《汉书》卷七七《诸葛丰传》。

(9)卫宏:《汉旧仪》卷上。

(10)《通典》卷二四。

(11)《汉书》卷一一《哀帝纪》。

(12)《汉书》卷一一《哀帝纪》。

(13)《汉书》卷一一《哀帝纪》。

(14)朱绍侯:《西汉司隶校尉职务及地位的变化》,史学月刊,1994年第4期,第27页。

(15)《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

(16)《后汉书》卷五七《宣秉传》。

(17)《东观汉记》卷一五《宣秉传》。

(18)《郝氏续后汉书》卷八六下《京辅官》。

(19)《后汉书》卷三六《百官志三》注引蔡质《汉仪》。

(20)《后汉书》卷一下《光武纪下》。

(21)《后汉书》卷三八《百官志五》。

(22)《后汉书》卷一〇七《阳球传》。

(23)《后汉书》卷八八《盖勋传》。

(24)《北堂书钞》卷六一《设官部一三》,司隶校尉八十一条。

(25)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一)卷上,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十五,1961年。

(26)《后汉书》卷三七《百官志四》引蔡质《汉仪》。

(27)《太平御览》卷二二五“御史中丞上”条,注引应劭《汉官仪》。

(28)胡宝华:《唐代监察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11页。

(29)《汉书》卷七六《王尊传》。

(30)《后汉书》卷八一《庞参传》。

(31)《太平御览》卷二五〇,司隶校尉条引应劭《汉官仪》。

(32)《后汉书》卷三七《百官志四》引蔡质《汉仪》。

(33)《后汉书》卷五九《鲍永传》。

(34)《后汉书》卷一〇上《和熹邓皇后纪》。

(35)《汉书》卷七七《诸葛丰传》。

(36)《汉书》卷九七下《孝成赵皇后传》。

(37)《后汉书》卷四八《虞诩传》。

(38)《后汉书》卷九七《党锢列传》。

(39)《后汉书》卷一〇七《阳球传》。

(40)《后汉书》卷一〇七《阳球传》。

(41)《后汉书》卷九九《何进传》。

(42)《汉书》卷七七《盖宽饶传》。

(43)《后汉书》卷八二《崔瑗传》。

(44)《后汉书》卷三七《百官志四》。

(45)《后汉书》卷八三《申屠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