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济开发的进一步优化

经济开发的进一步优化

【摘要】:唐朝迄南宋,随着江南经济开发的加速,人口的增长,江南经济在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台州在这一个大潮流中,经济发展也水涨船高,大致在以下几方面较有起色。柑橘、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也得到迅速发展。台州的农业生产与人口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经济收入地区和稳定的后方。一旦台州出现动乱,就会危及国家的全局,不可等闲视之。

唐朝南宋,随着江南经济开发的加速,人口的增长,江南经济在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台州在这一个大潮流中,经济发展也水涨船高,大致在以下几方面较有起色。

(一)人口增长较快

台州本来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并不好,原先人口的数量也不多,但是位于浙东丘陵与滨海之地也保证了它不太容易受到外来势力的干扰,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太平,所以反而有利于人口的繁衍。进入唐朝以后,台州人口增长如果与南北朝时相比,就更加明显。以南朝宋大明八年(464)为参照,当时临海郡有一万四千户,三万四千二百人。从唐朝初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台州人口增长了十几倍: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台州在唐初贞观时只有“户六千五百八十三,口三万五千三百八十三”,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时人口大量增加,达到“户八万三千八百六十八,口四十八万九千一十五”。到吴越国时六七十年的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人口数量的增长是肯定的。到北宋大观三年(1109)台州有24.35万户,有49万丁(男性人口),人口总数则至少是丁数的一倍。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台州有26.6万户,54.82万丁,总人口在百万以上。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表明台州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与之相应的。

(二)农业生产有新发展

前文已经提到,三国时期的《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丹丘穀夏冬再熟(两熟,相当于双季稻),到唐朝以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疏浚河渠,建筑海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台州境内的农业生产主要范围是靠近东海的温(岭)黄(岩)平原,到南宋时期,台州成为国家的辅郡,其经济发展情况较之此前又有了新的更加重要的意义,从北方逃难来到台州落脚的大量人口[18]为台州输送了新的北方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必定加强了土地的开垦和耕种的扩大。南宋淳熙年间,朱熹等人为减轻农民负担,为台州农业生产的稳产保收,奏免纳丁捐,兴修黄岩水利工程,请朝廷拨出内府钱一万贯修筑河闸,并举荐黄岩人林鼐主持水利建设事务,先后建成了回浦、鲍步、长浦、蛟龙、金清、陡门等河闸,还建成御崇桥、南涂桥等桥梁,为台州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到宋宁宗时临海、黄岩(含今温岭)开垦涂田达3.5万亩之多,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柑橘、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陶瓷纺织、造纸、铁器制作等项手工业生产在六朝的基础上或者有了新提高,或者有了新开拓。海外贸易如与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诸国等有所发展。台州的特产金漆、干姜、乳柑、甲香、鲛鱼皮、飞生鸟等成为主要的贡品,唐朝台州土贡每年有甲香三十斤、鲛鱼皮一百张。宋朝(北宋)则据《元丰土贡录》《九域志》载每年有金漆三斤、甲香三十斤、鲛鱼皮一十张。南宋时土贡则大礼须贡银六百五十两,绢五百匹;瑞庆节须贡银一千两,绢五百匹。台蕈、台绢、玉版纸这样的土产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盐铁等国家专营物品生产与台州公使库的建立

台州的金属矿藏等自然资源并不丰富,自古以来只有少量的开采。《嘉定赤城志》卷十六载“本州管下铅铁坑七处”,卷三十六载“银出天台赤岩,铅出天台赤岩、郭婆坑等处,铜出仙居、天台等处,铁出临海兴国、仙居安仁、天台楢溪、宁海东溪”。

台州濒海,海盐生产成为台州较有优势的物品,《嘉定赤城志》卷七《公廨门》说:“台濒海,故有盐。”台州主要产盐区所产之盐的集散管理,唐宋两朝也有变迁,均为适应形势的需要而定。唐朝集中于新亭(今临海新亭头),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为了应付浩大的军国费用开支,朝廷将盐铁定为国家专营,收取税赋供应财政。台州、温州、越州这些濒海的州郡往往设置盐监管理食盐的营销,台州新亭监就是当时新设置的盐监,总揽全州海盐生产与销售。新亭的“亭”就是指收集和销售食盐的场所,盐民称为亭户,《宋史·食货志》载:“其鬻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或谓之灶户。”到宋朝台州设置有两个盐监,有三个大盐场:灵江以南为黄岩于浦盐场(在今温岭市高桥乡南监),灵江以北有临海杜渎盐场(在今临海桃渚北涧)和宁海长亭盐场。到南宋末年,这两个盐监也被撤销了建置,《嘉定赤城志》称:“比岁……二盐监改隶他郡。”据《赤城志》的记载,南宋末黄岩于浦盐场改隶于温州,宁海长亭盐场盐额改隶于庆元府(宁波)。由此看来,宋末台州的盐业也有所衰落。食盐是国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是国家历来专营的特殊商品,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台州的盐业为台州财政收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钱财,北宋咸平三年(1000)设立黄岩于浦监,简称黄岩监,年产75万斤以上。《宋史·食货志》载:“台州黄岩监(年鬻盐)一万五千余石[19],以给本州及越、处、衢、婺州。”临海杜渎监产盐量更大,正常产量每年上交盐二万一千余石到二万五千石,宋高宗绍兴年间官府增加数量,达到四万三千六百石,广大亭户苦不堪言,最终难以承受。《嘉定赤城志》载:“杜渎盐场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熙宁五年建。”注:“按每岁旧纳正盐二万一千八百石,续增明州寄买六千二百石,总计盐二万八千石。其始置盐军八十人。崇宁元年以课额不足,胡提举申请汰盐军,减盐四千三百石,令亭户承认二万八千石,每一石五十斤,请钱八百文,省其耗盐八千四百石,不请官钱。总为三万六千四百石。每岁八月后即拆灶住煎,不妨农务。绍兴中因官吏希赏,申增二分,正盐五千六百石,耗盐一千六百石,通前额总计四万三千六百石。自后终岁煎炼,穷日鞭笞,终不足以登其数。是时管栅一十有八,亭户一百三十有六,灶五十有四。淳熙元年,刘提举奏陈额重,得旨将灶座减并作三十有五,终岁正耗盐减作二万五千石。每旬合买六百九十四石五斗,每六石为一袋零一石五斗,候支发増衍日复额。上司委官徧往监拆,仍呼亭户供认,内有力厚而递年登足者减一分,其无力者均减五分六厘九毫,总不过二万五千之数。自后遂为定额矣。”盐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台州的盐税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州的农业生产与人口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经济收入地区和稳定的后方。一旦台州出现动乱,就会危及国家的全局,不可等闲视之。这只要看唐朝爆发于台州的一次规模较大的袁晁起义,唐朝立即采取了极其猛烈的镇压措施,就会明白了。起义爆发以后,唐帝国不顾北方尚未完全平息的安史之乱有死灰复燃之虞,派遣得力大将李光弼率领“中央军”,以雷霆万钧、泰山压顶之势扑灭之,仅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就干净彻底地消灭了袁晁的势力,恢复了浙东的“稳定局面”。以至于出现了“农归沧海畔,围解赤城西”受到广泛拥护的结果。台州对于中央政府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更不用说两宋时期台州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后,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台州,其经济收入和社会稳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了。

台州公使库建立,标志着经济发展走上了新台阶。北宋初期赵匡胤建立大宋政权时,台州处于吴越国的治理下,过着太平稳定的日子,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蚕桑养殖与纺织、造纸等手工业生产也较前朝有了长足进步,经济状况良好,民殷州富。官府就将每年积余的钱财集聚起来以应付紧急的用途,根据朝廷的旨意建立了公使库。《台州地区志》称台州公使库是当时全国有记载的九个公使库之一。实际上《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记载,从北宋时起各州、军都建有公使库,也不是有了公使库就表示官府税赋就有了积余,但是可以说明公使库是根据国家的命令设置的常设机构,具有“财政拨款”的数额,以供一定的需要和用途,《嘉定赤城志》记载,台州公使库直到南宋末仍然存在。也可说明台州公使库的建立与运作应当是台州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财富积累达到较高水平的产物。它是台州当时经济水平的标志。以上台州经济发展的诸种事实,为台州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