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控制胶接工艺质量?

如何控制胶接工艺质量?

【摘要】:胶接质量控制的要素主要有环境、设备和仪器、胶粘剂和辅助材料、工艺过程和参数、检验和人员素质等。如需零件形成连续的胶梗,涂胶应有超过胶接区域5mm的余量。在不影响胶接质量时可按有关技术文件规定中断加温,进行弥补操作。胶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可能易燃、有毒和有腐蚀性等,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损害。

胶接工艺是一个多工序的复杂过程,每一步都对胶接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为了保证胶接质量,必须使每步工序都处于受控状态。胶接质量控制的要素主要有环境、设备和仪器、胶粘剂和辅助材料、工艺过程和参数、检验和人员素质等。

胶接厂房和场地要保持干净整洁,对于要求较高的胶接产品的生产,还应在封闭连续的净化空间中进行,并符合有关环境要求。一般环境控制要素有温度、湿度、粉尘和其他污染物等,这些要素在胶接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并记录。

设备如涂胶机、烘箱、热压机和热压罐等应定时检修使其在良好状态工作,计量器具、测量仪器仪表和传感器应保持足够的灵敏度并定期校验。

胶粘剂使用前应检查包装是否破损,胶粘剂是否被污染。胶粘剂和一些辅助材料一般都有一定的储存期限,使用前应了解胶粘剂已储存的时间和是否在满足相应技术条件的环境中贮存,避免使用过期的胶粘剂和辅助材料。

胶接工艺包括胶接件的预装、表面处理、涂胶、组装、固化、去除胶梗、检验等,胶接工艺过程的每一道工序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进行操作,每步检验合格后才进行下一步工作。

1.胶接件的预装

待预装的胶接零件应有合格证。待预装的零件上(蜂窝芯除外)应无毛刺,其表面出现的划伤、凹痕、鼓包等缺陷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待胶接零件与工装的配合间隙应符合相关技术文件要求。经预装的零件应作标志(金属胶接面不准打钢印),并配套保管,防止混放。

2.表面处理

除非另有规定,零件处理前应完成所有机加工和预装配工序。装挂零件要留有工艺耳子或足够的零件余量区。当处理的零件质量不合格时,如果尺寸容差允许每面去除金属大约13μm,允许重复处理1~2次。金属零件胶接前按有关技术文件进行表面处理,零件表面处理质量检验按相应的技术文件规定进行。

3.涂胶

每一正常班次均应彻底清洗、擦干与胶粘剂接触的工具、工作台、样板,涂胶的厚度应大于预装时的工艺间隙,并应在零件表面均匀涂上连续的胶层,避免局部缺胶。如需零件形成连续的胶梗,涂胶应有超过胶接区域5mm的余量。任何情况下涂胶区域不应小于待胶接区域的净尺寸。

4.组装

工装、定位销、夹紧器及定位件均应按规定涂敷脱模剂,脱模剂在固化过程中不应污染胶接面。胶接件组装应符合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对于复杂的组装件,应事先调位,不应强迫装配。

5.固化

组装后的待胶接件应在胶粘剂的有效期内进行固化。固化工艺参数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在多阶段胶接中,总装配件的胶接固化应避免对已固化零件产生有害影响。在不影响胶接质量时可按有关技术文件规定中断加温,进行弥补操作。以滞后热电偶达到固化温度的下限开始计算保温时间。

6.去除胶梗

当有特殊要求需要去除胶梗时,去除胶梗的操作应保证不损伤零件或胶接接头。胶接组件去除胶梗时,金属的去除不应超过最低标准,不应造成任何割伤或凿口。去除胶梗应遵循下列原则:

1)当用机械方法去除时,首选打磨方法。

2)其他方法都无效时才可使用刮刀。

7.检验

(1)非破坏性检验 目视检查胶接件外观是否有超出技术文件规定的缺陷存在。应根据产品结构情况,用适用的无损检测仪器检查是否存在超过规定要求的空腔、气泡、脱粘、弱胶层等缺陷,对于允许修复的缺陷应在修补后重新进行无损检验。

(2)破坏性检验 从零件的不同区域切割条、带并剥开。仔细检查破坏试验区域上存在的空腔、胶接强度不足及其他不正常失效状态。证实胶层厚度符合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从事胶接生产人员要有一定的胶粘剂和胶接工艺基本知识,必要时还要对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

胶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可能易燃、有毒和有腐蚀性等,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