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鄱阳湖水利枢纽对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的作用分析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的作用分析

【摘要】:表7.6-2不同时间段鄱阳湖水利枢纽控制运用对湖区水位和出湖水量的影响计算成果由表7.6-2可见:9月1—15日平均出湖水量减少12.08亿m3,相当于日平均减少下泄流量871m3/s;长江干流大通站该时段的平均流量为39978m3/s,枢纽在此期间减小的下泄流量约占大通站的2.2%,对下游该时期的水资源利用影响小;9月15日湖区水位抬高0.63m,增加湖容12.08亿m3。分析表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枯期调控水位若不低于11.0m,可渠化航道里程约240km,新增港口深水岸线约30km。

7.6.4.1 水利枢纽对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的作用及影响

根据现阶段拟定的枢纽运行调度方式,利用湖口站1956—2002年系列9月至次年3月平均实测流量、星子站同期实测水位资料进行静库容模拟调度,按照均匀拦蓄和下泄考虑,得到不同时段枢纽控制条件下的湖口出流情况,出湖水量等于五河七口来水量加湖容变化量,计算成果见表7.6-2。

表7.6-2 不同时间段鄱阳湖水利枢纽控制运用对湖区水位和出湖水量的影响计算成果

由表7.6-2可见:

(1)9月1—15日平均出湖水量减少12.08亿m3,相当于日平均减少下泄流量871m3/s;长江干流大通站该时段的平均流量为39978m3/s,枢纽在此期间减小的下泄流量约占大通站的2.2%,对下游该时期的水资源利用影响小;9月15日湖区水位抬高0.63m,增加湖容12.08亿m3

(2)9月15日—10月31日平均出湖水量增加2.04亿m3,相当于日平均增加流量51m3/s;10月31日湖区水位抬高1.24m,增加湖容9.96亿m3

(3)11月1日至12月底平均出湖水量增加3.11亿m3,相当于日平均增加流量59m3/s;12月31日湖区水位抬高2.99m,增加湖容6.85亿m3

(4)1—2月平均出湖水量增加2.85亿m3,相当于日平均增加流量56m3/s;2月28日湖区水位抬高1.09m,增加湖容4.04亿m3

(5)3月上中旬,湖区水位逐渐下降至与外江水位持平,平均出湖水量将增加,增幅与3月初闸上、下游水位差有关。

就上述多年平均成果而言,现阶段推荐的调度方式在整个枯水期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鄱阳湖的下泄流量,在三峡水库蓄水期可增加下泄水量2.04亿m3,同时还能在12月至次年2月长江水位最低的3个月中,维持一定的湖区水位和容积(10m、9.5m水位对应的静态湖容分别为8.11亿m3、6.39亿m3),具备为下游紧急情况提供应急供水的条件,如下游出现咸潮上溯、水污染事件时可采用特殊调度方式(如迅速降低湖水位,集中加大下泄流量),提供应急水资源。

7.6.4.2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鄱阳湖区水资源利用的作用

1.对灌溉的作用

根据鄱阳湖区现状农田灌溉面积分布、灌溉保证率、灌溉存在的问题等基本情况,初步分析确定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的受益灌溉面积为342.4万亩,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改善灌溉水源条件来提高灌溉保证率的现有灌溉面积291.2万亩,灌溉保证率可由现状的55%~75%提高至90%以上;二是新增的灌溉面积51.2万亩(主要指地面高程一般在20~50m间的环湖低丘岗地上的旱地、荒地、望天田等)。枢纽的建设,可为上述受益农田提供可靠的枯季灌溉水源。

2.对供水的作用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在枯水期抬升与稳定湖区水位后,对以湖区(包括尾闾区河道)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城镇和乡村供水将产生积极作用,枢纽建成后,环湖79座水厂的供水保证率可从现状的80%~97%提高至97%~100%。

3.对航运的作用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可使鄱阳湖和周边河流部分河段变成湖区航道,枯水季节航道水深和航道宽度增加,水面比降减小,航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可促进环湖航道网络形成,实现滨湖地区的航道连通和直达,减少船舶航行里程,结合航道整治,有利于湖区航道和支流尾闾航道的衔接;可有效地扩展港口岸线,提高渠化河段的岸线资源等级,为实现航运规划创造条件。分析表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枯期调控水位若不低于11.0m,可渠化航道里程约240km,新增港口深水岸线约3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