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远程咨询:1995年英国报告的胎儿超声图像应用

远程咨询:1995年英国报告的胎儿超声图像应用

【摘要】:1995年英国报告了两起胎儿超声图像的远程咨询。

2.4 远程咨询

2.4.1 远程咨询

远程咨询是一种一方对一方的离线——即非实时的——医疗服务模式咨询,多为上级医院向下级医院提供咨询服务,以解决小医院缺乏专家的困难。通常的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是在有固定的服务关系的医院间进行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特别是遇到罕见病症和疑难病症时,可采取网络发布方式寻求帮助。这种情况的一个范例就是2025年清华大学某学生患罕见的铊中毒后,通过国际互联网求助并因此获得了正确诊治。本节就病理、图像以及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间的远程医疗咨询的技术与实施方式和典型案例介绍有关远程医学咨询的应用。

2.4.2 远程病理咨询

远程病理学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其间欧美日等国率先发展了远程病理学技术。最早动态远程病理学工作站于2025年由美国芝加哥的一个研究小组建立,并通过卫星实现了病理图片的远程传输。2025年,法国建立了第1个静态病理图片的远程咨询网络,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网络。利用这一网络,他们已选择并收集了数万幅数字化的病理图片,其中包括妇科、肝脏、血球等病理学图片。为了进一步利用这些资源,他们已将其做成光盘发行。实践表明,这些图片对于病理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发展了一种可以实现远程遥控的病理学咨询系统,利用这一系统,位于远地的病理学专家可以通过控制对方显微镜的XY轴取向以及图片的大小和部位寻找所需图片。找到所需图片后,远地的CCD摄像机可将其捕捉到计算机中,然后经过20倍压缩再传送到远地的病理专家处。该系统传送一幅图片的时间是几分钟。

瑞士也发展了一种旨在为边远地区服务的远程病理学咨询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遥控远地的显微镜系统,还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将病理图片以及有关的文字信息传送给远地的专家。这一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其操作简易,使用者仅需选择计算机菜单上所列的病理专家的名字,然后按“发送”键即可完成全部信息的传送。

目前,远程病理咨询系统还主要应用于静态病理图片的诊断方面,许多系统是利用电话线完成信息传输的。有关远程动态病理图片的应用随着宽带网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展,也开始在有些国家发展起步。

2.4.3 医疗影像咨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影像在占位性病变乃至功能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逐渐成为了一种普查手段,大量应用于临床。然而,异常影像的解释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为了保证诊断的正确性,中小医院的医生常常将影像片子送给大医院的专家,以获取参考意见(Second OPinion)。传统的做法是通过邮寄传送信息,短则数日,多则数周方能完成咨询。于是,如何应用远程通信技术实现医疗影像的咨询成为影像学关注的问题。医学影像的数字化获取、存储和传输的有关技术,特别是PACS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医疗影像咨询也相应发展,现就两个实施案例说明其临床应用。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的高发性疾病,若能在早期发现可大大提高存活率和存活期,因而,乳腺癌的普查已列入许多国家的日程。由于普查通常是在人们就近的诊所,异常情况的甄别往往需要征求专家意见。瑞士的Ystad乡镇医院与Lund大学医院之间建立了远程乳腺癌光片咨询系统。病人的乳腺X光片首先经PACS系统归档为TIFF格式的图像文件。该图像可由Macintosh 8500/150PPC的17in[1]显示屏显示。需要咨询时,乡镇医院先打电话通知大学医院,并通过10 Mbit/s的以太网将片子传送过去,对方将以同样的显示器显示图片。通过以太网,双方可以采用鼠标箭头引导对方的注意力并指出异常区域。利用这一系统,他们对93个案例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每一案例的平均咨询时间为5.5 min,其中最长的10 min,最短的4min。实践中还发现,与诊断相比,咨询对分辨率的要求要低一些,但对交互式交流的要求要高一些。

2025年英国报告了两起胎儿超声图像的远程咨询。英国的圣玛丽医院通过远程咨询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两个在孕期例行检查中发现异常的诊断问题。一个孕妇是33岁,已有两个孩子,怀孕18周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除高后位胎盘且胎盘表面有一硬块外,一切正常。超声波检查证实了胎盘表面的硬块为41mm×24mm。为了确认这一问题是否严重,该医院将超声波检测结果用录像带记录下来,通过ISDN网络传送给伦敦的胎儿保健中心向有关专家咨询。伦敦中心的医生认为可能是绒毛膜血管病或胎盘血肿,需要做进一步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方能确诊。由于圣玛丽医院当时没有这一设备,因而,病人按医嘱前往伦敦接受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经检查,发现前述硬块中没有血流,但是,脐带血流和胎儿供血均正常,结论是对该孕妇进行跟踪监测以保证胎儿发育正常。另一个孕妇22岁,身怀第2胎,怀孕18周进行例行超声波检查时发现胎儿右心室有扩张现象,四腔室超声心动图显示了明显的右心大于左心的图像。为了确定这一发现,圣玛丽医院将超声心动图通过ISDN传送给伦敦的胎儿保健中心请求咨询意见,经伦敦专家诊断,认为该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https://www.chuimin.cn)

前几年,我国部分医院,如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301医院等,也先后开展了面向基层医院的远程医学影像咨询服务,现在在这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在全国各大医院间都已实现医疗影像咨询服务。

2.4.4 社区诊所与中心医院间的远程咨询

在当今医疗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社区医生的配置与社区诊所的建设方兴未艾。社区诊所重在对居民的健康普查、护理及疾病的防治,为其配备大、中型医疗设备既不必要也不现实,那么如此众多的社区诊所仅靠各自的几名全科医生又如何能保障其功能的充分实现呢?远程医疗技术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这就是为满足社区医疗而研制的社区医生助手系统。

社区医生助手系统旨在利用先进的电子、通信、计算机及医疗技术,为社区医生提供得力的助手。系统由前端和中心站两部分组成,系统的结构如图2.21所示。

图2.21 社区医生助手系统结构示意图

社区医生助手的前端应用于社区诊所,它能实现体征参数的检测、生理信号的采集、数据的发送与接收,以及对病历档案的管理等功能。各种体征参数的检测由自制多功能生理信号测量仪配合相应的传感器或附属装置完成。所测试的参数有两种:

①需连续测试的参数 包括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三导心电图、挠动脉脉搏波和心电图。

②离散型参数 包括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率、血压、心率等。生理信号的采集由智能A/D采集卡完成,其内部含单片微处理器,可在计算机的主控下自主地对相应的信号进行采集、存储与发送。通过公用电话网、ISDN与计算机网络等通信媒体,前端可将检测到的应诊者的系列体征参数发送到中心医院,或接收由中心医院发送来的专家会诊信息和建议,或管理不同社区医生间或社区医生与中心医院值班医生间的网上对话等。病历档案管理部分包括对应诊者测试结果的存储、数据库的查询及对特定参数的图形化分析等功能。该系统的中心端包括监测程序和数据管理程序。监测程序使得值班医生和咨询会诊医生可实时地对社区传送的医疗信息进行远程监测,同时它提供了可相互交换医疗数据的咨询与会诊功能;数据管理程序可实现对前端传送来的数据的归档存储、接收等其他用户的查询等功能。

利用本系统,社区医生可方便而快捷地对应诊者进行诸多常规生理参数的检测,如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挠动脉脉搏波、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率、心音图等。所有这些必要的体征参数指标完全由本系统同时获得,减免了一般医院中需执行的一系列烦琐的测试程序,加快了医生对病情的诊治;利用本系统,社区医生还可方便地为社区居民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以记录病人的长期病历,应诊者每次的检测结果均可自动记载到数据库中。本系统可以对社区医生选定的生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其提供图形化的数据分析结果及参数变化趋势图,从而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工具。社区医生助理系统还旨在建立基于多个社区医院及一个中心医院的TCP/IP网络服务,形成一种地区性医疗网络,使得社区医生可以通过本网络得到多个中心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与指导。而当病人需要在大中型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时,通过本网络系统,大中型医院的医生又可方便而快捷地获取病人的病历档案。本助理系统的特有通信服务管理,也使得远程医疗咨询成为现实。

由于PC机具有较低的价格与较高的性能,当前研制的社区医生助手系统就建立在现有的PC机基础之上。社区的测量前端和中心医院的监测台均由PC机作为软硬件平台,这不仅大大方便了系统的开发与用户的使用,同时也降低了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