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上的移动兵工厂一战结束后,国际条约限制了各国战舰的规模和数量,但条约很快就解禁了,世界各海军强国开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积聚力量,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北大西洋上,机动灵活的德国U型潜艇使得最强大的战列舰也深感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母舰成为世界各国海军的主力舰种,终极的重型装甲水上战舰。这个动力装置供应城市照明、淡水,并维持船上空调系统的运行。......
2024-10-07
虽然危险存在,但大海仍然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好奇的人们,任何成就都是因为人类付出代价而得来的,这是一条艰辛的路。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潜水了。他们在潜水时屏住呼吸,或者从充了气的动物皮囊里吸入空气,但是不能下潜太深。要实现探索海洋的梦想,就要设计出能够承受深海致命水压的机器。所以人类发明了钟型潜艇,这种装置可以增加你的重量。道理很简单,把玻璃杯倒置放入水池,水杯就会形成气泡。据说二千多年前亚历山大大帝曾呆在一个玻璃球里下到了海底,也许那就是第一艘钟型潜艇。此后,每个人都想到海底看看。
潜水头盔的发明的确是那种“潜水钟”提供的灵感,后来“潜水钟”越来越小,最后它就像一个倒置的桶放在人的头上,人可以呼吸,可以工作。后来它被改进为有一个窗口的金属头盔,人可以从窗口往外看。
直到19世纪30年代,人们还戴着这种头盔,穿着皮靴在海底进行各种探测工作。此时他们只能下潜几十英尺。一个世纪以后,两个美国人挑战了更深的水域。
◆“球星”潜水器◆
◆威廉·比比和奥速斯·巴顿进入球形潜水器◆
◆“的里雅斯特”号潜◆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人们发明了,一种叫做“球星”的潜水器,那是带有石英窗户的厚厚的钢球,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为这次行动提供了部分赞助,它打破了很多潜水纪录。不过,在1932年的测试中,一个微小的泄漏导致“球星”潜水器内部进水,好在里面没有人,否则会出现严重的死亡事件。两年后,科学家威廉·比比和百万富翁奥迪斯·巴顿进入这种球形潜水器。钢球用绳子吊着,把比比和巴顿送到923米的深处,最后又把他们活着带了回来。
威廉·比比斥资12 000美元打造的球形潜水器是个2 000多千克的钢球,带有近8厘米厚的石英窗户。它证明了一个理论,如果能成功建造一个密封舱,探险家完全可以下潜到1 000米的深海。此时,球形潜水器代表了探索深海的最高成就,不过这还不算大的进步。
人类直到1960年才实现对太平洋大海沟的探测。当时美国和前苏联的冷战已经进入了高潮,美国不仅要首先到达月球,还要首先到达北太平洋海下1 1 000米的深处,这是一场疯狂的空间争夺战。最终,当瑞士科学家和美国海军上尉登上“的里雅斯特”号潜艇驶向世界底部时,这场较量结束了。
◆“的里业斯斯特”号的样子就像在潜水钟上,附加了一个潜水艇模样的巨大身躯◆
◆“本·富兰克林”号潜水艇◆
◆1980年,日本人建造7第一艘深潜器“深海2000” 号
他们接连下潜了几个小时,穿过了周围的雪层,从没有人下潜到这样的深度。当时,外部的压强是117.2兆帕,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所有东西都可能被压碎,谁都不敢肯定他们能不能活下来。
轻装潜水员雅克·皮卡尔德和道威。沃尔什下潜到了太平洋马里亚纳大海沟的底部,深度大约为11000米,他们知道一个比针眼还小的漏洞就会置他们于死地。好在潜艇外壳足够结实。“的里亚斯特”号的样子就像在潜水钟上,附加了一个潜水艇模样的巨大身躯。它能靠调整压力自行上升到安全的深度。潜入到10912米的深海以后,他们抛出一个巨大的铅球,潜艇最初没有任何反应。然后他们开始上升,最终离开了那里。
9年后,当美国人走在月球上时,雅克·皮卡尔德对“本·富兰克林”号重型潜水艇进行了设计,在造好之后送往美国进行装配。之后的1969年7月14日到8月14日,“本·富兰克林”号沿着北美大西洋海架进行了一次为时30天的潜水,这一年它在整个美国东海岸进行了漂流,从佛罗里达州出发,在快到新斯科舍省的地方结束。这一纪录至今没人能破。
“本。富兰克林”号虽然耐得住水压,但造价昂贵,而且没有实际用途。此后人们放弃了“本·富兰克林”号那样的制造理念,因为花费实在太大,而且使用起来也非常麻烦。在20世纪60年代,让“本-富兰克林”号下潜一次就要花费12 000美元,就当时的资金而言,这样做显然太奢侈。
小贴士(www.chuimin.cn)
海 里
海里是海上的长度单位。它原指地球子午线上纬度1分的长度,由于地球略呈椭圆球体状,不同纬度处的1分弧度略有差异。在赤道上1海里约等于1 843米;纬度45。处约等于1852.2米,两极约等于1 861.6米。1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通过用1分平均长度1852米作为1海里;1948年又改为1852米或6 076.115英尺为1海里,敌国际上采用1852米为标准海里长度。中国承认这一标准,用代号“M”表示。
此外,舰船上锚链分段制造和使用标志长度单位也用“节”,通常规定锚链长度27.5米为1节;中国舰艇的使用标志以20米为l节。
现代海船的测速仪已非常先进,有的随时可以用数字显示,“抛绳计节”早已成为历史,但“节”作为海船航速单位仍被沿用。1节为1.852千米每小时.10节为18.52千米每小时。如果在水下,这算是中高速了。
此后,日本制造了著名的“深海2000”号和“深海6500”号深潜器。
1980年,日本建造了第一艘深潜器“深海2000”号。它可以乘载3人,曾在日本周围海域进行过385次潜航考察与调查。但“深海2000”号的最大潜深只有2000米,调查范围只能覆盖日本30%的经济海域。于是,日本政府1986年决定耗资830万美元,设计建造“深海650。”号深潜器。
“深海6500”号调查船由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建造,它的后援母船是“横须贺”号。设计制造这一调查船的目的是调查横卧在日本侧面的日本海沟。这一调查船体积小、重量轻,可耐650多个大气压,能下潜到6 500多米深的海下。它带有音响测位装置,装有有感觉的机械手。这种机械手靠人在船中用遥控方法操纵,它能抓住鸡蛋和玻璃杯,但不会弄碎它。用这种机械手在海下可以抓取各种物品.以便进行研究。
◆霍克斯设计的“航海飞机”◆
“深海6500”号船体呈流线型,靠压载重物达到下潜目的。当深潜海底时,先扔掉一半重物,以利于水下活动;准备浮起时扔掉另一半。艇上推进器装在艇体上与左右舷垂直、与艇首成直角的管道内。操艇员控制这些推进器和主推进器,就能使“深海6500”号自如地航行。它的最高时速是2.5海里。该深潜器可承受650个大气压,采用钛合金材料制造。还选择了能量密度大、寿命长的油浸锌电池作为动力源。
1989年3月,“深海6500”号以每分钟43米的速度螺旋式下潜。在直径不足2米的球形耐压舱里坐着3人。当深度计指示在6 500米时,艇上人员立即向海面上的辅助船报告:深潜6500米成功!“深海6500”号按照规定抛掉了另一半压舱配重物,缓缓升至海面。11月,性能良好的“深海6500”号深潜器被交付给日本海军科技中心,开始接受深海调查任务。
无论哪个国家取得潜海上的进展,都会花费巨大。尽管如此,人类还是会竭尽所能向海洋靠近。像加拿大人菲利浦·纽伊顿一样,英国工程师格雷厄姆·霍克斯也有过多年从事这一探险活动的经验。霍克斯曾经设计出世界上最具革命性的水下运输工具。其中的一款被称为“航海飞机”,有3.3来长,并带有两米宽的机翼,最大潜水深度是50米,最大时速为9,6千米。
◆“深海飞行器一号”的雏形◆
霍克斯一直梦想着要在天上飞,可惜已经有人做过了这项工作。后来,因为作为一个工程师的工作关系,他的研究领域转向了水下。当时住在他附近的一个朋友想要造一艘帆船,他也因此萌生了制造潜艇的想法。于是他买了一些便宜的材料,画了一个滑翔机的草图,制成了“深海飞行器一号”的雏形。这就是水下飞行器的雏形。
◆大海足这个星球孕育生命的栖息地◆
1996年“深海飞行器一号”进行了首航,这是个带有单人潜艇理念的全新设计。机器上配备的电池能工作4个小时,它的最大潜水深度是1 000米。驾驶员会受到妥善的保护,机身可以抵抗100个大气压。
人进入到深海,就像进入茂密的森林,不同的是人进入森林的时候,动物都会散开,但是潜入了深海,动物会游过来观望。
这里是一个美妙的世界,透过潜艇的窗口你能够看到奇形怪状的海底生物,它们会转动眼睛好奇地看着你,然后又慢慢游开。当你返回海面时,你反而会受到阳光、噪音、水压的伤害。你会不自觉地感叹大海是这个星球生命的栖息地。在大气层孕育生命的区域,人类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阳光笼罩着那里,作为人类的我们也被囚禁在那里,并且以为那就是整个星球。
大海的魅力与奥秘正随着科技的进步慢慢向我们展开……
有关科学传奇·海上的隐秘行动的文章
大洋上的移动兵工厂一战结束后,国际条约限制了各国战舰的规模和数量,但条约很快就解禁了,世界各海军强国开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积聚力量,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北大西洋上,机动灵活的德国U型潜艇使得最强大的战列舰也深感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母舰成为世界各国海军的主力舰种,终极的重型装甲水上战舰。这个动力装置供应城市照明、淡水,并维持船上空调系统的运行。......
2024-10-07
水水下摄影的“神来之笔”巴哈马向来以拥有世界一流的潜水点和电影摄制点而闻名,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却将生态系统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甲板和水下早已预先布置了摄影机,沉船周围还有小型船队在忙碌。在巴哈马群岛,斯图亚特·克夫已经克服了许多水下摄影难题,但是在诡谲强大的大海面前,他依然显得如此渺小。在进行水上和水下拍摄时,控制工作都是困难重重。......
2024-10-07
危险的海洋人们往往低估了险恶的海洋,海面上常常变幻莫测,也许刚刚还是风平浪静,眨眼之间,海面就会掀起滔天巨浪。大部分民用船舶缺乏健全的海难救护体制,又没有各种海难事故紧急处置预案,船员,尤其是乘员缺乏应对海难事故的心理素质与脱险技能。海洋的确是非常危险的,来自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的保罗·波特深得海域救生秘诀。在“失望角”海域行驶的船只需要格外小心。......
2024-10-07
“幽灵”般的未来海战50年以前,海战是强大的海军之间的较量,在辽阔的大海上,战舰以有限的视野相互攻击。这些“幽灵”般的海上鬼影,在汹涌的浪涛中神出鬼没,在它的控制室里,只需要两个工作人员,就能够使对手惶恐不安。◆在瑞典和挪威创建世界上最先进的隐形舰队后,它们一直被用来在沿海巡逻,并可以随时投入战斗。1816年,阿根廷宣布独立,宣称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另外还有36名海员受伤,其中5人伤势严重。......
2024-10-07
风车的巨大能量潮汐为人类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带来了一片曙光,然而有得必有失,潮汐和波浪带来的风险也一再让人类却步。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全球的风能约为2.74亿兆瓦,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 000万兆瓦,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每根支架所承担的重量大约为1300吨。即便是风平浪静,人们也能够利用蕴藏量巨大的海洋能源。......
2024-10-07
浮在空中的船从亚历山大·贝尔的第一艘水翼艇到乔治亚沼泽中非凡的隧道和V型底赛艇——在水上飞行的古老梦想变为了现实,这多亏有革命性的船体设计、坚固轻型的材料和热爱极限速度的人们。它们在俄语中被称作飞翼船,在英语中被称作“地面效应飞翼艇”。在赫鲁晓夫的全力支持下,前苏联飞翼船最终演变成550吨的庞然大物。这种气垫船无需鼓风机增加气压,然而,这只大鸟停在空中需要巨大的能量。......
2024-10-07
水上的飞翔者人类征服了整个陆地,但却没有征服海洋。在佛罗里达的水上马拉松,她和丈夫布赖恩曾驾驶他们的1000马力赛艇,向每小时200千米的纪录发起冲击。那么,怎样摆脱这样的情况,在水面上自由飞翔呢?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迈克·墨菲就是这样幸运的飞翔者。他跃入空中7米,随后进行一连串疯狂的跳跃、筋斗和旋转,创造了水上运动的最高纪录。他对空中和水上飞行速度的痴迷一点不亚于通信。......
2024-10-07
荧幕上的动物明星在今天的大制作时代,电子动画学的应用对演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至少可以避免他们手脚不全。但是,剧本和真实的动物角色创作仍然是影片的核心。在巴哈马群岛,宽吻海豚一直都是最讨人喜爱的水生动物,它们深得游客的欢心,并令科学家着迷不已。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好莱坞海洋明星。哨子是塔里尔和动物之间的沟通桥梁。......
2024-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