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涉及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情况等诸多方面,史料丰富可信,真实地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各个侧面,为研究西汉长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原署名西汉刘歆,近人洪业经考证认为此书是晋葛洪伪托刘歆之名所作。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
2024-09-07
(四)关学的转化
清初,关学展现了诸多的时代气息。明清更迭,朱明王朝为农民起义军所推翻,神州大地旋即又被东北少数民族满族所主宰,士人在感叹“天崩地坼”、“神州陆沉”的社会巨变的同时,长期形成的强烈的民族感情迫使他们从社会、思想等各个方面反思明亡的惨痛教训。展现在社会层面,就是许多人面对无法改变的时局,仍坚持高蹈的士人气节、民族气节,对新王朝采取抵抗的态度,或以身殉国,或遁迹山林,或讲学乡间,等等。展现在思想层面,他们积极对以往学术思想进行反思和总结,无论是明王朝所推崇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还是自明代中期以来逐渐兴盛的陆王心学,都成为学术界反思的对象。辨析理学、心学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在这一时期,关学学者对社会变迁的历史感受与认识、对理学与心学的吸收与取舍直接影响到关学学风的转向。以李颙、王心敬、康吕赐等为代表的关中学者,不仅表现出坚定的士人气节,而且在思想上突显出强烈的心学倾向,这也成为此一时期关学思想发展的主流。
1.李颙与关学
李颙(1627—1705),字中孚,自号惭夫,又号二曲,学者称其为二曲先生,陕西周至人,“关中三李”之一。出身于贫寒家庭,刻苦力学。他在15至28岁期间,所读书籍除了《四书》以外,还有《易经》、《春秋》三传、《性理大全》、《朱子全集》、《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和二十一史等。李颙不为世俗舆论所动,矢志不移,执着进取,既无家学,又无师承,全靠自学磨炼,终于三十而立,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大名鼎鼎的思想家顾炎武曾佩服地说:“艰苦力学,无师自成,无不如李中孚。”
李颙在清初许多进步学者“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面对民生颓敝、时政混乱的现实,意欲干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他也曾提倡“匡时要务”,著有《帝学宏纲》、《经世蠡测》、《时务急策》等书。他对张横渠(张载)、吕泾野(吕柟)、冯少墟(冯从吾)等关学先辈注重实践、“学贵于用”的治学精神尤为赞佩,以昌明关学为己任,在关中一带进行讲学活动。在学术思想上,他于程朱陆王之学皆有继承,但也各有批评,并提出了“返躬实践”、“悔过自新”、“明体适用”等治学主张。
自康熙七年(1668)起,他亲赴蒲城、同州(今大荔)、华阴、高陵等地讲学,“关中士子翕然尊师之”。前来向他求学问教的不仅有学者士大夫,而且有农工商贾各业的不少人士。他的得意门生普及关中各地,著名的有同州的白焕彩、户县的王心敬、富平的惠思诚等。李颙讲学的稿子和学术问答语录,皆由他们辑录成书,广为传播。在李颙的倾心倡导下,传统的关学又得以复盛。
李颙两次被举荐入朝做官,以至皇帝亲临召见,均坚辞不出,终生以明学术、正人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把讲学看做是明学术、正人心的重要途径。他为关中书院撰写学程、会约,“约束礼仪,整束身心”[16]。在教学中,“凡有答问,穷日夜不倦,必使其人豁然于心目之间而后已”[17]。在他的影响下,陕西各地书院纷纷修复或者重建,明末以来的关学得以复兴,李颙也因此而名闻天下,与黄宗羲、孙奇逢一起并称为当时“三大儒”。[18]
他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明体”和“适用”统一。对李颙来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他所谓的“真儒”。他认为那些自诩为儒的人并不是“真儒”,衡量“真儒”的标准是“明体”和“适用”的双向统一。为此他曾详细地开列了“明体”和“适用”的两类书目,并采用提纲挈领的形式,逐本阐明其书的要旨及其作用,指导学习者的阅读和理解。从明体类书目不难看出,他把程朱陆王“融诸一途”而终以陆王为主的学术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承接关学自明季以来吕柟、冯从吾的余绪以期重振关学的意向。(2)“道不虚谈,学贵实效”。李颙非常注重讲学,认为大盛讲学辩论之风,是澄清政治、振兴祖国的根本途径之一。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治,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为上为德,为下为民,莫不由此。此生人之命脉,宇宙之元气,不可一日息焉者也。”“故今日急务,莫先于讲明学术,以提醒天下之人心。严义利,振纲常,戒空谈,笃实行。”他认为大兴讲学“此拨乱反治,匡时定世之大根本、大肯綮也”。而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就是“随人开发,转相觉导。由一个以至于千万人,由一方以至于多方,使生机在在流贯。此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19]可见,李颙关于教育讲学对立国立民的重要性的论述,对当时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和整个社会的愚腐学风,起到了震撼作用。
2.李柏与关学
李柏(1630—1700),字雪木,号太白山人,陕西眉县人,有“关中三李”之一之称。他在思想上对儒学(包括理学、心学、关学)的有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体悟和阐发,特别是对儒家的隐逸思想有诸多发挥,这实质上是吸取佛道思想的结果。他以儒为本,兼取佛道,有糅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李柏的学术思想,在明清之际的关中乃至全国都有影响。
3.李因笃与关学
李因笃(1631—1692)陕西富平人,”关中三李“之一。继承“关学”的传统,进一步阐发了张载“以礼教人”的思想。崇尚理学,反对心学,主张理学要以经学为本,论述了人既要洁身自爱,又要有所作为的见解。要求人们行事一定要深思熟虑,诚实正直。痛斥当时言理者“皆摭拾语录,妄称性命之旨,而决不知从事经学”,认为“断未有不深入经学而能以理学名世者”,主张理学与经学应结合起来。他说:“师古不泥其意,用法必求其人”,认为深入经学的目的在于通晓古今治国之道,以有利于国计民生。李因笃一生不少时间从事教学活动,依据自身经验并结合当时实际,他提出不但要教给学生学问,而且要教授学生以圣道,教导他们探究古学本源,培养他们的礼德观念。(www.chuimin.cn)
李因笃对统治阶级“取人以言”的用人原则十分不满,他说:“夫君子不以言取人,自孔子已有是说矣。今夫天下忠孝廉洁利害臧否之故,能言之不能行之也,况其不能言乎?立法、屯田、河海、盐茶、兵刑之数,能言之不必其可行之也,况彼之所言,又人人之所尝言者乎。”还说政府官员之所以腐败、昏庸、无能都与选官时“取其言”有关。他提出任用人才应遵循“取人以人”的原则,使其名实相符,“顾经明行修者,其实也;贤良方正者,其名也。”对于人才,君子应当是“求之以实而应之以名者”。而当时统治者主要从两个渠道选拔人才:一是科贡之法,一是选举之法。李因笃认为,不论是科贡之法还是选举之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不完善的地方。
(五)关学的研究成果
关学作为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从北宋到清末,延续了800余年,誉播华夏,影响深远。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这样的评价并非过誉之词,历史上的关中学者当之无愧。
1.明清时期的研究成果
宋元明时期,关学在长安得到长足发展,明代的吕柟撰于西安的《性理粹言》10卷、《泾野子内篇》27卷、《泾野子外篇》2卷、《四书因问》6卷(均收于《泾野文集》),这些哲学著作上承张载的理学思想,批判王守仁“致良知”学说,提出“格物以究理”、“先知而后行”的观点,对促进关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之后长安学者冯从吾的《元儒考略》4卷和《关学编》4卷,也是著名的哲学代表作。尤其《关学编》对宋元明时期推动关学发展的学者的事略及其思想给予记述,探明了关学发展的源流,总结了关学的发展,是研究宋明理学特别是其在关中地区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清代大学者李颙,其文集《二曲集》撰于西安,其中《儒鉴》、《四书反省录》6卷(均收于《二曲集》),上承张载、吕柟的理学思想,推崇朱熹、陆九渊,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对促进关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2.清末民初时期的研究成果
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中国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关学研究虽处低谷,但仍未中断。民初学者张骥(四川双流人)亲访关学诸家门人及采集关学典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编成《关学宗传》56卷,共收录宋元明清关中儒家学者近250人,并将关学的范围延展至明清时期。张骥表白其《关学宗传》是“以理学为范围”,所收诸儒又“仅以关中为限”,即“以地系人,纵讲关中之学”,明确了关学的“关中”地域性和性理学特征。于是,关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域性理学学派而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3.现当代的研究现状
不得不承认,从刘古愚、于右任之后,近百年来再没有出现关学代表人物,也缺乏一些比较系统的著述,以至提起关学,一些人竟然不明就里。不过,张载的影响仍在,关学并没有成为绝学。1978年中华书局重新刊印了《张载集》、《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宋明理学史》等,都对张载的哲学给予了非常显著的地位。另外,张岱年著有《中国十一世纪唯物论张载》,陈俊民著有《张载的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陈宜山著有《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等,都是对关学思想的研究和弘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张载的家乡眉县曾召开过四次关学思想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关学思想的研究。1998年以来,眉县修复扩建了张载祠、张载墓,恢复了横渠书院,修建了张载文化广场。2007年10月,在眉县召开了“2007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南亚文明学术研讨会”,7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聚集在太白山下,围绕“民胞物与,和谐文明”这一主题,进一步探讨了张载关学的学术价值及其现实价值。这次研讨会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借鉴关学思想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东亚、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的文章
内容涉及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情况等诸多方面,史料丰富可信,真实地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各个侧面,为研究西汉长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原署名西汉刘歆,近人洪业经考证认为此书是晋葛洪伪托刘歆之名所作。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
2024-09-07
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一)咸阳的初建时期商鞅监修了咸阳宫殿阙楼,并开始进行第二轮的改革。冀阙是秦咸阳一个高大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咸阳宫廷外侧,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同时还有宣传新法的功能。除了冀阙,咸阳的首批建筑还包括宫廷,后称“咸阳宫”,在渭河以北头道原上。咸阳宫可能就是这样建成的高台式建筑。上世纪80年代在咸阳原牛羊沟旁发掘了三处建筑遗址,从地层学、器物学以及C14等方面证实,这三处建筑初建于战国时期,秦定都咸阳的初期。......
2024-09-06
第一节长安的节令习俗“节令”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节令”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2024-09-07
(二)长安文化注重道德、崇尚气节遵守秩序、重道德尚气节的道德文化是长安文化中具有浓重色彩的绚丽风景。儒家学说以及宋明清之际产生于长安的关学,使得长安文化中尊礼敬德的观念绵延不绝。......
2024-09-07
第五节宋元明清长安文学宋、元、明、清时期,长安地区虽然失去首都地位,但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仍然是极其重要的,长安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都是有所发展的,当然,就其发展的趋势、发展的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而论逊色于东南地区新兴的城市。这一时期重要的长安地区的文学家有三位,均有一定影响。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未赴任,死于雷州,终年62岁。43岁罢官回乡,成为王九思文学创作上的分水岭。......
2024-09-06
第一节思想、史学、制度类文献一、思想类文献《周易》五经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等著,具有中国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司马迁有史学之父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撰。......
2024-09-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