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法律体系中关于“义绝”的条款可见于《大明律·户婚》及《大清律辑注》。《大清律辑注》“出妻条”关于“义绝”的规定基本上延续了明律的内容。[87]明清时期“义绝”制度的嬗变,对“义绝”自汉以来作为传统中国社会法定的强制离婚事由“义”之本源撼动了一些。近代及当代有学者也关注到了明清时期“义绝”制度的嬗变。明清“义绝”制度保留了维护儒家纲常、男尊女卑、夫权偏颇等传统特色,但“义绝”离婚的强制性有所削弱。......
2023-07-03
(二)城市布局的变化
明清西安城的城市布局是以钟楼为中心布设的。明初城市向东、北扩展,每面的城门并不居中,东西两门仍依宋元旧制,南北两门稍向东移,因此,西安城虽是规则的长方形结构,但通往城门的四条大街交汇点不在城市最中心,而是相对偏南偏西。四条大街以东大街最长,南大街最短,分割出来的四区,东北区域面积最大,然后依次是西北、西南、东南。
钟楼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内,基本上是宋元旧城的中心,对于西安城来说,则偏居西南隅。万历年间陕西巡抚龚懋贤《钟楼碑记》云:“西安钟楼故在城西隅。”万历十年(1582),钟楼被向东移动约1公里至四街交汇点,正对四座城门楼,形成明清时期西安以钟楼为中心的布局结构。钟楼通高36米,是仿唐式建筑,是砖木结构的正方形楼体,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构成。基座高8.6米,正方形,四面正中有拱券形门洞,互相穿通,连接四条大街,整座钟楼的压力由基座四角承受。钟楼的楼身是重楼三滴水即两层楼三层檐,雕梁画栋,贴金绘彩,飞檐斗拱,高高翘起,像一只展翅欲飞的五彩凤凰。楼顶四角攒顶,铺深绿色琉璃瓦,上端有大圆顶,高达五米,外贴金箔,灿烂辉煌,高耸入云。
与钟楼相对应的大型建筑为鼓楼。鼓楼也是在明初修建,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在移址后的钟楼西北。鼓楼高33米,雄伟壮丽不亚于钟楼,鼓楼的楼基面积比钟楼基座面积还要大得多,下边券洞很大,一直为交通孔道,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改变。
明代,西安城东北隅有一座城中之城秦王府城,拥有独立的护城河系统与城墙。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四年(1371)春四月“命中书省定亲王宫殿制度。……凡王城高二丈九尺五寸,下阔六丈,女墙高五尺四寸,城河阔五丈,深三丈”[121]。则秦王府城的城墙高厚及护城河深阔应该差相仿佛。秦王府城的四门及主要宫殿也由中央统一定名,“定亲王所居前殿曰承运,中曰圆殿,后曰存心。四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122]分析城门与宫殿名称,史红帅认为秦王府是南京皇宫在西安城内的缩影。除秦王府城外,明代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府第遍布全城。
明代西安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已经开始朝着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元代市容混杂的状况有所改变,东南隅是以关中书院为中心的文教区,西北隅是以化觉巷清真寺为核心的回族聚居区,西大街东段北侧靠近钟鼓楼一带是以布政使署为核心的官署区。
清军攻入西安城后不久,即开始在西安城的东北隅修建一座专门供满族居住的满城,满城四角分别为北门、钟楼、东门及西安东北城角,其北垣和东垣利用大城墙,西垣是从北门的东侧向南直达钟楼,南垣是从钟楼向东,直达东门南侧,把明秦王府城完全包入。据考古测量,满城周长为8767米,东西长2466米,南北宽1917米。[123]满城是为驻扎八旗驻军而设置的,内部布设有军事机构、兵营、教场、堆拨等军事设施,具有显著的军事化特色。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西安添驻汉军,“复于端履门至东城中间筑墙,抵南垣为南城”[124],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南城废毁。兴建南城时,仅新筑一道西墙,可见,其东、南墙与西安大城共用,其北墙则是满城南墙东段。如果说明代西安城可称为“明宗室之城”的话,清代西安城就是军事之城了。
满城和南城是具有隔离性的军事区,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城市空间,打乱了明代的城市功能分区。由于城东部空间较小、交通不便,因此,主要官署均在城西选址。陕甘总督署位于南院门今西安市委一带,陕西巡抚署位于今西安市人民政府所在,1900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狩”时就以此为“行宫”。靠近南门的区域为商业区,南门东部形成以关中书院和文庙为中心的文教区。
三、民国时期的西安城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的发展基本仍是局限于城墙以内,但是,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城市建设也在加快。西安城门在逐步增加,民国元年(1912)在四府街南端城墙开设小南门,后为纪念革命先驱井勿幕,命名为“勿幕门”;1926年,在东城墙开辟中山门;1928年,在西城墙北段开辟玉祥门。
民国初期,西安城市布局与清代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拆除满城,建设“新城”(现在的西安市新城区),开始重新规划道路、民房、商业区和医院。同时,旧城区也陆续得到建设和开发。1921年冯玉祥第一次督陕,在西安城内进行了一系列开发建设活动,包括植树、修筑铁路、修建民乐园等。1927年,“二虎守长安”后不久,由国民军驻陕总部发起,在城东北掩埋死难军民,建墓冢及革命亭(后逐渐形成革命公园)。1927年陕西省政府由北院门迁至新城区,这里逐渐成为新的行政中心。1927年陕西省政府设立西安市,初名西安市政厅,后改为西安市政委员会,这是西安首次设市。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新的《市组织法》,提高设市标准,由于西安人口未达到规定的20万,故而撤销了西安市建置。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为应付时局的突然变化,巩固战略后方,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并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进行西京的设计与建设工作,1934年西京筹备委员会与陕西省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合组成立“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为西安城市建设做了不少具体工作,包括地形测量、筑路修桥、水利建设、城市绿化、古迹调查等,还提出了西京市分区方案等陪都建设计划,虽然这些方案计划并未得到充分实施,但仍对后来西安城市布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是近代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1934年底陇海铁路西安站正式售票通车,1937年陇海铁路通至宝鸡。西安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也迅速发展,许多街道开辟出来。抗战时期,新式工业在西安的发展速度惊人,西安新城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新的工业商业中心。同时,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南、向北发展起大批企业,涉及机器工业、电气工业、玻璃工业、机制面粉、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制药工业等多种门类。
1943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了陕西省政府呈报的“将西安市政处改组为西安市政府”的申请,西安市政府又一次成立。1947年,西安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全国12个直辖市之一,简称“镐”,陕西省建设厅拟定《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但由于政治局势和战争形势的影响,升格为直辖市、拟定计划书均未对西安城市建设产生较大影响。
【注释】
[1]侯甬坚:《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择与超越》,《唐都学刊》2007年第2期。
[2]中科院考古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户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6期。
[3]徐锡台:《论周都镐京的位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4]《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
[5]《史记·秦本纪》。
[6]中科院考古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户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6期。
[7]《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8]《三辅黄图·序》。
[9]侯甬坚:《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择与超越》,《唐都学刊》2007年第2期。
[10]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11]《逸周书·大匡》载“维周王宅程”,《诗·大雅·皇矣》孔颖达疏“《周书》称文王在程,作《程寝》、《程典》。皇甫谧云:‘文王徙宅于程’。”如此,则文王曾一度居程。程之所在,《太平寰宇记》有记载:“安陵故邑,周之程邑”,则应在今咸阳市以东。
[12]陕西省考古所:《长安沣西西周遗存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2期。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基址夯土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8期。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1期。
[1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镐京西周宫室》,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52—56页。
[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镐京西周宫室》,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52—56页。
[17]甘肃省博物馆:《甘肃西汉水流域考古调查》,《考古》1959第3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第1期。
[18]《史记·秦本纪》。
[19]《史记·秦本纪》。
[20]朱士光主编:《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157页。
[21]《史记·商君列传》。
[22]《七国考》引《广记》云:“主父(赵武灵王)入秦,直至昭王所居六英之宫,而有觉。”
[23]《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殉咸阳。”
[24]《汉书·邹阳传》:“臣闻,秦依曲台之宫悬衡天下。”
[25]王学理:《咸阳帝都记》,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
[26]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7]《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28]《三辅黄图》序。
[29]程大昌《雍录》:“长安者,因其县有长安乡而取之以名也。地有秦兴乐宫,高祖改修而居之,即长乐宫也。”
[30]《关中记》和《三辅黄图》都有:“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
[31]《后汉书·西羌列传》。
[32]《史记·秦始皇本纪》。
[33]何清谷:《关中秦宫位置考察》,《秦文化论丛》第二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4]《史记·楚世家》:“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
[36]《史记·秦始皇本纪》。
[37]《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38]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何清谷:《关中秦宫位置考察》,《秦文化论丛》第二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0]《三辅黄图》:“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
[41]《庙记》:“长乐宫中有鱼池、酒池,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
[42]望夷宫是在泾河南岸高地上修建的离宫,修筑于秦始皇时代。
[43]《史记·李斯列传》。
[44]《汉书·地理志》“盩厔县下”记载:“有长杨宫,有射熊馆,秦昭王起。”《三辅黄图·秦宫》云:“长杨宫在今盩厔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观,秦汉游猎之所。”
[45]《水经注·渭水》“昆明故渠”载:“北分为二渠:东经虎圈南而东入于灞,一水北合渭,今无水。”则秦兽圈当在昆明渠以北,灞河以西地带。
[46]在出土的秦印和秦封泥中,有“麋圈”。
[47]《史记》记载秦二世元年十一月,修建兔园。
[48]亿里:《秦苑囿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
[49]《史记·秦始皇本纪》。
[50]《史记·项羽本纪》。
[51]《史记·高祖本纪》。
[52]《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53]相关论述见:朱士光《西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汤其领《汉高祖西都长安论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崔向东《论西汉定都关中及其对汉初社会的影响》(《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等。
[54]《三辅旧事·宫殿疏》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
[55]《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www.chuimin.cn)
[56]《史记·高祖本纪》载: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
[57]《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
[58]据中华书局《汉官六种》本。《三辅黄图》卷一“汉长安故城”引为“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史记·吕太后本纪·索引》引作“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十二里”;宋敏求《长安志》卷五“京城”引作“长安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长十五里”。
[59]目前见到的考古数据有三:一是汉长安城周长为25100米(见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获》,《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二是25700米,其中东城墙6000米,南城墙7600米,西城墙4900米,北城墙7200米(见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1996年第10期);三是25.1千米,其中东城墙5916.95米,西城墙4766.46米,南城墙7453.03米,北城墙6876.39米(见《汉长安城位置长度精确确定》,《光明日报》1997年1月29日)。
[60]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获》,《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61]《汉书·食货志上》。
[62]如,《汉书·翼奉传》记载汉武帝在未央宫修建柏梁、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堂、金华等殿。
[63]朱士光主编:《西安的变迁与发展》,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64]《史记·孝武本纪》。
[65]《史记·平准书第八》载:“初,大农筦盐铁官布多,置水衡,欲以主盐铁。及杨可告缗钱,上林财物众,乃令水衡主上林。上林既充满,益广。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索隐》曰:“盖始穿昆明池,欲与滇王战,今乃更大修之,将与南越吕嘉战逐,故作楼船,于是杨仆有将军之号。又下云‘因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击南越’也。昆明池有豫章馆。豫章,地名,以言将出军于豫章也。”这里记述的大修昆明池的时间,是在杨可告缗以后,同时又在作柏梁台之前。《汉书·酷吏传》载:“至冬,杨可方受告缗……后一岁,张汤亦死。”杨可主告缗是在张汤死前一年,据《汉书·武帝纪》张汤死于元鼎二年冬十一月,则杨可主告缗应在元鼎元年冬。又据《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春,起柏梁台。”所以大修昆明池的时间当在元鼎元年冬至二年春之间。
[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10期。
[67]班固《西都赋》写道:“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68]《汉书·礼乐志》,《汉书·平帝纪》。
[69]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70]《汉书·平帝纪》注引应劭语。
[71]《汉书·平帝纪》,《汉书·郊祀志下》。
[72]王恩田:《“王莽九庙”再议》,《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4期。
[73]刘庆柱:《再论汉长安城布局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答杨宽先生》,《考古》1992年第10期。
[74]〔日〕左原康夫:《关于汉代的市》,《史林》第68卷5号,1985。
[75]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考古》1989年第4期。
[76]《汉书·王莽传》。
[77]《汉书·高祖纪》。
[78]《汉书·惠帝纪》。
[79]陈直:《三辅黄图校正》卷五。
[80]王社教:《西汉上林苑的范围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辑。
[81]《汉书·武帝纪》。
[82]权东计:《论汉长安城规划营建思想》,《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3]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年版。
[84]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5]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86]关于秦咸阳是否有城墙的问题,学界争论颇大。有学者根据文献中咸阳城门的记载,认为有城门就应有城墙。然,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城墙的遗迹。
[87]耿占军主编:《长安历史文化研究(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
[88]《后汉书·董卓列传》。
[89]《文选》卷十《征行下·潘安仁西征赋》。
[90]《晋书》卷五《愍帝纪》。
[91]《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
[92]《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
[93]史念海:《说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辑。
[94]唐称长安城,因此,在本节行文中,均以“隋唐长安城”或“唐长安城”称之,若有“大兴城”之词,皆系出自原作者。
[95]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25—526页。
[97]《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575页。
[98]宋敏求:《长安志》引《政要》。
[99]《长安志》卷七。
[100]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全唐诗》卷四四八,第5041页。
[101]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110页。
[10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
[103]参看:1.《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575页。
[104]《长安志》卷八。
[105]《中国史稿》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255页。
[106]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宫城》。
[10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
[108]《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
[109]《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唐纪十”。
[110]《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纪下》记载文宗开成三年“幸龙首池,观内人赛雨”。
[111]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三苑》。
[112]潘明娟:《关中丧失政治中心地位原因之我见》,《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13]吴宏岐:《论唐末五代长安城的形制与布局特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辑。
[114]朱士光主编:《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115]《宋史·范雍传》。
[116]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石完成的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石经刻成后,长期竖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在新城之外),五代时,将这批石经移往位于新城内的原唐代尚书省西南角,至北宋元祐二年(1087),才移至今址。
[117]石台孝经比开成石经要早,是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刊刻的。韩建缩城后,先将石台孝经移至原唐代尚书省西南角,至北宋元祐二年(1087),石台孝经与开成石经一起被移至今址。
[118]武伯纶:《西安碑林史》,西安出版社1998年版,第94—102页。
[119]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景风街南有开元寺、兴国院、福昌宝塔院,景风街北有仁王院,草场街有龙泉院、善感禅院、三皇庙,水池街有崇圣禅院、香严禅院,掖庭街有安众禅院、祐德观,九耀街有太平兴国寺,指挥东街有天宁寺,指挥西街有广教禅寺,含光街西有开福寺,蓬莱坊街庆寿寺、北极真武庙,等。另外,在府城东南隅有太白显圣侯庙,府城东北隅有城隍庙。
[120]本部分的写作主要参考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1]《明太祖实录》卷六○。
[122]《明太祖实录》卷八七。
[123]朱仰超:《西安满族》,《西安文史资料》第18辑,1992年,第169—182页。
[124]嘉庆《咸宁县志》卷一○“地理”。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的文章
明清时期法律体系中关于“义绝”的条款可见于《大明律·户婚》及《大清律辑注》。《大清律辑注》“出妻条”关于“义绝”的规定基本上延续了明律的内容。[87]明清时期“义绝”制度的嬗变,对“义绝”自汉以来作为传统中国社会法定的强制离婚事由“义”之本源撼动了一些。近代及当代有学者也关注到了明清时期“义绝”制度的嬗变。明清“义绝”制度保留了维护儒家纲常、男尊女卑、夫权偏颇等传统特色,但“义绝”离婚的强制性有所削弱。......
2023-07-03
由于各项税收均未能及时征解,又受到物价波动的削弱,失去约束通货膨胀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于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继于次月召开全国税务会议,以统一税目为目标,把税法有关工商业税者,修改合并为营业税和所得税,后又以两税的纳税人都是工商业者,定名为工商业税。从1950年至195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修改税则的方式,保留国府时期征收工商业税的做法,沿用了部分直接税的税目。......
2023-08-10
因此,清代麦积山佛事活动较明代已显著衰落,而周边交通相对方便、人口较多的甘泉、街子、仙人崖一带佛事活动则变得繁荣起来,逐步取代了麦积山自古以来秦州地区佛教中心的地位。......
2023-12-05
明代斗栱是处于向元代斗栱接班,向清代斗栱交班的状况,其柱头铺作、转角铺作与明以前的斗栱相比变化不大。第二层昂昂身斜行,仍为明代以前的做法。溜金斗科的演变:溜金斗科分两种做法:一是挑金造,二是落金造。牌楼斗科的演变:一般有屋面称之牌楼,无屋面称之牌坊。宋《清明上河图》中的院门,有立柱两根,上横阑额,额上施单抄单下昂斗栱三朵,悬山屋面。牌楼斗栱有着特殊的构造,一般分为平身科与角科两种。......
2023-08-26
明清造像明清时,麦积山步入衰落阶段,但窟龛、塑像、壁画的修缮和重绘并未停止,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是秦州当地和周边地区民众。菩萨像中,明代原塑仅见于东崖25窟中的弥勒造像,高3.10米,头戴饰化佛的宝珠冠,宝缯自耳后结花垂至双肩。麦积山明代修缮泥塑造像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沥粉堆贴”工艺,非常有特色。......
2023-12-05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瑞昌地区的社会民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瑞昌作为尚未开化的偏僻之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崇儒好学之风逐渐在瑞昌乡村漫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一时期道教对瑞昌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批与道有关生活习俗的形成,民间淫祠巫鬼祭祀之风盛行。婚丧喜嫁、生老病死乃至日常生产、出行,必求神占卦,预测吉凶,巫师、道士、风水师大行其道。......
2023-09-25
明代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在这两种不同的思潮笼罩下展开的。明官方编纂了一部大书《永乐大典》,这部书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杨慎与王守仁同时,但在古典文献的研究上,注重小学与考据,批判心学的空疏,在当时产生积极的影响。涉及古典文献学内容有名物制度、古籍注释、文字音义、目录版本、地方文献等。其古典文献学方面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少室山房笔丛》一书中。......
2023-07-25
宋、辽、金时期,佛教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辽代,统治者也开始信奉佛教,所以佛寺与佛塔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兴建。宋、辽、金时期砖石塔留存很多,形式丰富,是中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木塔则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典型。宋、辽、金时期的大型砖石塔的结构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辽、金密檐塔大部分是八角形平面,也有一部分是方形的。从宋、辽、金时期的砖塔来看,材料、结构和施工技术上都有了极大发展。......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