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5-09-30
【原文】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第四十六章》
【译文】
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会感到满足和快乐的。
道学玄理
知足常乐是一种心态,会使我们失落的心灵找到平衡点,会帮助我们尽快调整心情。所谓“知足者常乐”指的是,懂得了满足心情就会开阔,生活就会充满乐趣。所谓“长足者知乐”指的是,只有懂得享受快乐的人,才能够走得畅快,走得长久。
古人常说“布衣桑饭,可乐终生”,这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里蕴含着的是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性格。曾国藩认为,人生一切都“不宜圆满”,以免乐极生悲,体现的也是他知足常乐的智慧。林语堂说“半认真是最好的处世方法,不忧虑过甚,也不完全无忧无虑,才是最好的生活。”这流露出的也是林语堂知足常乐的幽默。
有一个小朋友因丢失了一个玩具,十分难过。就在寻找玩具的时候,妈妈走过来拿出一个新玩具安慰他。可是这时候,小朋友显得更加伤心了,妈妈不解,关切地问道:“你现在不是又得到一个玩具吗?为什么还这样难过?”小朋友遗憾地说:“因为我本可以有两个玩具。”这就是不知足的悲哀,他们关注的永远不是当下的拥有,而是那些不想失去的和无法得到的。
究竟什么才算做“知足”?“知足”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其实知足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比较底线的。知足是自知,是要充分认识自己。其次是知他,也就是知人知社会知自然。
一个人只要能根据自己所身处的环境,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并且满足于自己的努力,就算是做到了知足。按理说,坐拥天下的国王应该满足了吧,但是现在我们还是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再做定论把!
某一天,国王起了个大早,正在王宫里漫无目的地转悠。当国王走到御膳房时,听到有人一边做饭,一般快乐地哼着小曲。循着声音,国王看到一个唱歌的厨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笑容,乐此不疲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国王感到很奇怪,他问厨子为什么如此快乐?厨子答道:“陛下,我虽然只是个厨子,但我一直尽我所能得让我的妻子和儿子快乐,他们需要的不多,只要有间安身的草屋,能够吃饱的饭菜,就觉得足够了。我回家时偶尔还会给他们带一些小礼物,他们每次都会分外地惊喜和感动。我的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他们每天如此快乐,所以我也就无忧无虑了。”
听到这里,陪在国王身边的宰相小声地对国王说道:“陛下,我认为这个厨子还没有成为99一族。”
国王诧异地问道:“什么是99一族?”
宰相答道:“陛下,如果您想知道什么是99一族,就请您先做一件事情。”(https://www.chuimin.cn)
“什么事?”
“找一个袋子里,放进去99枚金币,然后把这个袋子放在厨子的家门口,您很快就明白什么是99一族了。”
国王按照宰相说的,命人将装了99枚金币的袋子放在了厨子门前。
厨子回家的时候发现了门口的袋子,一时好奇,就将袋子拿进了家里,当他打开袋子一看,发现了满袋子的金币时,欣喜若狂。
随后,他把袋子里的钱全部撒到桌子上,兴奋地数起来。他发现里面是99枚金币,后来,厨子又反复数了好几遍。因为,他始终认为,按照常理,袋子里应该是100枚才对,没理由是99枚。于是厨子开始四处寻找,从门口到房间,一个角落一个角落的寻找。直到筋疲力尽,他都没有找到那枚想象中的金币。于是,他沮丧到了极点。
由于之前一晚找金币太辛苦,厨子在第二天早上起来得很晚,情绪也极坏,对妻子和孩子发了脾气。
厨子匆匆来到御膳房,也不再像往日那样兴高采烈,只是埋头干活。国王正悄悄来到御膳房观察着他。看到厨子情绪变化如此巨大,国王大为不解,为什么厨子在得到那么多金币之后反而没有从前开心了呢? 国王转身问身边的宰相缘由。
宰相答道:“厨子现在已经正式加入99一族了。99一族的人就是那些拥有很多,但从来不会满足,他们不开心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取另外的那个‘1’,实现他们幻想中的‘100’。原本高兴而满足的生活也因此而消失了。”
国王明白了宰相的话,从那以后,国王心里想的都是自己所拥有的,不再郁郁寡欢,变成了一个像厨子那样的热爱生活的人。
当追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追求总是不满足,就会越痛苦,最后,欲望和痛苦就成了“欲壑难填”的深渊。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没有知足心。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和要求不同,但是一个容易满足、懂得知足的人一定更容易得到幸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层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对就越难。越是在底层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从底层跨越的层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强烈。”或许从这句话中你可以寻找到知足与幸福的联系。
人应该知足,接受和满足于现状不失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知足者想问题能够顺其自然,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并乐在其中。知足的人乐于进取,乐于开拓,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懂得知足,不仅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和修炼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一帖养生保健的良方。如果我们都能知足,就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也会泰然处之。知足常乐,还会过滤掉压抑与沉闷,沉淀出一份感激与快乐,最终得到身心的和谐。
心灵小憩
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是一种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调节我们的生活节奏,调节我们的追求方向。真正做到了知足,人生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达观,自然多了快乐和美满。
相关文章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5-09-30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5-09-30
庄子认为,无论一个人的德行有多高,都应该有所收敛,不能轻易冒犯别人,不能轻易树敌。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广结人脉,为自己的道路排除阻碍。人生就是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并使人们享受事业成功和生活中的快乐。这就是树立敌人的愚蠢之处。意谓运用礼义教化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由此可见,“得理不饶人”既伤害了对方,也为自己设下了障碍,是既害人又害己,实在是得......
2025-09-30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5-09-30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5-09-30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5-09-30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抛开生死的神秘与无奈,顺其自然地生活,或许你会找到生的意义。这与道家所讲的生死观其实是相通的,生死不过是一种存在形式,不需要人们过重去看待,不过分重视,这样反而能让人活得轻松。其实,道家的生死观有三层含义:首先,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就不能有正确的宇宙观,道家讲求“天人相应”。有的人以为就是为了掠夺和享受,在竞争中赢得了别人,就等于是得到了生活更大的权利。......
2025-09-30
一个人的求学、求知以致成长、成才,可看作是一个自身与所处环境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过程。其中“我无为而民自化”,这是体现老子无为变化思想的名句,也是启发我们探讨成才之道的格言。简言之,我们称之为“自化之道”。......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