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知与行的关系早已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他所认为的“知行合一”有以下两层意思: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名言是陶行知[15]先生根据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观点发展而来的。客观性加强,辩证地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是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需途径;知是行之成,指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5-09-30
【原文】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庄子•人间世》
【译文】
古时候的道德修养高的“真”人,总是先使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而后才会去帮助他人。
道学玄理
道家认为,只有当一个人首先具备了充足的能量和强大的能力后,才能继续考虑去施展自己的实力,或运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也就是说,一定要知其可为而为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量实力而行,千万不要轻易承诺或者硬撑着去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
不自量力的人做事往往不知深浅,由于他们的出发点没有站在稳固的基点上,导致他们以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做了错误的判断。一旦别人拆穿这座不堪一击楼阁的时候,他们才恍然大悟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知可为而为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
龟兔赛跑以后,乌龟开始扬扬得意,兔子则保持沉默不语。
过了几天,趁势高攀的乌龟给鹰王递上了呈文,要求鹰王委以重任。
鹰王问乌龟:“你想要什么职位?”
乌龟趾高气扬地回答说:“请您教我飞翔!只需要一堂课我就能冲上云霄,然后翱翔天空。去看太阳、月亮,还有熠熠生辉的星星。我可以逍遥地掠过一座又一座城市,饱览所有迷人的风光!”
鹰王心底暗自嘲笑乌龟的荒唐和不自量力,并奉劝它要知命守分,安心地用本属于它的方式生存。可乌龟却毫不自知,固执己见,坚持要鹰王把它带到天空上。
鹰王无奈,只得抓起乌龟一跃而起,直飞云端,并对乌龟说:“我倒要看看你怎么翱翔到太空!”说着鹰王爪子一松,乌龟掉了下来,最终摔得粉身碎骨。(https://www.chuimin.cn)
乌龟的致命弱点在于它没有自知之明,更不懂得量力而行,最终付以粉身碎骨的代价。
为人处世亦是相同的道理。如果不懂得本着自身实际情况来,坚持去做自己没有能力实现的事,最终的结果也同样是“粉身碎骨”。
另外,知可为而为,也是一个人应持有的最起码的处事态度和素质。一个不自量力的人,在遇到别人的求助时总是好高骛远,求胜心切,或过分自信,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到最后不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弄得自己没法收场,碰一鼻子灰不说,还让自己难以在人前抬起头来。本来好意帮助别人的初衷也被莽撞和无知泯灭了,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在生活中,我们提倡助人为乐,在自己有能力为他人提供便利或清除障碍时,就应当尽力协助他人。但有时候,有些事情,你实在帮不上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莫能助”。
面对这种情况,你是否总是不好意思开口说“不”,或者碍于面子,不肯说出“我能力有限”的话来呢?一来怕对方觉着自己不仗义,二来怕驳了面子,伤了和气。可是,你又十分清楚,真的答应下来,无疑是在难为自己,因为你对于结果毫无把握,如果事成,当然皆大欢喜,万一失败,岂不是鸡飞蛋打?
但出于情面,也出于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自信,最终你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接下来,便是一系列为达目的而做的努力,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发现事态完全没有出现奇迹的转变,你的诚信和付出也并未起到任何的作用时,你才发现了自己当时的愚钝和自不量力。其实,事到如此,所有对你正面的因素都已消失殆尽了,一切都还不如当初不答应来得体面。因为一旦你应承下来,对方就已经对你寄予了崇敬与希望,一旦事情落空,那种情绪上的落差,一定会让对方对你多少产生失望甚至怨恨,而你就成了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帮人不成反害人的罪人。
所以你在处理事情时,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什么事做得来,什么事做不来,不要勉强了自己,也失信了他人。我们都不是天才,更不是能力挽狂澜的伟大人物,我们都属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当事情超越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时,我们当然不能做一个不自量力的傻瓜。
所以,即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也算不上什么特别难堪的事情。量力而行是一种智慧,一个人,贵在自知,贵在量力而行,贵在知可为而为之,不可为则不为。所以,倘若你不会游泳,又遇到有人落水,我希望你不要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进行你的见义“莽”为,你应懂得在见义勇为和知其不可为则不为的思想下,把见义“莽”为化成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在另一个层面实现你的能力价值。
如果你明白了“知可为而为”的道理,那么,如果你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做自己潜力内的事情,自会有海阔天空的风光等待着你。这就是道家所宣扬的“知可为而为”的一个简单的大智慧。
心灵小憩
世事繁杂,我们不仅需要在生存的前提下寻得内心的一份安宁,也需要在坚持自我的前提下超越自我。但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是仅凭你一颗炙热和热忱的心就可以达成的,成功者所谓的“义无反顾”都是建立在“自知”和“知其可为”的基础上的。
所以,当你在渴望实现自身飞跃或对友人倾情相助时,不要忘了道学给我们的提醒和警示:“知可为而为”。
相关文章
而知与行的关系早已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他所认为的“知行合一”有以下两层意思: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名言是陶行知[15]先生根据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观点发展而来的。客观性加强,辩证地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是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需途径;知是行之成,指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5-09-30
在知识理论方面,张载通过对“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考察,反对“止于闻见之狭”,主张“大心体物”,实际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系统。在张载看来,“见闻之知”不仅架起了沟通主体与外物的桥梁,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可以“穷理”“尽性”。张载肯定“见闻之知”的作用,也意识到了“见闻之知”的局限。因此,张载反对人的认识活动“止于闻见之狭”,提倡“大心体物”,以求全面地了解宇宙人生。......
2025-09-30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三材既具,巧者和之”[121],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在商至秦古车设计制作中的典型体现。“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是指不同元素之间的平等和谐共处,“合”是指不同元素之间的融会贯通。意指五教的和合,会使百姓安身立命。“和合”思想在器物上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为器物“文质”和谐,注重器物形体及装饰和其功能效应的有机统一。......
2025-09-29
《习坎卦》坎上坎下相叠,故表示重重的艰难险阻。《习坎卦》卦面强调险、难,实际推崇的是树立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随机应变,谨言慎行。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川流经久不息,故称为《习坎卦》。[1] 习坎:卦名,简称“坎”。两坎相重,坎为险为水,可见其卦象为重重险阻,又可理解为水长流不息。......
2025-09-30
中国茶文化既影响到了当地的文化,也产生融合、适应与创新,因而在亚、欧、非及拉美形成了各种派生而来的“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以及葡萄牙语世界的“茶文化”。[1]我们称之为“世界茶文化”,应该成为中国茶典与“茶文化学”的内容,更应该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课题。中国茶文化在葡萄牙语和葡萄牙文化中产生了丰富的衍生现象。要了解这种“茶文化”,我们先来看看欧洲对茶叶的涉及及认识。......
2025-09-30
不出户a,知天下。其出d弥e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f,不为而成g。◤译文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出家门即知天下,不望窗外即知大道,不必经历即知内里,不必眼见即能心明,不必作为即能成功。“出”,指知识越多,越是愚钝。本章讲述修身之道,重点指出了认知事物的方式,即自省感悟,只要内心质朴,细加体会,就可以明了于道,进而观照外物。......
2025-09-30
话要到位,意要入心戴高帽的做法常被人耻笑,主要是因为:一来做高帽子的确很不费力,可以日产万顶;二是人人喜欢,趋之若鹜;三则是因为品位低下、令人生厌的伪劣“马屁”随处都是。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于是心理医生决定用“顺着毛”的方法开导她:“你丈夫这样做,确实称不上是一位好男人,不过事情都这样了,我劝你还是想法解救这段婚姻,如果一定要离婚,你也应该让他感受到其中的痛苦。”......
2025-09-30
发现你的优点有一个年轻人,很想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成就来。大仲马仅从能把字写漂亮出发,一点点放大自己的优点,最终成为了誉满全球的大作家,我们又有什么不可能呢?我们可能在许多方面确实不如别人,或许一时也不知道自己有何优点,但只要我们相信自己,不灰心,不气馁,持之以恒地去发现并一点点,放大自己的优点,哪怕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个优点,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像大仲马一样,等来成功的那一刻。......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