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雕塑家张伯伦:与垃圾为伍的艺术探索

雕塑家张伯伦:与垃圾为伍的艺术探索

【摘要】:目前,古根海姆博物馆正展出雕塑家约翰·张伯伦20世纪60年代到2011年创作的100件作品。去世时84岁的张伯伦,几乎是单枪匹马创造了废旧汽车雕塑史上的奇迹。尤其在过去的5年中,约翰·张伯伦用老爷车废件,创作出了许多大型雕塑作品。1927年4月16日出生于罗切斯特市的张伯伦,是一个打扫沙龙的人的后代。此后,张伯伦对用废弃的材料做雕塑产生了很大兴趣。

目前,古根海姆博物馆正展出雕塑家约翰·张伯伦20世纪60年代到2011年创作的100件作品。

约翰·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以使用废旧汽车部件创作抽象雕塑作品闻名全美。去世时84岁的张伯伦,几乎是单枪匹马创造了废旧汽车雕塑史上的奇迹。他通过将汽车废旧部件中的挡泥板、保险杠、车身、车门通过扭扯、折叠、挤压、焊接的方式,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让他的作品展览走遍欧洲和美国全境。

尤其在过去的5年中,约翰·张伯伦用老爷车废件,创作出了许多大型雕塑作品。张伯伦在2011年12月21日去世前,在纽约的谢尔特岛( Shelter Island)度过了最后的时光,身后为美国雕塑艺术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

近半个世纪以来,张伯伦以永不停歇的创作精神,广泛利用废旧垃圾材料,如泡沫橡胶、牛皮纸袋、金属薄片、油墨布、有机玻璃创作艺术作品。他常常光顾废旧垃圾处理场,说这些人们唾弃的垃圾以其绚丽的色彩深深吸引了他。

他对废旧汽车情有独钟。那些五光十色的废旧汽车外壳在他眼里,似乎更是一件件可以随心所欲揉捏打造的艺术品材料。

张伯伦一生都在挑战关于传统的雕塑作品和油画作品之间划分的理念。他是晚期现代主义思潮雕塑家中的一位,这些艺术家将色彩看得和形式一样重要,“使整体进入色彩之中,或者使色彩进入整体”。

唐纳德·贾德在观察研究张伯伦先生早年作品的颜色后评论说:“这是典型的美国:坚硬、甜美、柔和,就像在模仿汽车城底特律穷人喜爱的玫瑰的优雅。”

很多人很难接受这些作品是艺术品的观念。人们认为艺术品,就是落在地上会摔碎的那一种。1973年,张伯伦放在芝加哥展览场地外面两件重达300磅的作品,竟被人们错当成垃圾拖走扔掉了。(www.chuimin.cn)

1956年,当他从芝加哥搬到纽约时,正是他在诗歌和雕塑上向抽象表现主义发展的时期。在纽约他见到了著名的弗朗茨·克莱恩和威廉··库宁。张伯伦说:“弗朗茨·克莱恩给了我结构,库宁给了我颜色。” 他的作品的色彩也深深受到艺术大师凡·高的影响。

1927年4月16日出生于罗切斯特市的张伯伦,是一个打扫沙龙的人的后代。直到他4岁,还未尝到过肉的滋味。以后父母离异,在餐馆打工的母亲带他到芝加哥,在那里照顾他的外祖母埃德娜·布朗沃勒,这在他的生活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伯伦年轻的时候,曾经疯狂地喜欢过古典音乐。但是他深知自己才华不够,无法在这方面有所作为。1943年16岁的时候,他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参加了海军,在太平洋地中海服役。结束自己的军人生涯后,他回到芝加哥学习美发。“从事这一职业的部分原因是容易结识更多的女性。”他说。与此同时,张伯伦进入芝加哥艺术学院(School of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学习,但是因为和指导老师发生冲突,不到一年半时间,他就离开了学校

1955年至1956年,张伯伦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学习。在那里认识了一些诗人,如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罗伯特·克瑞里(Robert Creeley)。在60年代时还参与过制作电影。此后,张伯伦对用废弃的材料做雕塑产生了很大兴趣。他一生总不愿意只是待在一个地方,曾经先后在新墨西哥州、加州、康涅狄格州、佛罗里达州住过。因为一生嗜酒如命、脾气暴躁,他很难与人相处,一生结过四次婚,又离过两次婚。

他的作品被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比肯博物馆等十几家博物馆收藏。他一生获得过很多荣誉,其中1993年获得新泽西国际雕塑中心终身成就大奖(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in Contemporary Sculptur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culpture Center),1997年获得纽约全美艺术俱乐部艺术成就奖(The National Arts Club Artists Award, New York)。仅仅在今年,他的一件作品便以470万的价格售出,可见他的作品的价值。

张伯伦十分相信自己的直觉,似乎更愿意追随作品取悦自己,而不是自己取悦任何他人的感觉。“当一件雕塑作品快要完成时,你可以随意地为它添加或是减去一些东西,这几乎不会有什么差别”,“但是停止才是关键——你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他说。

2012年5月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