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字媒体与传统艺术的融合:链接美学自由探索

数字媒体与传统艺术的融合:链接美学自由探索

【摘要】:新媒体艺术常常呈现为一种非线性结构的超文本形式,这种非线性叙事形式始于电影的实验性探索。以非线性叙事为特征的超文本激发了用户直觉感知、跳跃性阅读和联想的能力。正如霍尔兹曼指出的,非线性语言必然导致散播。我们将沉浸在一种非线性顺序中,在我们自由探索时,链接推动我们进入故事—音响—图像—照片—视频—文字中,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

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将索绪尔语言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人类学研究中,他寻找社会以及人类共同体的神话中包含的普遍的基本思想结构。艺术、文学作品可以被看作一个符号系统,如《圣经》或希腊神话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读者通过系统自身内部符号与其他符号的特定关系找到它的意义。新媒体艺术常常呈现为一种非线性结构的超文本形式,这种非线性叙事形式始于电影的实验性探索。1941年,导演奥逊·威尔斯的作品《公民凯恩》通过几位与凯恩紧密相关的人物的视角回顾并组成了凯恩复杂多面的一生;1956年,电影大师库布里克的《杀手》是另一部近乎完美的非线性叙事作品,在板块的切割上体现出更加细化的特点;1994年,昆汀·塔伦蒂诺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低俗小说》,不仅用板块切割打破了线性叙事,还用首尾相连的方式构成完美的圆形结构;2003年,导演高斯·范·桑特在影片《大象》中采用了多重视角的板块式叙事结构,这些板块以看似随意的方式互相组接,建构成复杂、立体、多向的情节之网。观众对影片的解读来自对碎片式情节的拼凑,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摆脱了传统叙事中作者/导演以第三人称或全知视角向观众讲述故事的方式,更加符合真实世界中的认知方式。

传统艺术作品的意义由作者设定,作品一经完成便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观众只能在阅读中寻找意义与观念。交互式作品常常不是计划性的产物,带有巨大的偶然性,艺术家的工作是为用户的思想航行创造语境。以非线性叙事为特征的超文本激发了用户直觉感知、跳跃性阅读和联想的能力。在由中心词与链接建构的超文本作品中,用户用不同于传统文本阅读那种“线性的、一页页、一行行、一本本的方式,而是以直觉的、联想的方法将信息链接起来”[2]。超文本通过链接与共享可以突破读者个体文化背景的局限性,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提升了阅读境界,使读者主动、积极地与作者交互,与其他读者交互,并参与到写作中来,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辐射。(www.chuimin.cn)

超文本小说没有结尾,缺乏不同读者所共享的体验。正如霍尔兹曼指出的,非线性语言必然导致散播。重复性是新媒体艺术所缺乏的,没有两个人会以同样的顺序体验同样的作品。非线性艺术作品创造出唤起沉浸感的环境,非线性媒体将创造一种提示新逻辑的体验。我们将沉浸在一种非线性顺序中,在我们自由探索时,链接推动我们进入故事—音响—图像—照片—视频—文字中,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