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民办院校图书馆借阅!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论文集

民办院校图书馆借阅!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论文集

【摘要】:所谓“一线隔”即用一道透明的玻璃墙将书库和借阅台与阅览台隔开。如在“一线隔”一边的书库内,学生只能从架上取书外借,而不能在书库内阅览;如果学生想要阅览,就要用借书证将图书借到“一线隔”另一边的阅览区进行阅览。

黑体; font-size: 15pt; font-weight: bold; mso-spacerun: "yes"; mso-font-kerning: 1.0000pt;">       关于民办院校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的几点想法*

关 鑫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就这一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阐述了其在采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自己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藏借阅一体化 暂借卡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服务理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采取了“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藏、借、阅一体化”布局是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图书馆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全开架布局,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采用“统筹管理方式”,即大开间、少间隔阅览室的建筑布局,各处设有桌椅,方便用户在图书馆内随意浏览和自由取书的服务模式。该种服务模式使得读者可以与图书更加贴近,并且在图书的选择上也比以往闭架时有更多的直观的贴近感;并且借阅一体化使得读者可以不必出馆便可得到舒适的阅览环境。总之,这种服务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方便了读者,更体现了服务的人性化,很受读者的欢迎,同时也提高了馆内图书的利用率。

笔者所在的图书馆成立于1997年,虽然年头不是很长,但在服务方式上,起点就向“藏、借、阅一体化”这种服务模式看齐。在笔者到馆工作至今,经历了从手动借阅到电脑自动化借阅的过程;服务方式上经历了从简单的开架借阅到现在增加的各种服务方式(图书推荐与宣传、图书参考咨询、联机检索查询等);服务理念也从刚工作时的简单的图书借阅转变到现在的人性化、人本化、人文化的服务理念。但在所有的这些变化中,笔者感触最深的还是“藏、借、阅一体化”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笔者参加工作是在1999年,当时虽然也是开架借书,但学生对于要求在馆内阅览和查询资料的并不多,所以当时并未感到开架对学生借阅图书有特别大的影响和方便。当然,当时的学生数目也不是很多,提出的要求也很单一,所以当时笔者的工作主要是给学生办理借阅手续。到了近几年,随着生源的扩大,笔者明显感到学生对图书馆的依赖日益增加,并且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使得我们“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才得以真正的利用和体现,同时也使得笔者对于这种服务模式有了更多的想法,本文就简单的谈一下个人想法。

笔者所在的图书馆是全院图书馆的一个分部,主要服务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学生的借阅时间多数集中在上午第二节课后,即930分;下午借阅时间主要集中在3点。面对如此大的借阅人流,笔者很是感激“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如果采取的是闭架的借阅模式,可以想象那需要几个人的工作才能同时服务这么多的学生,并且使学生能够快捷方便的选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但是,凡事都要从两个方面辩证的看,这种服务模式虽然有其好的方面,但也有其不利的地方。

其一,这种服务模式使得馆内架上已整理的图书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杂乱无序。因为有些学生还未养成看完书插回原位的习惯,或看完后忘记从哪里拿的,于是就随手放置,从而使得图书乱而无序,加大了图书馆管理员整理图书的工作量,这就导致了第二个不便,即有些学生找不到自己要找的图书或资料,即使找到图书管理员,也是束手无策。这使得一些图书管理员觉得尴尬和生气,自然笔者就有过这样的感觉。其三,大量的学生在馆内自由阅览,使得图书的丢失量比以往有所增加,甚至个别读者,趁管理人员不注意,看到自己有用的资料就撕页、刀割,在习题集上用笔解题、写字,将自己喜欢的书刊藏在隐蔽的地方等。以往学生在还回图书时,被检查出污损还可以有据可查,但对于在馆内阅览而导致的污损却很难核查,这又间接导致了第四个弊端,那就是对污损图书的处理和借阅上。先不说对污损图书的处理过程,就说把污损图书筛选出来就很不易,再有还要防止污损图书被学生借出馆外。虽说借阅时要检查好图书的污损情况,但对于一些粗心的学生而言,在还书时被指污损了图书且要赔偿,就难免要在图书馆闹上一番,这样的情况就很不好处理。那么就要嘴勤,在学生借书时就督促他们检查图书的污损情况,这样的话每天就要重复几十甚至几百次。

经过上面对“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不利方面的阐述,如何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做好图书馆阅览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从学生入学初,便加强对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和辅导。必要时,可以向学校申请举办专门的培训指导专题讲座。还可以对图书馆馆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以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教会读者使用正确的检索方法,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以便更快更准的找到学生要找的资料。 (www.chuimin.cn)

第二,图书馆管理的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伴随“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采用,图书馆馆员也要更新管理理念,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以适应这种管理模式。主要还是要从思想上接受这种服务模式,并且转换服务思想,做好改变或加大工作量的心理准备,调整好个人心态,做到耐心地为读者服务。

第三,有些图书馆对于上面阐述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办法。有的学校采用“代书牌”,即学生入馆后,如果想从架上取书阅览,就要取一个代书牌,将代书牌放在所取图书所在的位置,在看完书后,可找到代书牌将图书归回原位,但这种方法见效不是很大。还有的图书馆采取“周转架”或“周转车”的办法。即学生在阅览完图书后,将图书直接放在“周转架”或“周转车”上,而不用直接放回架上,由工作人员统一归还原位,无需学生自行上架。这种办法在某种程度上虽缓解了图书错架、乱架的现象,但是收效也不如预想的好。当然大多数学校都会在馆内明显位置做一些“温馨提示”,指导学生阅览。

第四,笔者曾看到有的学校这样做,藏书、借阅与阅览采取“一线隔”的办法。所谓“一线隔”即用一道透明的玻璃墙将书库和借阅台与阅览台隔开。如在“一线隔”一边的书库内,学生只能从架上取书外借,而不能在书库内阅览;如果学生想要阅览,就要用借书证将图书借到“一线隔”另一边的阅览区进行阅览。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也是“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一种,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使书库内的图书损坏和乱架情况得到改善。但它也有一个不足,那就是如果学生书证内的图书已借满,但他还是要求在馆内阅览,那时要怎样处理?如果强制的执行必须借出阅览,那么势必会让人觉得没有做到人性化服务;如果通融一下的话,那要采取怎样的方式呢?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想了一个不算是周全的办法,如果要体现服务的人性化,那么就要给予使人觉得有人性化服务的地方。例如,一个学生的借书证一次最多可以借5册书,他现在已经借满了。而他现在强烈要求借一本书到阅览室去阅览,那么,我们可以采取“暂借卡”的方式。即图书证借满的学生可以申请一张“暂借卡”,此卡一次只能暂借一本图书到阅览区阅览,并且所借该书不能带出馆外。其措施是,设定该卡的借阅时效为4小时(即我们上班半天的时间),如果所借图书未在要求时间内归还,那么电脑会自动计算过时罚金,金额可以定得相对高一些,这会在某种程度上约束大部分学生,毕竟没有多少人想因为一本书交更多的罚金。“暂借卡”的著录内容与“借书证”的信息是一致的,同时在软件系统中针对“暂借卡”做出一个特定的标识。“暂借卡”录入后,该生通过“暂借卡”借阅图书并阅览以后,软件系统会针对“暂借卡”的特定标识自动生成该读者“暂借卡”的具体使用信息。这样,以后可以通过软件系统统计“暂借卡”的使用情况和信息。

以上想法纯属笔者个人见解,当然,对于办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其它具体问题还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还望其他同仁给予指正。但无论如何,对于这种新型服务模式,笔者还是觉得其优势远大于不利的一面的。它使读者参与程度更高,读者阅览书刊自主性更大,读者与图书更贴近了。虽然加大了书刊的归架量,但只要我们更新服务观念,踏实肯干,那么一定会将图书馆建设得更好的。

参考文献  

王泽福,图书馆全方位开放式服务方案设计,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7-80

  (关鑫,女,馆员,现电子阅览部工作人员。)

*本文曾发表于《拓展与深化——全国民办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论文集》,新华出版社2005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