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长城很像一条奇长的拉链,由东向西,横缀在中国北部的广袤的疆域上。当它闭合时,就把两边的人连接在一起;当它拉开时,便把两边的人撕裂开来。12—14世纪的亚洲历史,被称为蒙古时代。破坏草场,是要杀头的。于是,就形成了游牧铁骑的劫掠和万里长城的绵延。但是,真正抵挡铁骑的不是泥石墙体,而是民族精神之城。......
2024-05-05
047 飞天女翩翩起舞阳关调诉说悲凉——敦煌汉长城与烽燧
人们习惯把万里长城说成是“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其实,那是指明代长城,我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修筑过长城,在河西走廊明代长城的北侧,还有一道汉代长城,它的终点在嘉峪关以西五百多公里的敦煌西湖,年代比嘉峪关的明长城早一千三百多年。放眼敦煌正北,远山一抹,起伏连绵,横亘天际,只见一条婉蜒如游龙的汉代长城自东向西逶迤而去,一座座烽隧隐约可见。
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的汉代长城
西汉时,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保证交通畅通,加强同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由秦长城的终点临洮开始,修筑长城,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直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兔附近。说起马迷兔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运玉石的商队为避免白天酷热中暑,只能晚上赶路,而到了夜晚一片漆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这样叫起来了。有一支商队,以贩运玉石和丝绸为生,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又迷路了,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从天上落下一只孤雁,商队的一个小伙子把它抱在怀里,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它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地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然后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老板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此后,每当夜幕降临,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必从此入关。敦煌境内由玉门关到阳关,由阳关到党河口,由马迷兔到湾窑等均筑有长城支线,当地称之为边墙子。当时的长城叫做“塞”或“塞垣”,汉代在祁连山麓修筑了一条塞墙,以防南羌。
汉长城就地取材,以红柳、芦苇、罗布麻等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
今天在酒泉地区的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敦煌等地,还可以见到汉长城的遗迹,仅在敦煌市境内,就有一百五十公里的汉代长城遗迹。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面铺土、砂砾石,再夹杂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敌人脚印之用,是一种防御措施。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这一段全国汉代长城由板土芦苇筑成,并配有峰燧旁点火用的积薪垛15堆,大者长2米,宽1.5米,高1.3米以上,凝结为化石般坚硬。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用芦苇捆扎成束者名叫“苣”,堆成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积薪”。“苣”的长短不一,长的达2.4米,短的为60厘米。在这里还发现了8厘米长的“引火苣”。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敦煌现存的“积薪”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全国之最。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左右筑有烽隧一座。这就是“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三十华里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内现存烽隧80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的最为完整。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长城、烽隧遗址中,保存着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如“玉门千秋隧”出土的西汉纸,经考证,早于东汉蔡伦造纸一百七十多年。著名的“敦煌汉简”就是从长城沿线的烽隧遗址中出土的。它为研究我国汉代河西地区乃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汉代烽燧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烽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有的顶部现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烽台下面有若干小房子,一般有“坞”(院墙)。烽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生活在西北偏僻小城的敦煌人向北京或者西安的亲朋传递信息,只需打一个电话,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可是,在遥远的汉代,边防哨所的戍卒,从玉门关传递敌情消息到京城长安(西安),可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和轻松,他们传递信息的形式是比较复杂的,从现有的资料显示,主要就是借用烽火来传递消息,现存的敦煌西湖戈壁上屹立的座座烽火台就是古代边防军人守卫边疆最好的历史见证。在两千年前的汉代,边防戍卒就是凭着这些防御设施抵抗侵略,守卫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确保了两关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
夕阳下,伫立在汉长城旁的烽隧上极目远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莽景象使人产生一股思古幽情。这里曾经是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战场,多少爱国将士为镇守长城边关征战殒躯、长卧沙场!岑参有诗云:“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这里曾经也是车马萧萧、驼铃叮咚的丝绸之路,多少玉石商队为开拓创业迷失沙漠、难觅影踪!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古传唱。这里是长城修筑的尽头,西出阳关便再无故人一起饮酒高歌了。蓝天、黄沙使得敦煌的汉长城与烽燧带着一种特有的苍茫、荒凉、豪情与神秘,引人以无数时光交错的想象……
敦煌汉简
有关图说长城的文章
024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长城很像一条奇长的拉链,由东向西,横缀在中国北部的广袤的疆域上。当它闭合时,就把两边的人连接在一起;当它拉开时,便把两边的人撕裂开来。12—14世纪的亚洲历史,被称为蒙古时代。破坏草场,是要杀头的。于是,就形成了游牧铁骑的劫掠和万里长城的绵延。但是,真正抵挡铁骑的不是泥石墙体,而是民族精神之城。......
2024-05-05
027九镇三关险长城万里遥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并经常修缮长城关隘工程,明代把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务区,合称九镇。蓟镇,镇守总兵官驻今天津蓟县,管辖山海关起、西到居庸关东面灰岭隘口的长城,全长1200多里。长城第一墩古称讨赖河墩。面对蒙古瓦剌和女真各部族的频繁侵扰,明王朝在辽东地区修筑了1700多里的长城,称为辽东边墙,以此保卫东北边疆的安全。......
2024-05-05
026金墉迤逦倚山尖因地形,用险制塞,是历代修筑长城得出的经验,明朝也是如此,“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砦备巡警。又于崖砦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了敌避射”。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血泪控诉,反映了人们对长城的憎恨。金山岭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沿雾灵山伸展。雾灵山海拔2116米,山峦雄壮,山势却平缓,因而,这里的长城敌楼密集,设计巧妙,它是雄伟中见灵秀。......
2024-05-05
斯坦因既已决定首先在敦煌周边沙碛地区考察长城烽燧遗址,就必须得到敦煌县政府在向导、劳工、驮畜、物资供应等方面的帮助。4月1日,斯坦因结束了在敦煌以北长城遗址的发掘工作。斯坦因在敦煌以北长城烽燧遗址考古期间,陕甘总督升允在收到斯坦因的致意电报后,于3月底电告几位道台和所有知县、知州,命令各级官府关注斯坦因。斯坦因在敦煌周围长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的活动,也已经引起了敦煌县政府的警觉。......
2023-07-31
022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烽燧是古代军用通信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以光束传递信息,用于御敌报警。因此,哈密烽燧又称之为“哈密长城”。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烽燧,又称烽火台黄土夯筑而成,平时派兵把守,战时传递军情。巴里坤湖滨烽隧离公路400米,隧体高大完整,长宽均达10米以上,高9米多,隧体中穿凿的圆木直径粗达25厘米,烽隧东南还有积薪院落遗址。......
2024-05-05
036龙城飞将——李广要说李广的绰号可就多了,“飞将军”,“神射手”都是他,射手座李广的小档案:姓名:李广性别:男年代:公元前183年—公元前119年职称:飞将军特点:擅长骑射骁勇能战主要事迹:李广一生都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以致成为后人崇拜的偶像。这里的龙城飞将就是李广。......
2024-05-05
046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嘉峪关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的西部,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即起于这里,东距酒泉市约26公里,地处酒泉盆地西缘谷地,南屏祁连山脉的文殊山,西北依马鬃山的嘉峪山,北大河横贯其间,关城距河北侧嘉峪塬上,两侧长城贯穿南北,与两山相连。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把长城作为文物古迹加以保护,嘉峪关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拨款加以修缮。......
2024-05-05
054绚丽多彩的长城散文描写长城的散文,自汉代以来层出不穷,体裁多样,有策论、上书、游记、碑铭、纪略等形式,抒情、叙事、议论、描写,各臻其妙。古代抒情性的长城散文多与长城史实相联系,抒发朝代兴亡和人物遭遇之感慨。但唐宋元各朝之后,很多长城散文作者进一步认识到长城本身防御作用的局限,论述长城的消极作用和局限性的作品增多。这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长城的功绩。......
2024-05-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