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长城:高筑城墙保护王朝

图说长城:高筑城墙保护王朝

【摘要】:025高筑城墙缓称王万里防线明王朝明朝是继元代之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朱元璋像朱元璋早在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明朝能否坐稳江山,危险仍然来自北方。修筑山海关,是朱元璋为大明王朝埋下的一个不祥伏笔。居庸关距北京西北约50公里,为保卫京师的屏障。这些烽堠、墩台与长城南北的许多城防、关隘、都司、卫所等防御工程和军事机构共同构成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

025 高筑城墙缓称王万里防线明王朝

明朝是继元代之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元朝,曾一度横跨欧亚大陆,区域远已超出长城所及范围,况且其统治者本身就是原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故元无修筑长城之必要,史书未见元代有大筑长城的记载。明灭元后,是为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它在政治上有条件、有可能大规模修筑长城,加上元蒙贵族逃回旧地后,时常南下骚扰,同时东北又有女真兴起,很有必要修长城,以此屏障抵御外患。明代修长城的规模和次数都是空前的,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几乎每一代都不同程度地修建过长城。

朱元璋像

朱元璋早在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他自己也有攻打城池的切身体会,深知城防的重要,从开国之初就着手修筑边墙,这也是出于巩固大明政权的现实需要。大将徐达率领的北伐军攻陷元大都后,元朝是灭亡了,但元朝的残余势力并未彻底消灭。元顺帝带着后妃太子、贵族大臣退往漠北,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宋朝是被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灭亡的,这是刻骨铭心的深刻教训。明朝能否坐稳江山,危险仍然来自北方。怎么办?秦皇汉武留下了经验:修长城。明朝开国之初,作为一个新生政权,毕竟还在上升时期,对北方的防御还不到采取“全封闭”措施的时候,洪武年间修长城,主要是修筑长城沿线的一些重要关隘,在重要地段修缮了烽、堠、墩等报警系统。明长城最为著名的几处重要关隘,都是朱元璋下令修筑的。洪武二年(2025年),命大将徐达修筑了居庸关;洪武五年(2025年),命大将冯胜下河西,修筑了嘉峪关;洪武十四年(2025年),又命徐达修筑了山海关。明朝开国之初,辽东仍掌握在蒙元残余势力手中,洪武四年(2025年),盖州牧刘益降明纳贡,朱元璋将其改置为定辽卫。洪武七年(2025年),设辽东总兵,洪武八年(2025年),改定辽卫为定辽都使。洪武十年(2025年),又撤销其所属州县,改设25卫。从这些频繁变动中,多少可以看出一些朱元璋的心思,他对东北方向那片天地一直有些放心不下,不知道究竟如何处置才是最为妥帖的办法。他左想不放心,右想不放心,最后决定要在通往东北的咽喉处修筑一座“雄关”。修筑山海关,是朱元璋为大明王朝埋下的一个不祥伏笔。当时明朝立国才十四年,朱元璋似乎已隐隐感觉到东北方向迟早会发生不测,不得不防。不知道他是不是早就预感到,260余年后,明朝统治大厦会从这里坍塌?

居庸关距北京西北约50公里,为保卫京师的屏障。居庸关以险著称,现存的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2025年),明朱元璋惧怕元顺帝卷土重来,拨巨款修筑,增强军事防御功能,为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南北关门之处都有瓮城。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逼得他的侄子朱允炆焚烧宫殿自杀,建文帝是死是活是个谜团,但已经不重要了,政治地位的完结,就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从此开始了成祖朱棣的时代。永乐元年(2025年),蒙古进攻辽东,大肆劫掠了一遍,朱棣很生气,召集大臣询问形势恶化的原因,大臣们个个不开口,为什么呢?因为负责北方防御的就是燕王朱棣,而他自己跑到南京做皇帝了!于是,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国都的历史。我们今天徜徉在这个现代化都市的街头,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时,不要忘记,五百多年前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自从朱棣称帝以后,北方蒙古势力的南侵活动从未停止过。永乐十三年,朱棣把居庸关迤北的山口筑成要塞,又增加开平小站烟墩,以山海五所的军队隶属之,并在各个隘口建筑要塞,驻兵把守,十七年立兴和以外烟墩。当“抚”与“防”都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时,他就只有坚决“打”了。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在14年间连续五次亲征漠北,平均不到三年一次,均因鞑靼首领阿鲁台远遁避战毫无收获,朱棣自己却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消耗的精力、国力,可想而知。这时一个怪圈已经形成:朱棣越想“吃掉”鞑靼,却越是“吃”不到它,越是“吃”不到它,就越想“吃”掉它,他在这个精神漩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第五次亲征返回路上,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永乐大帝的一生,就这样被这个“北方漩涡”吞掉了。(https://www.chuimin.cn)

从开国不久到万历年间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明代在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在都城北京的北面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多者达二十多重。还在长城的南北建立了许多城堡、烟墩,用来瞭望敌情,传递情报。比如,建文帝时期在宣化到山西的长城沿边都筑起了高墙深池,烽火台连绵不断。宣德元年,都督山云、都御使王彰,从山海关到居庸关沿边修建险隘。正统元年,给事中朱纯请修塞垣,当时,宁夏悬孤河外,东抵绥德两千里,旷远难守,于是在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得到巩固。成化和嘉靖两个时期修建的规模较大,成化七年,明宪宗命延绥巡抚都御吏余子俊大筑边城,由黄甫川西(近内蒙古河套准格尔旗境内)至定边营(今陕北定边县)于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东抵偏头(今山西偏关县),西终宁固(指当时宁夏诸卫和固原镇)。嘉靖修筑边墙千余里,修烽堠2800多座。隆庆年间,督臣谭纶请把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城的要塞边墙加固,并在蓟、昌二镇加添墩台3000座。戚继光任蓟辽总兵时,在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线上建墩台一千多座。这些烽堠、墩台与长城南北的许多城防、关隘、都司、卫所等防御工程和军事机构共同构成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为通向东北的咽喉要冲,自古即为军事重镇。

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跨越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全长12700多里。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长城,工程比较坚固,保存较为完整,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明代长城是长城建造的极点,也是终点,是长城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的地方。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天下九塞,雁门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