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长城:设计精美的防御体系

图说长城:设计精美的防御体系

【摘要】:002设计精美的防御体系绵延万里的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烽火台需要派兵驻守、密切关注,因而也就形成了烽燧制度,它构成了长城防御系统的基层组织。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

002 设计精美的防御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这个体系有主干,有分支。在长城沿线有许多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如障、堡、敌台、烽火台等。其中烽火台是传递军情的古代通讯网络。汉朝的烽火台在台子上竖立一个高架子,上面挂着一个笼子,笼子内装着干柴枯草,如果发现敌人来犯,夜间放火叫做“烽”。在台子上还堆放许多燃烟的柴草,白天燃烟,叫做“燧”。所以烽火台也叫烽燧、亭燧、烟墩、墩台。烽火台需要派兵驻守、密切关注,因而也就形成了烽燧制度,它构成了长城防御系统的基层组织。烽燧的组织、烽火的种类,放烽火的程序、放烽火的方法,报警的规律、密号等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加以丰富和完善的。到了明代,烟墩燃烟放火制度有所改进。除了放烽、烟之外,还加上放炮,点火放烟时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助燃,噼噼啪啪地,传送军情更加快速和准确了。由于传递军情的重要性,所以历代对烽燧的管理十分严格。烽子、燧卒均不得擅离职守,贻误军情。否则将要受到重罚。明朝军令中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须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毋致损坏,有误军情声息。……违者处以军法。”在西北大漠长城上点燃的烽火可于24小时内传递七百里。现代人开着吉普车做过实验,一号烽火台点燃烽火,汽车同时在一号烽火台发动上路,驶向二号烽火台,二号烽火台看到一号烽火台的烽烟信号后,也点燃烽火,向三号烽火台传递信号,汽车也开向三号烽台……,试验的结果表明,同现代汽车传递信息速度相比,烽烟并不逊色。

长城上延绵不绝的烽火台

长城的每一个防御据点都通过层层军事与行政机构和中央政权机构相联系。从防御角度,通常把长城沿线分成几个防区。秦始皇时期,在长城沿线上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个郡,以管辖长城沿线各地方,进行分段防御。明朝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修缮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七千多公里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镇下又设“路”和“关”,各个敌台和烽火台形成点线联系网,一旦有敌情可以随时通报。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驻守长城的广大官兵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物质条件的简陋还算容易克服,心灵上的思乡之情则更折磨人。北朝庾信的《寄王琳》诗:“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重别周尚书》又云:“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思乡的愁绪跃然纸上。驻守的官兵许多人再也无法回家,死后就葬在营房旁,大坟墓葬将领,小坟墓葬士兵,他们全部为了捍卫长城而死。(www.chuimin.cn)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tè),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第三章)修筑长城,是一种明智的举措,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长城并不表示只守不攻或被动防御,而是进可攻,退可守。秦时的蒙恬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的窦固、窦宪北击匈奴,都是以长城为依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事实上,当中国转入战略进攻态势时,烽燧亭障随着前锋兵马的挺进而向前延伸,在步步为营不断巩固前沿阵地的同时,又提供交通供给之便,为新的拓展进击奠定坚实的基地。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积极进取的谋略。

可是,长城也没能抵挡住最具威胁的敌人的进攻。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的万里长城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领率兵突破了长城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还生擒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长城也丝毫没有妨碍来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们的封建王朝。不管气势如何磅礴,长城毕竟只是一堵城墙,还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后度日。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唐朝,竟是少数没有修建过长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实力,辐射着周边小国,以交流代替交战,长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此看来,万里长城的修筑,一方面当然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是各个朝代军事防御的历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种失败的证明。顾炎武论及明末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感叹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一旦王朝接近没落,长城也并不能真正抵挡什么。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巩固的国防,敌人随时可以入侵,那就没有安定可言,更谈不到和平的生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了。巍巍长城、绵延烽燧、坚固城防、完整体系,使入侵者生畏,使受保护者获得安慰。在历史上作为安定与和平保障的长城,它的赫赫丰功将永垂史册。但是,一个国家的安全,仅仅依靠高高的城墙是远远不够的,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因素组合的综合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存亡兴衰。如何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不受欺凌,当今仍然是值得思索的课题。

烽火台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