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解放军历史决战: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道

解放军历史决战: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道

【摘要】:战略决战,是决定战争双方命运的严重斗争。而解放军的战略决战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动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战略大决战。为使傅作义不感到孤立而选择逃跑,中央军委决定华北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缓攻或暂停对国民党军的攻击;并命令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于22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

战略决战,是决定战争双方命运的严重斗争。一般情况下,往往是数量和装备上都处于优势的军队,主动寻找处于劣势的军队进行决战,以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而解放军的战略决战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

当决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的数量还多于人民解放军,装备更比人民解放军好,国民党仍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蒋介石正打算实行战略撤退而一时还举棋不定,难下决心。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动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战略大决战。

东北野战军某部在锦州市区与国民党军进行巷战

这场大决战,是从辽沈战役开始的。

此时,在东北战场上,解放军兵力已超过100万人,而国民党军55万人已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东北野战军如果歼灭东北国民党军,不仅能解放东北全境,使解放军有一个战略上巩固的后方,而且还可以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战略机动部队,这对于尔后解放其他地区将发挥巨大作用。

毛泽东果断地把第一战选择在东北战场上,这是高手着棋的思路。

那么,对长春、沈阳、锦州这三块孤立的据点,先从哪里打起?毛泽东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之间发生了分歧。

毛泽东提出切断北宁线,首先攻打锦州。北宁线由北平(今北京)到沈阳,全长700余公里,是东北国民党军的唯一陆上通道,被认为是东北国民党军的生命线,而锦州位于北宁线上的咽喉要地。但林彪对攻打锦州顾虑重重,担心如果久攻不下,敌人援兵从华北和海上增援,将会陷解放军于被动地,再三提议先打长春。

在林彪的一再坚持下,长春战役打响。

但是,攻打长春不像预期那样容易,只好改用严密围困的办法。林彪发现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主力部队被长春一座孤城所牵制,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东北战场,也不利于全国战场。东北野战军领导人重新讨论后认为“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又回到了毛泽东最初的战略部署上。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历时52天,解放军以伤亡6.9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东北国民党军特种兵部队集体向解放军投降

辽沈战役结束后四天,即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就发起了淮海战役。战役分3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首先指向国民党军徐州集团薄弱而又要害的右翼第7兵团。战役打响后,国民党军仓皇西撤。在追击国民党军的作战中,解放军某部1营渡河时,为争取时间,副排长范学福、班长马选云带领全班跳入河中,10人分成5对,扛起浮桥,保障全营顺利通过10米宽的河流,完成战斗任务。战后被誉为“十人桥”。人民解放军的勇猛追击,于11月11日将国民党军4个军合围于江苏北部地区村庄——碾庄圩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国民党军徐州集团派出2个兵团共12个师兵力,从12日开始,在飞机、大炮、坦克支援下向碾庄圩被围国民党军进行救援。但遭解放军阻援部队的顽强抗击,前进迟缓。

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

蒋介石非常生气,电斥徐州集团解围不力,并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督战。顾祝同到后质问指挥官杜聿明:“敌人不过两三个纵队,为什么我们两个兵团打不动”。杜聿明很无奈,回答说:“打仗不是纸上谈兵,画一个箭头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况且敌人已先我占领阵地,兵力也继续增加,战斗顽强。”

直到第7兵团被歼,救援的国民党军也未能越过解放军的阻击线。

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围歼第7兵团之际,刘伯承也在筹划歼灭国民党军12兵团的一个“诱敌”方案。他让阻止国民党国第12兵团过浍河的解放军2个纵队放弃阵地而后撤,而当国民党军第12兵团进入口袋时,刘伯承则命令中原野战军切断其退路。第二阶段,全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此时,杜聿明集团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已如瓮中之鳖。

第三阶段,为配合平津战役,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部署,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军事攻击,进行战场休整。当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华北战场上完成对傅作义的分割包围后,1949年1月6日,华东野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10日将其全歼。

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13.6万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

后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说:“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同志得知淮海战役取得空前胜利,解放军以60万兵力打败国民党军80万兵力,就在记事本上写下了‘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人民解放军60万为什么能打败装备优势的80万国民党军呢?华东野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说:“淮海战役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整个战役期间,支前民工达到543万人,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9.6亿斤,转送伤病员11万名,真正做到了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有力地保障了战役取得胜利。(www.chuimin.cn)

战略决战第三个战役——平津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

平津地区的主要守卫者是傅作义集团。傅作义的驻地在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战役之初,为了保证东北野战军入关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毛泽东决定对华北国民党军据守的五个地区实行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灭。

当时,蒋介石和傅作义判断,东北野战军经过辽沈战役后需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补充才能入关作战;在东北野战军入关之前,凭傅作义集团的实力尚能应付自保。

为使傅作义不感到孤立而选择逃跑,中央军委决定华北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缓攻或暂停对国民党军的攻击;并命令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于22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为了避免国民党空军侦察,所有部队昼伏夜行。同时新华社、广播电台一直播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的消息,造成东北野战军正在休整的假象,以麻痹国民党军。

当穿着厚棉衣的东北野战军突然出现在北平东北几十公里之外时,傅作义惊慌了。

但是,已经来不及应对了。

傅作义之前的错误判断导致自己派出西进的王牌军全军覆没,他的西边已经被解放军切断。

接着,在他的东边,东北野战军集中34万人,对天津发动了进攻,经过29小时激战,攻克了国民党军13万人据守并有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天津。

天津解放后,北平国民党守军35万人陷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层层包围之中。北平是华北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驰名的文化古城。为保护这座城市不受战争破坏,中央军委决定同傅作义进行谈判,争取和平解放北平。

东北野战军向天津守军发起攻击

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1949年1月21日,双方达成了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2万人。

经过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的大规模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从根本上动摇。

在三大战役发起前,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已顺利转移到华北平原一个叫西柏坡的小山村。

今天,这里是中国著名的纪念地。在西柏坡的纪念馆,有一面很特别的墙,长达数十米,上面铺满了毛泽东的亲笔电报。毛泽东的字迹有着鲜明的个性化风格,被很多书法家赞赏。人们在欣赏毛泽东书法的同时,更会对这些字迹背后的传奇唏嘘感慨。

据统计,在西柏坡,毛泽东向全国各个战场发出了197封作战电报。周恩来曾形象地说:“这里不发枪,不发炮,只发电报。”中国古代对军事统帅的最高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用在指挥解放战争的毛泽东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实施战略追击,向长江以南各省进军,消灭残余的国民党军。

当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很多人是在南下的程途上听到这一消息时都喜极而泣,这是他们等待太久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