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价值与其他文学作品价值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它刺激了公众对某个科技领域的兴趣。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涉及到优先权的判定。“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发明了潜艇”便是个典型的错误案例。《海底两万里》并没有首创“潜艇”这个设想,而是产生于潜艇科技的发展高潮中,它体现了作者对潜艇技术的关注。一些科幻作家,比如凡尔纳,还会在作品里以注释或者人物对话的方式,告诉读者自己的构思来自何方。......
2024-03-30
六、本书的价值
以中文形式出版的科幻史著作,本书并非第一部。早在八十年代初,笔者就读过一本译自日文的世界科幻经典导读著作,里面有七百多篇世界科幻名作的故事梗概。由于是日本人写的,那本书留给日本科幻作品不少篇幅。笔者对世界科幻名家名作的粗糙了解就是这本书提供的。可惜年代久远,不光书找不到了,连书名和作者我都想不起来了。
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科幻之路》,后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它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部科幻史佳作。编写者詹姆斯·冈恩曾为美国科幻协会主席,是当代许多重大科幻事件的亲历者,也是书中介绍的众多作家的朋友和同事。这部作品拥有第一手资料的价值,是其他著作无法超越的。
还有两本重要的外国科幻史图书也已经出版了。它们分别是英国约翰·克卢特编写的《彩图科幻百科》,英国亚当·罗伯茨编写的《科幻小说史》。尤其是后者,由于资料新、观点系统、翻译也不错,出版以后便赢得圈内不少好评。作者与我同为六〇后,许多视角是相同的。
中国人也发表过自己视角写成的科幻史文字。早在八十年代,叶永烈等人便以文章的形式简介过世界科幻史。二〇〇〇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了《科幻爱好者手册》,周孟璞主编,姚海军、星河等著。这本书收集、整理了截止到当时的中文科幻资料,包括中外名家、名作。中国科幻学术研究的先驱吴岩在《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中,杨鹏在《科幻类型学》中都对中外科幻史进行了介绍。
上述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也令笔者获益匪浅。那么,再写一本科幻文学史,又能给各位读者提供什么新东西呢?
首先,本书从中国人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幻史。它会提到各个时期科幻作品对中国的影响。当我们进入中小学校园,看到孩子们把世界科幻名著藏在课桌里和老师捉迷藏时,我们必须知道,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这样做。
是的,和中国人此前写过的任何领域的世界史一样,如果不是科幻文学正在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为什么要花力气去研究和介绍它呢?(www.chuimin.cn)
其次,本书有一个以贯之的主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时刻决定着科幻文艺的发展变化。这在上述作品里提得都不够。作者们通常只是简单提一下某个时代科学发展的大背景,然后就集中介绍该时代的名家名作,这和主流文学理论家研究文学流派的作法并无不同。
本书则尝试从科学的诞生过程、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伪科学、反科学思潮等现象中寻找科幻文学发展、演变的动力。科幻界同仁普遍有这种感觉:科幻到今天已经停滞了,不知道今后的创作之路该往哪里走,甚至怀疑科幻是不是一头将要灭亡的文学恐龙。要回答这些问题,只分析作家和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只是种子,而科幻赖以生存的阳光是现实中的科学事业本身。
再次,科幻绝非只有科学这个父亲,还要有文学这个母亲才能被孕育出来。事实上,并没有多少职业科学家在写科幻。即使有人写过,除了美国的卡尔·萨根,中国的潘家铮等寥寥几人,成就也普遍不高。绝大部分科幻作家还都是文人,平时生活在文人圈子里。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平时接触到的人文学者远多于科学家。他们的科幻创作深受同时代文学潮流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必须在一部科幻史中进行分析。
还有,本书用相当篇幅介绍了日本、印度、泰国,甚至朝鲜等亚洲国家的科幻文学。对于身处“科幻核心地带”的英美研究者来说,这些“科幻边缘地带”的作家和作品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但对于我们则不同,科幻如何在这些亚洲国家生根开花,对中国科幻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
最后,本书当然会有一切翻译过来的外国科幻史著作都不会有的内容,那就是中国科幻文学史本身。《彩图科幻百科》与《科幻小说史》介绍了俄罗斯、日本、甚至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但就是没有提到中国。我认为这是它们最大的遗憾。绝不仅仅因为我是个中国人才这么说,更是因为中国很可能是下一个科幻大国,甚至是世界科幻的又一个中心。就像二十年前那些没想到中国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西方人一样,上面两位作者显然也没注意到中国科幻有着多么巨大的潜力。
这种潜力真得有吗?没有吗?
且看本书分解。
有关世界科幻文学简史的文章
科幻作品价值与其他文学作品价值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它刺激了公众对某个科技领域的兴趣。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涉及到优先权的判定。“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发明了潜艇”便是个典型的错误案例。《海底两万里》并没有首创“潜艇”这个设想,而是产生于潜艇科技的发展高潮中,它体现了作者对潜艇技术的关注。一些科幻作家,比如凡尔纳,还会在作品里以注释或者人物对话的方式,告诉读者自己的构思来自何方。......
2024-03-30
尽管斯威夫特对科学持有异议,但他的创作却明显受到“怯魅”的影响,有意地回避神迹和魔法。不过,视科幻小说的诞生为受到科学界“怯魅”这一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并不是说奇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相比是一种低级落后的文学。笔者的意思是,在“怯魅”过程的影响下,科幻小说最终与奇幻小说区别开来,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2024-03-30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伪科学活动能够进入科学领域,甚至正式申请课题,在正规科学刊物上发展,许多人分不清它们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如果要讨论投入伪科学阵营的科幻作家,罗恩·哈伯德这个名字是躲不开的。在两次大战期间,伪科学已经大量进入了科幻小说。......
2024-03-30
不过“坏科学”这个词却已经流行开来。这使得“坏科学”科幻在选题上比较接近科技现实,技术细节描写丰富。这次大战几乎是“坏科学”集中表演的舞台,杀人技术的效率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到了六十年代,“坏科学”已经成为科幻题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2024-03-30
但离开科幻文学,这个话题在整个文艺圈中几乎都是隐形的。近代科学产生之后,特别是在中国,技术与科学被合称为“科学技术”。科幻文艺所表现的则是板块运动。“生产力变化如何影响人性”这个最基本的命题,传统文艺根本无法表现。而科幻文学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由环境变化驱动,而非由人物性格驱动的文艺。......
2024-03-30
小说大获成功,一举奠定了威尔斯在文坛上的地位,他也成为继凡尔纳之后的第二位职业科幻作家。壮年之后的威尔斯又参加了费边社,开始政治活动。其实该版本比一九五二年的旧版更接近威尔斯原著的风格。实际上,威尔斯确实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2024-03-30
而科学主义也是这样的一个问题。科学主义是对英文“Scientism”的翻译,指科学界存在的一种思想倾向,试图把科学技术当成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在二次大战之间,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中,科学主义就住在科学乐观主义的隔壁,随时会出现在科幻小说里,成为那个时代科幻作品的一个特色。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便有对这一倾向的批判。......
2024-03-30
一九五四年,欧洲学者贝尔纳最先总结这一现象,认为存在着世界科学中心,并且这个中心在不停地转移。除了德国没有适时出现伟大科幻作品外,世界科幻文艺的中心几乎与世界科学中心同步发生转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成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的记录。......
2024-03-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