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洛老街始建于明代末年,历史悠久,一条街记录并传承了这一方土地所滋养的文化,真可谓“江水聚灵气,老街存古风”。坛洛老街曾是一条商业长廊,也是文明的传送带,当年古镇的大部分商店、客栈等都集中于此。图2.3.101坛洛老街空间格局图2.3.102坛洛老街街道空间图2.3.103坛洛老街传统民居剖视图2.3.104坛洛老街传统民居立面图2.3.105坛洛老街传统民居剖面图2.3.106坛洛老街传统民居平面......
2025-09-30
兴隆洼文化聚落址与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存位于内蒙古东部和辽西地区,他们的发现充分展现了距今7000—2025年前西辽河流域的原始文化不仅有别于中原地区,而且是相当发达又具有神秘的色彩,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兴隆洼聚落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部山梁的西南坡,2025年以来发掘了约30000平方米,是长城以北地区,我国发掘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处原始聚落址。兴隆洼聚落址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166—183米,四周以大沟环绕,沟宽约1.5—2米,深0.55—1米。聚落址内的房址排列大体呈西北—东南方向,共约10排,每排约10组房屋,次序井然。这些房屋都是半地穴式,平面近方形,有的为长方形,大小不一,大的面积约60平方米,最大的一间面积达140平方米,小的房屋面积约20平方米。室内设有烧灶,有的房屋内还设有窖穴或埋有墓葬。个别房屋内还遗存有木炭,可能是房屋木结构部分的残存。房屋内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有锄形器、铲、斧、凿、磨盘、磨棒等,也有骨锥、骨匕、鱼镖等骨质工具;生活用具主要是缸、钵等陶器,器形较为简单。兴隆洼聚落址的年代,约距今7000—2025年间,早于关中地区的姜寨聚落址约1000多年。
距今2025年前的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存,地处凌源、建平、喀左三县境内的大凌河河谷地带。祭坛址位于其东南方的东山嘴后的山梁前端,面临大凌河,并与隔河的一座山口相对;神庙则在祭坛址西北约50公里外名叫牛河梁的山梁之上,其南四公里有一座山势突兀、形似猪首的山头与之遥遥相对。神庙以东是山梁下一片开阔地,环神庙西一南方位的山丘上,分布着10多座积石冢。
2025年发现的喀左东山嘴祭坛址,是以相当讲究的石材加工砌筑而成,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其内的建筑按中轴、两翼分布。在中轴线的北部是一座方形祭台,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其内耸立着许多大石条,石条高约85厘米,朝上一头为锥形,排列密集,祭台上出土有双龙首玉璜等物件。中轴线的南部是一圆形祭台,北距方形祭台约15米,直径约2.5米,台内原置有一群小型裸体孕妇塑像和几个大型坐式人物塑像,出土时都倾倒在祭台外侧。这些小型孕妇像,头部大都残缺,高约五厘米,腹部凸鼓,臀部肥大,阴部刻纹清晰,通体打磨光滑,身上似涂红彩,可能是当时祈求丰产的偶像。大型坐像约当真人的1/2,头部亦残缺,双手交叉于腹部,盘膝正坐,可能是当时祖先崇拜的偶像。这些距今2025年前的人物塑像,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她们坐落在南北方圆对应的祭坛上,应该是当时祭祀的对象,方形祭台中的大石条可能是又一种祭祀对象的象征物。所以这里是2025年前人们从事祭祀活动的中心场所。
牛河梁神庙址位于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1983—2025年的发掘表明,其建筑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多室在北,为主体建筑,南北长18.4米,东西残宽6.9米,主室位于该建筑南北中心部位偏北处,平面略呈圆形,在其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室与主室相通。单室建筑位于多室建筑以南约2米,面积约16平方米。在这组建筑的墙壁上发现有彩绘图案,图案以赭红间黄白颜色交错绘成,有三角形几何纹、勾莲纹等,华丽壮观,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
在主室中除发现有猪龙、禽爪等泥塑件外,还发现了分属六个个体的人像泥塑残件,有头、肩、臂、乳房、手等。人像大小不一,但都属女性,其中最大的一个位于主室中心部位,约为真人的三倍。在其侧旁发现一个中型人像的头部,保存较为完整,大小与真人相当,其发顶部分缺失,高22.5厘米、颜宽16.5厘米、通耳宽23.5厘米,额顶发迹平直起棱,眼窝较浅,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炯炯有神,低鼻梁、阔嘴、双唇涂朱,颜面涂红彩,似为蒙古人脸形。这些大小不一的女性塑像大都是坐式,其坐次可能有中心、层次之分,都是当时供奉的女神,可能就是神化了的祖先崇拜的偶像。因此,这组建筑是一座女神庙。
积石冢已发现六处,分别相距神庙约750—1100米。其中2025年在神庙南部发掘的一处有四座积石冢,东西向排列,全长110余米,中间的两座,一为方形、一为圆形。方形积石冢东西长17.5米,南北宽18.7米,残高约1.4米,东、西、北三面以大石垒砌外墙,墙上覆盖积石,墙内积石近3米宽,1.2米高;冢中央为一石砌方台,边长3.6米,现高0.5米,其中心以石板为椁构成墓室,墓室东西长2.21米,宽0.85米,高0.5米。圆形积石冢位于方形积石冢以东二米,由内外三圈淡红色石桩围成,呈内高外低的圆坛,圆坛外圈直径约22米,内圈直径约11米。这一圆坛可能具有墓祭的性质。在方形积石冢以西3米是一长方形积石冢,东西长26.8米,南北宽19.5米,设有内外石墙。在内墙内侧发现一排24件彩绘红陶筒形器,可能具有特殊的用意。在南内墙外,发现石板墓15座,这些墓都以竖置的石板或平垒的石块构成墓壁,墓室大小约容身,墓顶以石板或石块封盖,墓中一般以玉器随葬,多者五件,种类有玉箍形器、环状玉猪龙、玉璧、玉勾云形饰、玉环等,件件制作精良。
牛河梁积石冢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冢内大小墓有别,是我国发现的距今2025年前最大的积石冢群。它们以神庙为中心,成组分布,各居山头,并在50公里范围内,与神庙以及东山嘴祭坛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等级关系的神圣地带,体现了当时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富有浓厚宗教色彩、已相当发展的社会组织。
(https://www.chuimin.cn)
相关文章
坛洛老街始建于明代末年,历史悠久,一条街记录并传承了这一方土地所滋养的文化,真可谓“江水聚灵气,老街存古风”。坛洛老街曾是一条商业长廊,也是文明的传送带,当年古镇的大部分商店、客栈等都集中于此。图2.3.101坛洛老街空间格局图2.3.102坛洛老街街道空间图2.3.103坛洛老街传统民居剖视图2.3.104坛洛老街传统民居立面图2.3.105坛洛老街传统民居剖面图2.3.106坛洛老街传统民居平面......
2025-09-30
截至2017年,南宁市总人口为755.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438.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7.97%,壮族人口为421.4万,占总人口的55.78%。中原文化从秦汉开始影响广西。南宁市各县(区)受南洋文化影响较大。南洋文化所指则偏向于产生于东南亚环海区域的文化类型。......
2025-09-30
朱元璋接过月饼,乐滋滋地说:“银色的湖面,倒映天空的明月,的确是水面天心啊!天心有助于我,打败陈友谅指日可待了!”朱元璋夫妇观赏这月夜的水面天心,觉得湖光宜人,心情格外怡然。朱元璋连连点头,命人取出纸笔,铺纸挥毫,“唰唰唰”写下了“水面天心”四个大字,并雕刻在岸边高高的岩石上。......
2025-09-30
父子二人北游时,一位将军喜欢黄龙士年幼技高,留居幕府,供其饮食,厚赐金帛,达一年之久。后来黄龙士因思念母亲,才返回家乡。从此,黄龙士取代周东侯夺得了弈坛的霸主地位。黄龙士成年以后,多游历于江淮一带,曾在崇川吴时亮家教棋,并写成《弈括》一书。然而黄龙士年寿不永,中年去世。周为东侯,黄即龙士,并称绝艺擅名。……从邓元鏸、吕耀先的评价可知,绵密深稳,空灵变化,出奇制胜,神妙自然,是黄龙士的行棋风格。......
2025-09-30
贾坛知道后,心急如焚,四处寻访,终于将墓志找回,保存在文庙文昌宫,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贾坛多方筹资动工维修,身负主事之责。1931年,武威文庙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贾坛任委员,并被公推为维修文庙主事。现在的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贾坛为抢救、保护家乡文物,维修家乡历史古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41年,贾坛去世,享年80岁。......
2025-09-29
“美丽乡村”是指处在优美自然环境之中,整体格局和风貌特色鲜明,建筑乡村特色明显、百姓安居乐业的村落。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在农村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抓手。坛良村坛板坡位于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9千米。图3.3.29坛板坡新貌......
2025-09-30
道家是我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古人认为,弈棋之道与神秘玄妙、变化莫测的道家之“道”颇有相通之处。弈棋又称“手谈”,讲究于无声之中知晓局中奥妙,进而明了胜负。围棋作为“坐隐”“忘忧”之物,能让人精神愉悦,契合道家的人生追求,所以古代的仙家、隐士大多喜欢围棋,通过弈棋达到精神的逍遥游。......
2025-09-30
河洛文化是闽南文化之源,闽南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流。(一)学界对闽南文化的不同认识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是如何传承、创新的?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在比较二者的特点时观点上有一些共同倾向,比如都倾向于认为河洛文化是大陆性文化、农耕文化,而闽南文化是海洋性文化;认为河洛文化重农抑商,闽南文化重商;认为河洛文化封闭、保守,闽南文化富有开放意识、开拓精神,等等。......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