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化痰止咳药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化痰止咳药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摘要】: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本类药物应用时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应据成痰之因,审因论治。常与健脾燥湿药、理气药配伍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同时应注意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不宜用于寒痰与湿痰证。降气化痰而平喘咳,化痰消痞利水而除痞满。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由于痰证的成因复杂,因而化痰药药性亦有温燥与凉润之别,故分为温化寒痰药与清化热痰药二类。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痰,燥湿化痰之功。清化热痰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

本类药物应用时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应据成痰之因,审因论治。常与健脾燥湿药、理气药配伍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同时应注意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不宜用于寒痰与湿痰证。

1.半夏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白矾制过入煎剂。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①燥湿化痰:本品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用于湿痰、寒痰证。治湿痰壅滞之证,常与陈皮、茯苓等同用。②降逆止呕: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用于胃气上逆呕吐,常与生姜同用。③消痞散结: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如《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以其配伍干姜、黄连、黄芩等治疗痰热阻滞治心下痞证。《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厚朴汤以其配伍苏叶、厚朴、茯苓等治疗气滞痰凝之梅核气病。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注意事项】 一般宜制过用,制半夏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

2.天南星

为天南星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块茎。天南星主产于河南、河北、四川等地;异叶天南星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东北天南星主产于辽宁、吉林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即生南星用姜汁、明矾制过用,为制南星。

【性味归经】 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主治】 ①燥湿化痰:本品燥湿化痰功似半夏而温燥之性更甚,祛痰较强。用于湿痰、寒痰证。治湿痰阻肺、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常与半夏相须为用,并配伍枳实、橘红等同用。②祛风解痉:本品专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用于风痰证,如眩晕、中风、癫、口眼斜及破伤风等。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斜等,可配伍半夏、川乌、白附子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3.白芥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①温肺化痰,利气:本品辛温走散、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饮邪,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等。如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可配伍紫苏子、莱菔子同用。②散结消肿:本品能祛经络之痰,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用于阴疽流注及痰阻经络关节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鹿角胶、熟地黄、肉桂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注意事项】 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4.桔梗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以东北、华北地区产量较大,华东地区质量较优。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放清水中浸2~3小时,切片,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主治】 ①宣肺,祛痰: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利气,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无论属寒属热皆可应用。风寒者,配苏叶、杏仁;风热者,配菊花、桑叶、杏仁。②利咽:本品能宣肺利咽开音。用于咽喉肿痛、失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常配甘草、牛蒡子同用。③排脓: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用于肺痈咳吐脓痰。可与甘草配伍同用。此外,又可以其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注意事项】 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咯血等,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5.旋覆花

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①降气行水化痰:本品苦降辛开、化痰下气。降气化痰而平喘咳,化痰消痞利水而除痞满。用于咳喘痰多及痰饮蓄结胸膈痞满等。寒、热痰喘均可应用。属寒者,常配伍紫苏子、半夏同用;属热者,可配桑白皮、瓜蒌同用。②降逆止呕:本品不仅降肺气,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用于噫气、呕吐。如《伤寒论》中以本品配伍赭石、半夏、生姜同用。此外,还可用于胸胁痛,本品有活血通络之功,常配香附等同用,如香附旋覆花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宜布包。

【注意事项】 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又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6.川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前三者按不同性状习惯称“松贝”和“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伍知母;治阴虚劳嗽,久有痰者,常配伍沙参、麦冬同用。②散结消肿:本品能清热解郁化痰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治热毒壅结之肺痈、乳痈,常配伍蒲公英、鱼腥草同用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与玄参、牡蛎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1~2g。

【注意事项】 反乌头。

7.浙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原产于浙江象山,现主产于浙江鄞县。此外,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亦产。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擦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浆汁,切厚片或打成碎块。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化痰: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用于风热、痰热咳嗽。属风热者,常配桑叶、牛蒡子;属痰热者,常配瓜蒌、知母。②散结消痈:本品能苦泄清热毒,开郁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www.chuimin.cn)

【注意事项】 反乌头。

8.竹茹

为禾本科植物青杆竹、大头曲竹或淡竹的茎的中间层。主产于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刮去外层青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摊放阴干。生用、炒用或姜汁炙用。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①清热化痰:竹茹甘寒,善清痰热。痰热除,肺气清肃则咳止;痰火清,心神得安则烦除,寐安。用于痰热所致的咳嗽或心烦不眠等。前者常配伍瓜蒌、桑白皮同用;后者常配伍枳实、半夏、茯苓同用。②除烦止呕:本品能清胃止呕。用于胃热呕吐,常配黄连、半夏等同用;若胃虚有热而呕者,可配橘皮、生姜、人参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注意事项】 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9.海藻

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和羊栖菜的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主产于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夏、秋二季采捞,除去杂质,淡水洗净,切段晒干用。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①消痰软坚:本品味咸寒,有软坚消痰散结之功。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等。治瘿瘤,常配昆布、贝母同用;治瘰疬,常配夏枯草、玄参、连翘同用;治睾丸肿痛,常配橘核、昆布、川楝子同用。②利水消肿:本品有利水消肿之功。用于水肿等,可与泽泻等利湿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注意事项】 传统认为反甘草。但临床也每有配伍同用者。

10.瓦楞子

为蚶科动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贝壳。产于各地沿海地区。全年捕捞,洗净,置沸水中略煮,去肉,晒干,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

【性味归经】 咸,平。归肺、胃、肝经。

【功效主治】 ①消痰软坚:本品咸能软坚、消痰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等,常与海藻、昆布等配伍,如含化丸。②化瘀散结:本品有化瘀散结之功。用于癥瘕痞块,可单用,醋淬为丸服,即瓦楞子丸;也常与三棱、莪术、鳖甲等行气活血消癥软坚之品配伍成复方用之。近代以此用于肝脾肿大及消化道肿瘤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宜打碎布包先煎。研末服,每次1~3g,入丸散1.5~3g。

【注意事项】 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

【验方选粹】 治疗消化道溃疡:瓦楞子、甘草各等份,共为细粉,每服10g。

11.紫菀

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编成辫状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苦、辛、甘,微温。归肺经。

【功效主治】 润肺化痰止咳:本品甘润苦泄,辛温而不燥,主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用于咳嗽有痰。凡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如风寒犯肺、咳嗽咽痒,配荆芥、桔梗等;若阴虚劳嗽、痰中带血,则配阿胶、贝母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汤。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肺痈、肺痹及小便不通等证,盖取其宣开肺气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注意事项】 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12.桑白皮

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挖根。刮去黄棕色粗皮,剥取根皮,晒干,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经。

【功效主治】 ①泻肺平喘:本品性寒入肺经,能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用于肺热咳喘等。常配地骨皮同用。②利水消肿:本品能清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用于水肿,如风水、皮水等。如全身水肿、面目肌肤水肿胀满喘急、小便不利者用之,常配茯苓皮、大腹皮等,如五皮饮。此外,本品还有止血清肝之功,可治衄血、咯血及肝阳肝火偏旺之高血压症。

【用法用量】 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13.葶苈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成熟种子。前者称“北葶苈”,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等地;后者称“南葶苈”,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①泻肺平喘: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用于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之证。常佐大枣以缓其性,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临床亦常配紫苏子、桑白皮、杏仁等药以泻肺平喘。②利水消肿:本品泄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用于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

【用法用量】 煎服,5~10g;研末服,3~6g。

14.白果

银杏科植物银杏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广西、四川、河南、山东、湖北。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稍蒸或略煮后烘干。用时打碎取种仁。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

【功效主治】 ①敛肺化痰定喘:本品性涩而收,能敛肺定喘,兼化痰之功,为治喘咳所常用。用于哮喘痰嗽。无论寒热虚实,外感内伤均可配伍使用。治外感风寒而内蕴痰热者,可配伍麻黄、黄芩等同用;治肺热燥咳、喘咳无痰者,宜配伍款冬花、天冬、麦冬同用。②止带缩尿:本品收涩而固下焦。用于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带下病属脾肾亏虚者,常配山药、莲子等药同用;属湿热者,可配伍黄柏、车前子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捣碎。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不可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