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净明道:忠孝为本-图说中国道教史

净明道:忠孝为本-图说中国道教史

【摘要】:净明道称何守澄为“何真公” 。净明道的“忠孝” ,以得道成真为目的。这个过程,自始至终以忠孝为本,才能达到得道的彼岸。因此,元代净明道有一大特色:上士立言论,宣唱忠孝;中士以志立忠孝,以行为天下先;下士以力致忠孝,以身为众人率。

13.净明道以忠孝为本

唐代开始盛传东晋许逊升仙的事迹,大肆宣扬许逊的孝道,给他以“孝道之师”的美誉。后经过北宋统治者大力倡导,进一步树立了许逊的忠孝形象。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 ,敕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 。民间对许逊的崇拜逐渐升温,为净明道的形成奠定了群众基础。

净明道祖师许逊真君

南宋何守澄在《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序》中说:许逊真君于南宋初降临西山,用灵宝净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这位何守澄,就是南宋净明道的创始人。净明道称何守澄为“何真公” 。何守澄奉许逊为教祖,以江西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传度弟子五百多人。

道德经》声称“清静为天下正” ,认为道本圆融,圆为气的本体,融为气的作用,得圆融之道,称为“净明” 。净明道以“净明”二字命名教派,就是在诠释《道德经》的这一思想。

《太上灵宝净明清序》说: “净明者,无幽不浊,纤尘不染。 ”在净明道的教义里, “净明”既被视作道的本体,又被看作人的本性。因为人就是道的化身。人的“本性”原本是净明无染的,但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就会受到各种诱惑,所以要以尽忠尽孝来恢复净明本性,归复真道。忠孝是成仙之基、证道之本。一旦进入真道,则是永恒的,不受时空的约束。(www.chuimin.cn)

净明道的“忠孝” ,以得道成真为目的。修道过程中,需要明道悟真、扫除杂念、纯净心灵、培养心田、正心修身、明心见性,恢复大道所赋予的净明本性。这个过程,自始至终以忠孝为本,才能达到得道的彼岸。

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

道教史上,净明道是重要的一派,有自成体系的教义、道经、符img113法术及修炼方式等。在净明道初创的南宋时期,这一派的道经都有“太上灵宝”等冠词。它渊源于灵宝派,始终打着“忠孝”的旗号,尊崇许逊“忠孝廉慎”的教诲,主张修道为人必须以发自内心而无饰伪的忠孝为本。净明道强调“孝道”包含“忠” 、 “孝”两个概念,倡导忠孝立功,将个人修道处世的“忠孝”扩展到全社会,为社会多积功德,即可成大道、超仙域。

元初净明道的教义已经成熟,以儒释道三教为新道派的宗旨。净明道教源的形成,吸取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与道教的教义思想相结合,用来约束道徒的思想和言行。净明道的道经融合儒学,使“忠孝”宗教化,倡导将这伦理实践作为步入道门的钥匙,将“忠孝”思想贯穿于修道之始终,作为人道或为人的重要修持依据和法则。

因此,元代净明道有一大特色:上士立言论,宣唱忠孝;中士以志立忠孝,以行为天下先;下士以力致忠孝,以身为众人率。其“忠孝”思想,虽然依附于修道成仙,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灵的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