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话题

生态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话题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话题[1]最近,北京动物园的黑熊惨遭一名大学生的伤害,原因只是该学生想验证一下黑熊是否如书上说的那样嗅觉灵敏。专家指出,新形势下生态道德教育已不容回避。调查数字也暴露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尴尬处境。俞国良说,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并把其纳入学校德育中,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态道德教育 不容回避的话题[1]

最近,北京动物园的黑熊惨遭一名大学生的伤害,原因只是该学生想验证一下黑熊是否如书上说的那样嗅觉灵敏。这虽然是个别人的一种极端行为,但受过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竟有如此行为,发人深省。如何使学生树立起一切自然存在物都有按照生态学规律持续生存的权利观,以及不仅对他人、社会,也包括对其他生命形式自然承担责任的义务观?专家指出,新形势下生态道德教育已不容回避。

为了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才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自然存在物,人类有权利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但也有义务尊重自然,保持生态的稳定性。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然而,尽管环境科学日益发达,环境立法日趋完善,现实生活中却仍旧存在着大量有法不依、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生态道德教育长期被忽视。2025年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共同组织了一次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近一半的人对我国环境状况变化趋势表示乐观,仅有8.3%的人较多地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这意味着仍有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人则对我国的环境状况认识欠缺,对自身的环保责任不明确。

调查数字也暴露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尴尬处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组织的,而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也基本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自觉地把其纳入德育内容中、渗透进学校的各个环节里,更谈不上对塑造“理性生态人”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习惯养成及价值观的培养。

“可以想象,一种缺乏指导纲要和评价标准的教育,在以应试为中心的学科格局下会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会有何保证?”俞国良说,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并把其纳入学校德育中,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https://www.chuimin.cn)

重新构建学校德育

将生态伦理纳入学校德育,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对象,这必然引起德育内容的重新构建。

为使生态道德教育在学校中得到长期、有效的实行,俞国良建议加强其对现有德育课程及各学科的渗透,开设相关选修课,同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校园、社区服务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注释】

[1]载于《人民日报》,2025年3月4日,记者王淑军。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