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杨杰政治主张和共产党人并不一致,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共产党是一致的。恨之入骨的蒋介石不得不派出特务监视杨杰,1947年,他被迫潜赴昆明。在去云南之前,杨杰接到了儿子询问他情况的信,此封信就是他写给儿子的回信。在信中杨杰提出的奋斗精神,从古至今一直被我们中华民族所重视。杨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儿子,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永不言弃者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2023-12-03
茂三弟鉴:
兄近由美到法,再由此间日内去俄回国。兄在关给蒋先生去电,请示回国参加抗战,他复电:教兄还要继续[1]考察,所以兄现在来欧作国际大规模之宣传,尽兄在外的责任。拯中[2]子现在美国旧金山住,因为兄的行动要迅速[3],带家[4]不便,他们在那里住倒[5]也很安全。拯民[6]母子的近况不知怎样[7],甚念!母亲大人近来身体健康否?念念!请弟把兄情形告母亲,再告诸友们,兄快要回国了,这位张光祖先生,兄的一切可以问问他。
敬祝母亲大人健康!合家之好!
兄呼尘[8]
八、廿
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人,名虎冬、忠祥,后更名虎城,中国军事将领,西安事变的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监察委员、西北绥靖公署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杨虎城坚持把蒋介石除掉,然而没有得到张学良的同意。1937年1月,杨虎城被国民党政府解职,最后被逼“出国考察”,先后到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捷克、奥地利、意大利、瑞士、西班牙等国,在所谓的考察过程中杨虎城参加了华侨抗日会议和国外援华会议,并当场发表演讲,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七七事变后,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要求回国抗日,但均遭到拒绝,这封信就是他在1937年8月20日写给弟弟杨茂三的。1937年11月,杨虎城由法国返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结果被骗囚禁,时间长达12年。1949年9月6日,蒋介石下令杀害杨虎城,最终杨虎城死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戴公祠,终年56岁。
[1] 原信为“纪续”,改为“继续”。
[2] 拯中:杨虎城的幼子杨拯中。1949年9月6日与其父一起被杀害于中美合作所“戴公祠”。
[3] 原信为“信速”,改为“迅速”。(www.chuimin.cn)
[4] 原信为“代家”,改为“带家”。
[5] 原信为“到”,改为“倒”。
[6] 拯民: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
[7] 原信为“些样”,改为“怎样”。
[8] 呼尘:杨虎城的化名。
在写这封信时,杨虎城仍身在海外,但我们从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出杨虎城对中国国内的抗日形势还是非常了解的,可以想象,虽然他身在海外,但对祖国安危的牵挂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在信的字里行间中更是体现出一位爱国者渴望早日回国,亲身参加抗战的拳拳报国之心。信中提到,在美国考察时,他多次通过各种渠道要求回国参加抗战,但均遭到拒绝,但杨虎城没有放弃自己在国外的救国行动,他一直在从事着抗日宣传活动。
从信中我们也知道杨虎城一直就回国抗战一事和蒋介石交涉,杨虎城非常清楚,西安“兵谏”一事蒋介石肯定会耿耿于怀,报复是早晚之事,但杨虎城有着“宁使蒋负我,不能使我负国家民族”的思想,哪怕自己再危险,只要能参加救国抗战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为国为民不计较自己生死的人即民族的英雄,杨虎城就是这样的人。
有关中华名人家书的文章
虽然杨杰政治主张和共产党人并不一致,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共产党是一致的。恨之入骨的蒋介石不得不派出特务监视杨杰,1947年,他被迫潜赴昆明。在去云南之前,杨杰接到了儿子询问他情况的信,此封信就是他写给儿子的回信。在信中杨杰提出的奋斗精神,从古至今一直被我们中华民族所重视。杨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儿子,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永不言弃者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2023-12-03
后经多方营救,杨继盛出狱并再度被起用,但杨继盛又开始弹劾严嵩的十条重大罪状和背叛朝廷的五大叛逆行为,最后被严嵩诬陷入狱。再次入狱的杨继盛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各种酷刑让他肉裂骨折。此篇是杨继盛知道自己将被处死之前给儿子杨应尾和杨应箕写的最后一封信。人生最大的恐惧莫过于面临死亡,然而遍读杨继盛在临刑前写成的这封家书,人们根本看不出在死亡面前的他有一丝的恐惧、悔恨和犹豫。......
2023-12-03
梁启超称自己是“趣味主义者”。作为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自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与熏陶,人文学养丰厚。梁思成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眼光亦属一流。但是梁启超非常担心儿子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唯恐其“学问兴味太过单调”,所以特意写信嘱托他。梁启超对于这种情况非常担心,害怕在美国留学的儿子也变成这样。因此他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这封家书中,循循善诱地讲给赴美留学的儿子梁思成。......
2023-12-03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从北京返回离别十余年的湘西故里。分别后,他十分牵念妻子。这是在1934年年初,他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信中向妻子描述了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尤其是在对鸭窠围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和在对“水手”、“妇人”自在生活体验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沈从文对湘西故土和湘西人民的无限热爱。沈从文本来是想在船停泊时到岸上去看看的,但是由于天气原因不能实现。......
2023-12-03
蔡锷对袁世凯此举极为不满,为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蔡锷以去天津看病为借口逃出北京,自日本转道昆明。在毕节驻扎期间,蔡锷写下了这封与妻子潘蕙英的信。[1]次:旧时写给妻子的信,台头下常用“妆次”,以示亲密。在这封家书中,蔡锷首先将当时的战争形势向妻子作了介绍,同时也谈及未来的作战计划,此时的蔡锷信心满满,从心底流露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作为驰骋沙场的老将,他认为自己指挥的军队“必能操胜算”。......
2023-12-03
在此期间,他给时任军委会驻滇干训团上校战术教官的三弟沈荃写了一封信,向他介绍自己的情况。信中提到的《长河》是沈从文1937年回到湘西,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之后写下的随记。在信中,沈从文向弟弟提及作品《长河》出版时遇到的种种困难。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沈从文的三弟沈荃。虽然写作活动受到限制与压抑,但沈从文并不气馁。......
2023-12-03
1925年3月,朱湘与刘霓君在南京结婚。这是他在海外寄给妻子的第五封信。[1]霓妹,朱湘的妻子刘霓君,在朱湘投江自杀后削发为尼,1974年病逝于昆明。朱湘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心绪,毫不避讳地告诉自己远方的妻子,这既是他真挚情感的强烈迸发,也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朱湘和其他相爱的人一样,也希望和自己相爱的人长相厮守。我们从这些道歉与希望中,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与刘霓君间的深情厚爱。......
2023-12-03
吾意欲致书郝表弟,问此地下落,若未售,则封去十二金,买以葬吾夫妇。郑板桥,诗人,清代最为多才多艺的文人之一,擅长写诗、绘画、填词、书法等。郑板桥在信中就买墓地一事,讲到了为人应当“去浇存厚”的道理。而郑板桥对这种封建迷信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风水先生的话,不值得相信。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