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意欲致书郝表弟,问此地下落,若未售,则封去十二金,买以葬吾夫妇。郑板桥,诗人,清代最为多才多艺的文人之一,擅长写诗、绘画、填词、书法等。郑板桥在信中就买墓地一事,讲到了为人应当“去浇存厚”的道理。而郑板桥对这种封建迷信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风水先生的话,不值得相信。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
2023-12-03
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1]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2],往来幽、并、兖、豫[3]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4]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授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
遇阉尹[5]擅执,坐[6]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子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业衰落,仍有失误;案之典礼,便合传家。
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
吾虽无绂勉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未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郑玄(127-200),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经学在他的努力下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集经学之大成的郑学学派也是他建立的。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也被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作为后世的官方教材,这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袁绍胁迫郑玄随军。到达元城县时,郑玄因病重不能前行。他担心自己一病不起,便给独子郑益恩写了这封信。
[1] 去:辞掉,辞去。
[2] 周、秦之都:指长安。(www.chuimin.cn)
[3] 幽、并、兖、豫:幽州,属今河北、辽宁地。并州,属今河北保定、正定、山西太原等地。奔州,属今河南、山东地。豫州,属今河南省地。
[4] 处逸:指隐居的意思。
[5] 阉尹:宦官。
[6] 坐:因为,由于。
在这封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年老学者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儿子,郑玄并没有进行呆板的说教,而是通过对自己一生求学经历的回忆,向其娓娓叙述了淡泊名利、一心追学的坚定志向。学术被他视作生命的核心,荣华富贵对于他来说没有一点吸引力。即使到了老年,他心里想的还是补充改订自己的著作,整修自己的藏书。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这些想法,而是坦率地告诉儿子,其磊落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自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之后,儒学之士便一直都是政府各级官吏的首要人选。作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凭借高深的经学造诣和崇高的社会威望步入仕途、获取官职,对于郑玄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他的志向并不在此。在信中,他表明自己的志向:“阐释先圣之元意,梳理百家学说”,“虽无为官之心,颇有让爵之德”,一位学术大师的人生价值观和清醒的人生定位在这里得到了真切的体现。后人从他那里得到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世世代代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在学业上“钻研勿替”,道德上“敬慎威仪”,努力做一个有名望的君子,“荣于所生”。他的这些谆谆教诲,对他的儿子乃至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有着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有关中华名人家书的文章
吾意欲致书郝表弟,问此地下落,若未售,则封去十二金,买以葬吾夫妇。郑板桥,诗人,清代最为多才多艺的文人之一,擅长写诗、绘画、填词、书法等。郑板桥在信中就买墓地一事,讲到了为人应当“去浇存厚”的道理。而郑板桥对这种封建迷信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风水先生的话,不值得相信。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
2023-12-03
就易学而言,他对汉代易学的总结和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郑玄易学融合今古文易,结束了两汉今文易和古文易相对峙的局面汉代易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立于学官的施、孟、梁丘易是今文易,民间未立学官定的费氏易与古文易相同,则属于古文易。但此次校刊的熹平石经是今文。故郑玄易学从思想和方法方面继承了京氏易今文易和费氏易古文易。以礼注《易》是郑氏的独创,这也是郑氏易学胜于马融易学关键之所在。......
2023-10-27
蔡锷对袁世凯此举极为不满,为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蔡锷以去天津看病为借口逃出北京,自日本转道昆明。在毕节驻扎期间,蔡锷写下了这封与妻子潘蕙英的信。[1]次:旧时写给妻子的信,台头下常用“妆次”,以示亲密。在这封家书中,蔡锷首先将当时的战争形势向妻子作了介绍,同时也谈及未来的作战计划,此时的蔡锷信心满满,从心底流露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作为驰骋沙场的老将,他认为自己指挥的军队“必能操胜算”。......
2023-12-03
袁枚不但诗文精彩,他的书信也写得极有特色,其书信大都收录在《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这是他写给弟弟袁香亭的一封信,是《小仓山房诗文集》中的精彩之作。[1]阿通:袁枚的儿子。可以想象,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高理想就是科举中第,而袁枚的这一思想和当时的主流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事实证明袁枚的思想是科学的。......
2023-12-03
左宗棠少有大志,常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诩。史学界则认为,他是自唐太宗以后对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左宗棠不仅在政治上颇多建树,在文学修养方面也是一代大家。在这封写给女婿陶少云的信中,他主要讨论了学习中的立志与留心问题。左宗棠在这封信中提出了“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的观点,可谓真知卓识。......
2023-12-03
在此期间,他给时任军委会驻滇干训团上校战术教官的三弟沈荃写了一封信,向他介绍自己的情况。信中提到的《长河》是沈从文1937年回到湘西,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之后写下的随记。在信中,沈从文向弟弟提及作品《长河》出版时遇到的种种困难。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沈从文的三弟沈荃。虽然写作活动受到限制与压抑,但沈从文并不气馁。......
2023-12-03
曾国藩的父亲名叫曾麟书,号竹亭,也是个读书人。这封信是曾国藩刚抵北京时写给父母的平安家信。进京之后,曾国藩立即写信给父母,并在信中连琐碎之事都一一言明,可见在曾国藩心中父母的地位之高。在信中,曾国藩向父母写道“以烦琐为贵”,这五个字精准体现了作为一个远方游子,曾国藩时刻挂念家人,希望从各方面了解家中情况。即使后来妻子来京后,曾国藩仍对家乡琐事非常关心。......
2023-12-03
后经多方营救,杨继盛出狱并再度被起用,但杨继盛又开始弹劾严嵩的十条重大罪状和背叛朝廷的五大叛逆行为,最后被严嵩诬陷入狱。再次入狱的杨继盛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各种酷刑让他肉裂骨折。此篇是杨继盛知道自己将被处死之前给儿子杨应尾和杨应箕写的最后一封信。人生最大的恐惧莫过于面临死亡,然而遍读杨继盛在临刑前写成的这封家书,人们根本看不出在死亡面前的他有一丝的恐惧、悔恨和犹豫。......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