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华名人家书:郑玄致郑益恩的信

中华名人家书:郑玄致郑益恩的信

【摘要】: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袁绍胁迫郑玄随军。到达元城县时,郑玄因病重不能前行。他担心自己一病不起,便给独子郑益恩写了这封信。对儿子,郑玄并没有进行呆板的说教,而是通过对自己一生求学经历的回忆,向其娓娓叙述了淡泊名利、一心追学的坚定志向。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这些想法,而是坦率地告诉儿子,其磊落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1]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2],往来幽、并、兖、豫[3]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4]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授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

遇阉尹[5]擅执,坐[6]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子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业衰落,仍有失误;案之典礼,便合传家。

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

吾虽无绂勉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未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郑玄(127-200),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经学在他的努力下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集经学之大成的郑学学派也是他建立的。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也被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作为后世的官方教材,这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曹操战于官渡,袁绍胁迫郑玄随军。到达元城县时,郑玄因病重不能前行。他担心自己一病不起,便给独子郑益恩写了这封信。

[1] 去:辞掉,辞去。

[2] 周、秦之都:指长安。(www.chuimin.cn)

[3] 幽、并、兖、豫:幽州,属今河北、辽宁地。并州,属今河北保定、正定、山西太原等地。奔州,属今河南、山东地。豫州,属今河南省地。

[4] 处逸:指隐居的意思。

[5] 阉尹:宦官。

[6] 坐:因为,由于。

在这封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年老学者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儿子,郑玄并没有进行呆板的说教,而是通过对自己一生求学经历的回忆,向其娓娓叙述了淡泊名利、一心追学的坚定志向。学术被他视作生命的核心,荣华富贵对于他来说没有一点吸引力。即使到了老年,他心里想的还是补充改订自己的著作,整修自己的藏书。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这些想法,而是坦率地告诉儿子,其磊落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自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之后,儒学之士便一直都是政府各级官吏的首要人选。作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凭借高深的经学造诣和崇高的社会威望步入仕途、获取官职,对于郑玄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他的志向并不在此。在信中,他表明自己的志向:“阐释先圣之元意,梳理百家学说”,“虽无为官之心,颇有让爵之德”,一位学术大师的人生价值观和清醒的人生定位在这里得到了真切的体现。后人从他那里得到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世世代代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在学业上“钻研勿替”,道德上“敬慎威仪”,努力做一个有名望的君子,“荣于所生”。他的这些谆谆教诲,对他的儿子乃至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有着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