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摘要】:在那以前,直隶省曾在保定西关灵雨寺畿辅大学旧址,设立了直隶省大学堂。后袁世凯在此处设立直隶高等学堂,聘用丁家立为总教习。直隶高等学堂成立时,因保定已有直隶高等师范一处,简称“直高”,故将直隶高等学堂简称为“保高”。保高的学制及聘请美国教员全为丁家立所包办。保定直隶高等学堂,从开办时起即是北洋大学的预备学校,最后于一九一三年整个并入北洋。

保定直隶高等学堂是北洋大学的预备学校

一九〇二年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奏定学堂章程,开办高等学堂。在那以前,直隶省曾在保定西关灵雨寺畿辅大学旧址,设立了直隶省大学堂。“大学堂”门额虽已悬出,因请不到外国教员而作罢。后袁世凯在此处设立直隶高等学堂,聘用丁家立为总教习。直隶高等学堂成立时,因保定已有直隶高等师范一处,简称“直高”,故将直隶高等学堂简称为“保高”。复以“大学堂”三字门额长久未去,故一般也称之为“保定大学堂”。

保高的学制及聘请美国教员全为丁家立所包办。他因北洋大学在庚子战役后二等学堂学生少,遂将保高之年限按北洋二等学堂之制,改为四年,并明定为北洋大学之预备学校,毕业生不必经过入学考试,即可直接升入北洋大学正科。学校经费则由本省田房地税项下,每月附征五千两充用。

保高成立之年,即在督署搭蓆棚招考新生约二百五十人,为第一班。第一班学生在保高读了三年,第四年转入北洋二等学堂的四年级,翌年升入头等学堂(此时头等学堂已改名正科)。第二班学生在保高读了五年,毕业时,学部认为及格,准予升入北洋正科,但经北洋教务提调王劭廉亲往保定甄试,认为程度不够,又继续读一年,才转入北洋正科。第三班以后,各班的课程进度经王劭廉予以调整,才与北洋的二等学堂(此时已改为预备班)程度完全衔接。

保高之最高主持人为总办。历任总办都是在省的候补道员,由直隶总督札任。自一九〇二年首任之郑道起,计有马廷亮、卢木斋、钱鑅、王景禧、罗正钧诸人。总办后来改称监督,任监督的有张鸣珂,入民国后,有直隶肃宁县状元刘春霖。刘后以竞选第一届直隶省议员辞职,监督一职径归北洋大学监督徐德源兼任,直到最后。(www.chuimin.cn)

丁家立主持保高教务,用的是与办理北洋大学同样的手法,以灌输“美国至上”为主要方针。他对外也自称为保高的校长,蔑视一切中国人。保高本来很注重国学,而丁家立硬要使西学占上风,例如中文课在计算总平均分数时,份量只占英文课的三分之一。类此事件,一直使丁家立与保高师生之间长久存在着矛盾。

丁家立因吴樾事件离职后,保高的总教习曾一度由张伯苓兼任。张的举动不中不外,为保高师生所不喜,未能久任。刘春霖任监督时,总教习改为汤谪青,随即奉令停办。保高结束后,在校学生转入北洋,按文科、实科分别插入北洋预科第一部、第二部各班,一部分教职员先后到北洋任教。

保定直隶高等学堂,从开办时起即是北洋大学的预备学校,最后于一九一三年整个并入北洋。它虽存在仅十一年,却是清末著闻于北方的一个重要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