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时代西南联大,罗崇敏改变中国教育

新时代西南联大,罗崇敏改变中国教育

【摘要】:3新时代的西南联大,将从这里启航投资超过200多亿元的呈贡大学城,坐落于昆明呈贡新区洛家镇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半个昆明市区,这里北接昆明规划中的市级行政中心区,东衔丘陵果园,环境优美,独立安静,宜居宜学。

3 新时代的西南联大,将从这里启航

投资超过200多亿元的呈贡大学城,坐落于昆明呈贡新区洛家镇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半个昆明市区,这里北接昆明规划中的市级行政中心区,东衔丘陵果园,环境优美,独立安静,宜居宜学。

2008年2月,罗崇敏来到大学城建设工地,向各大学的设计、施工队伍提出要求:大学的每项建筑务必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注重细节、彰显文化。建筑是大学的脸,透过一张张“脸”,要能看到大学的灵魂。校园建筑如果不体现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那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烂尾楼”。

呈贡大学城基本集中了昆明市内所有高校,设立校门,不设围墙。大学之间没有明显地界,通透、大气,以不同建筑风格相区分,比邻而居,互相融合。各大学既坚守和发扬自己的专业特色和校园文化大学生又能随时出入其他高校,学习想学习的科目,参加想参加的活动。大学城的各个大学日后要做到资源共享,专业互通,学生在外校学习的科目承认学分。大学城有很多所大学,又是一所大学;既是大学,又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如此,尽可能扩展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包括地域空间、专业空间以及综合素质空间。

且到几个已经建成的大学去溜达溜达。

云南中医学院,呈贡大学城第一家整体搬迁的高校。校园建筑以蓝灰为主体色调,仿照汉唐风貌,加入云南民居元素。其标志性建筑科技信息大楼正对着五色广场,大楼门口的几根柱子代表中医的金木水火土和云南四大民族医药。校园绿化区域随处可见栽植的中药药材。

与之对应的是,它旁边的云南医学院仿佛一个法式建筑群。暗红色是主调,红白相间;长条窗,圆形拱顶;密密竹林将校园空阔地带分割成很多小空间,更适合学习和思考。

这两所医学类高校毗邻而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然而一中一西、迥然相异的建筑风格又体现出不同的校园文化和专业特征。

昆明理工大学的教学楼以深红和白色为主色调。深红寓示云南高原土地的颜色,有“根植红土”的深长意味。理工大学没有明显的校门,但气魄宏大,构思精巧,大有“登高博见”之风。该校在建设过程中,别出心裁地保留了原住村民遗留下来的一口水井,教育学生“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还保留着村庄的大片原生态果林,并聘请原村民进行管理和养护,既解决了校园绿化问题,节约大笔资金,又让一所新校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被国内建筑专家喻为神来之笔。

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群的集中和错落相比,隔路相望的云南师范大学则显得宏阔疏朗、大方凝重,建筑以青灰色为主调,点缀橙色,对比鲜明又自成一格。楼层大多不高,四五层而已,散布在一片宽广的绿地中。学校图书馆占地六万平方米,比云南省图书馆还大。

在云南交通职院,能看到显著的“交通文化”特色:茶马古道、马帮道路、土夹石道路、石板路、乡村公路、沥青公路、混凝土道路、高速公路(断面)以及计程收费系统……几乎将一部交通发展史自然融会在校园道路之中。

在大学城中部,还有一个夺人眼球的建筑群,白墙衬以橘红屋顶,用色大胆,活泼可爱。一道道长廊将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校内主要建筑“拴”在一起,雨天不淋,晴日不晒,生活、学习多么方便!长廊回环曲折,如音乐旋律,绕梁不绝;亦如学校源远流长的历史,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如此富有民族风情,当然非云南民族大学莫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东坡描写庐山的名句。如果置身于呈贡大学城,你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近看,它是学习的乐园,学子的天堂;远看,则犹如一座庞大的魔幻城堡,五彩缤纷,花团锦簇,仿佛一个童话世界。大学城内,各高校既有自己的识别码,特色鲜明,彼此又相连、相接、相通,显示着大学城无远弗届、无所不包、无穷无尽的独特魅力。

2008年9月,当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中医学院4所高校的1.8万大学新生成为首批入住呈贡校区的“新鲜族”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远离主城区的热闹与繁嚣,竟有这么一大片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www.chuimin.cn)

2009年,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医学院,2010年,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纷纷启用新校区。2011年9月,呈贡大学城的学生总人数突破10万。

望着鳞次栉比的一栋栋大楼,罗崇敏意气风发,豪情遄飞:

“呈贡大学城至少可容纳20万大学生学习、生活。它不仅在云南教育史上,而且在云南文明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可以预见,新时代的西南联大,将从这里启航。”

对于高校来说,硬件好了,只是基础中的基础。西南联大的三名常委会主席之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才水平、文化传统才是大学中最为重要的东西。

文化传统靠积累,要时间;但人才是可以通过引进,尽快解决的。2008年,罗崇敏为昆明医学院引进新加坡国家中央医院细胞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肖志成,就是一桩不可多得的佳话。

肖志成1996年获得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神经系统发育再生、髓鞘形成、学习记忆、神经干细胞诸领域,均硕果累累,成就卓著,国内多所大学对他早有“图谋”。

引进高端人才的激烈与复杂程度,往往不亚于一场战争——既要抢时间,又要有耐心;既要敢出手,又要善用奇兵。当时,引进肖志成教授入滇的各项费用需要2000万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有人说,这笔钱可以办一所学校啊!罗崇敏直截了当地回答:“一个高端人才,绝不亚于一所学校。”他亲自出马,与科技厅、昆明医学院协调,最后决定三方出资,教育厅带头,出800万元;科技厅出500万元,昆明医学院出700万元。

资金一到位,昆明医学院立刻与肖志成教授签订终身合同。可是,当肖志成教授带着他的团队和设备风尘仆仆来到中国海关时,他的设备却不能获得通过。多方疏通无效,有人建议上报省政府。罗崇敏详细了解情况后,说:“省长很忙,不是迫不得已不要惊动他,我去海关看看。”

这一去就是四五趟,罗崇敏用三寸不烂之舌,终于打通了海关,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仪器对于科研的重要性。作为特例,办理了通关手续。当肖志成走出海关,见到笑容可掬的罗崇敏时,他大踏步上前,紧紧握着厅长的手,只说了四个字:“谢谢您啦!”

云南师范大学校长杨林对罗崇敏佩服有加,他说:“云南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制约,要在全国引人瞩目很不容易,特别是高等教育,跟发达地区相比,有着全方位的差距。但罗厅长上任以来,情况不一样了。他的现代教育思想站在全球高度,具有国际视野,对云南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罗崇敏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国际化办学的视野给予杨林很大启发。云南师范大学前身是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为了不愧对“西南联大”这块牌子,杨林这位人力资源学博士来了一招“乾坤大挪移”,将钱学森于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系统论中的综合集成理论,用到学校发展上来。杨林玉树临风,长袖善舞,他的综合集成理论让云南师大步步高升,2009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创新团队称号,这是云南省历史上第一次。他们实现了博士后流动站的突破,实现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的突破,首创与国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进行一对一战略合作模式,一次性获得货款10亿元。在2010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云南师范大学从2007年的167位升至156位;在省属师范大学排名中,他们从长期徘徊在20位左右上升到了第12位,在西部地区名列第二。

不止是昆明医学院,不止是云南师范大学……2010年,云南省内高校全年获得的博士授予点数量,竟是之前15年的1.5倍!云南高校的飞速发展,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