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全国第一,罗崇敏与教育的决战

创全国第一,罗崇敏与教育的决战

【摘要】:7决战二十天,创全国第一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高歌猛进,大大增强了罗崇敏的底气,就像打赢无数小仗的将军,渐渐积累了打大仗、打硬仗的本钱。教育厅迅速成立“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罗崇敏担任组长。12月4日,云南省政府在昆明召开“两基”国检总结大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王湛反馈了检查情况。云南国检还创造了一项全国第一:即从教育部决定前来国检到下发认定意见,仅20天!

7 决战二十天,创全国第一

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高歌猛进,大大增强了罗崇敏的底气,就像打赢无数小仗的将军,渐渐积累了打大仗、打硬仗的本钱。罗崇敏郑重提出,要力争在2009年通过“两基”验收!

这一提法,不仅老百姓不理解,连省委、省政府领导都觉得操之过急。教育部更是不相信云南能在基础更好的青海和四川之前通过“两基”。

省政府某处室拿到报告后打来电话,省有关领导说了,你们要申报就申报,但不准提经费,我们一个子儿也不会给。罗崇敏拿出自己擅长的以柔克刚的本事,他笑着说:

“那怎么行。攻克‘两基’不仅是云南省的大事,也是国家大事,省里应设立专项资金,以体现政府的信心和决心。连政府都没信心,老百姓会有信心吗?”

省委特意开常委会专题讨论“两基”申报,省委主要领导在会上语重心长地说:“崇敏厅长,这事牵涉面广,影响大,你不能开政治玩笑。”

罗崇敏胸有成竹:“我是教育厅长,我绝不是盲目、冲动地提出这个请求。请省委、省政府放心,只要申报就能通过。”

争议过后,云南省政府于2010年2月发表1号文件,将“两基”迎国检作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由省财政安排国检专款1亿元。教育厅迅速成立“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罗崇敏担任组长。教育厅每位厅领导带领一个处室,联系一个地州。州、县两级政府增加教育投入,补拨拖欠的教育经费和附加费6.7亿元,并承诺继续补拨5.2亿元。

全省从省委书记、省长到普通老百姓,从教育界社会各个阶层,从来没有如此同心同德、你呼我应、并肩作战、争分夺秒:

秦光荣省长3天2次批示,省政府5天召开3次专题会议,1天印发4个文件。

省教育厅大厅赫然矗立着一块“两基”迎国检倒计时牌。随着时间脚步的不断前行,进进出出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各州(市)、县一把手负责,必须亲自主持专题常务会议,亲自听取工作汇报,亲自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亲自督察各项工作的落实,亲自组织迎国检动员,亲自陪同检查组的全程活动。

各市、县成立“两基办”,建立“两基”工作挂钩制度,县级领导挂钩乡镇,县职各单位和乡镇领导挂钩村社……

2010年11月27日,从寒冷北国来到云南的国家教育部总督学顾问王湛,一下飞机,即感觉到春城昆明的温暖与迷人。阳光明亮得像一面镜子,蓝天万里,彩云漫卷;绿野平铺,鲜花怒放。然而,更让他震撼的是,机场大楼最醒目处赫然悬挂着一条巨幅标语:

“教育是国计,又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www.chuimin.cn)

从机场出来,车队缓缓驶进市区,在市中心东风广场,他又看到28层的昆明工人文化宫,一幅标语从顶层直披而下,微风中,仿佛一面飘荡的旗帜,上面写着: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全民有责。”

后来,王湛才知道,这些标语都是罗崇敏拟的。哪一幅,挂在什么地方,他都仔细权衡,认真考量。王湛深有感触地说,罗崇敏真是一位细节大师。

王湛率领的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检查组兵分五路,赴曲靖、红河、昆明、文山等10个州市,对15个县及所辖34个乡镇、82所学校开展检查,召开多场座谈会,查阅了大量“两基”档案材料。

12月4日,云南省政府在昆明召开“两基”国检总结大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王湛反馈了检查情况。他动情地说,云南是少数民族边境省,社会发育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差距较大,种种不利因素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云南全省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扫盲工作等,“云南”各项主要指标达到了规定标准,建议教育部认定云南省实现“云南”目标。

这一天,距离云南历史上最先提出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已过去了整整25年;却比云南省预计实现“两基”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多。

对此,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给予了高度评价:“顺利实现‘两基’,在云南教育改革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云南国检还创造了一项全国第一:即从教育部决定前来国检到下发认定意见,仅20天!

有记者问罗崇敏,这么大一件事,当时为什么那样有信心?

罗崇敏平静地说:

“我了解云南教育,更了解云南人民对摆脱教育落后面貌的渴望。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子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实现‘两基’符合云南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理直气壮、敢于作为。”

实现“两基”给云南人民带来的利益在哪里?

至少从现在来看,云南教育借助“两基”在大幅度提质、提速。云南全省,从上到下,从省会到山区,从教育界到社会各阶层,无不增强了教育意识,拓展了教育资源,加强了教育管理,为云南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安上了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