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求同的路径也是有支持者的。[19]辩证法即是通对立差异双方的辩诘达于真理的方法。辩证首先不是庸俗化的一分为二等简单方法,也不是静态的分析矛盾,而是动态的,让矛盾的观点在动态的反复诘问中去曲折地上升。......
2025-09-30
1.3 入世:极高明而道中庸
尽心知性可以知天,儒学还强调此实现正在于世间。中庸讲“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章句第二十七章)[14],即一方面要合于天道,这是极高明,另一面其实现又在世间,这正是“道中庸”。它体现的是超越与现实的统一。极高明的境界并不是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以达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章句第十三章)[15]其意思是说,道在人心,道在世间,修道求德而远离于人或世间是不足取的。论语又讲,“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11.12)[16]。实际上孔子并不是反对事天地鬼神,不是认为死的学问不重要,不讲并不是反对,而是认为它们是更高一级的问题,要在对生、对事人之事理解之后才可以解决,其解决方式也是在事人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正是对入世的强调,无论是事天还是知死,首先要面对的是人世间的问题。(https://www.chuimin.cn)
这个人本入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思想的一种基调。“儒家的圣贤,并不秘作与普通人所作不同底事”,因为“洒扫应对,可以尽性致命”,而佛学修禅也是“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里的关键在于,虽然圣贤对俗世之事的觉解不同,但成圣成贤是不离世间的。[17]“圣人有最高底觉解,而其所行之事,则即是日常底事。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18]
需要说明的是,儒学之人本入世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人本主义是不同的。文艺复兴时期之人本主义强调人之自然欲望的重要性、尘世生活的重要性,它是为了反对中世纪传统的神本思想对人欲的压抑,其基调是对人欲和尘世的肯定。儒学的思想实际上是相反的,儒学虽然也强调人与尘世的重要性,但儒学并不认为人欲或尘世之天然生活或状态就是好的,恰恰相反,儒学认为现实中每个人的生活和尘世制度是不完美的,是要尽心尽性去改变、去提升的,在此意义上,它对现实是“反对”的。儒学对现实的强调在于,我们提升心性成圣成贤要通过改变现实以实现,现实中的努力是必要的过程或桥梁,而成圣成贤之后,也依旧是要在现实中继续生活,是超越现实而不是离开现实。所以儒学更多是肯定现实为一个工具或舞台,要我们改变或超越它,绝不是肯定当下的人欲、尘世本身。比如,西方人本主义对人之自然欲望多加肯定,而宋儒则要人“存天理、灭人欲”。总之,儒学重视的是超越现实,而西方人本主义却是肯定现实。
相关文章
这种求同的路径也是有支持者的。[19]辩证法即是通对立差异双方的辩诘达于真理的方法。辩证首先不是庸俗化的一分为二等简单方法,也不是静态的分析矛盾,而是动态的,让矛盾的观点在动态的反复诘问中去曲折地上升。......
2025-09-30
上篇东方儒佛印之圆融境界超越论东方儒佛印三个传统对心性、自然、天道及其关系各有其基本认定,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而上世界观。儒佛印固然各有其独特性,但它们的独特性可以看成是对同一宇宙真相的不同理解或不同视角,三者的视角相比西方传统当然有着更大的相通性,从而体现了东方的某种特色,这种特色视角正是境界论。......
2025-09-30
具体的比较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地去逐个汇总、罗列科基儒佛印分别对心性、自然、天道等有什么看法,这些看法又分别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也就是说,不是把科基儒佛印看作既成的固定的东西去比一比,而是让它们在比较中动起来,去对话,去进一步发展。......
2025-09-30
她由此得出结论:东方舞蹈上身上肢动作多于以西方芭蕾和欧洲土风舞为代表的下肢动作。以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印度南部的婆罗多舞及日本舞蹈、缅甸舞蹈、印度尼西亚舞蹈等亚洲地区舞蹈的形态为典型代表的东方舞整体上有别于西方“直线型”,呈现出“三道弯”体态的曲线美。西方对舞蹈训练的重视体现在社会对人的礼仪要求上。西方对贵族气质的社交礼仪性培养与舞蹈体态的训练一致。......
2025-09-30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身心等的和谐。(一)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精神的阐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倡“君子厚德载物”也具有“君子和而不同”的意思。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的精神,还体现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精神的实现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是理想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理想呢?......
2025-09-30
以葡萄牙、西班牙及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势力,率先掀起征服世界的浪潮,进据西太平洋及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利玛窦便是意大利耶稣会士的杰出代表。他们还努力掌握当地社会风俗及心理习惯等,从而做到“入乡随俗”,赢得中国社会认同与好感。其间,瞿汝夔“劝利子服儒服”,利玛窦进而“补儒”“合儒”“趋儒”,并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可谓关键性环节。利玛窦与瞿汝夔的交往,堪为早期中西文化互动的经典案例。......
2025-09-30
与此对应,我国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多样性的文化就会极大地促进各少数民族的繁荣,反之,如果受到误导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走向民族极端主义、分裂主义。......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