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效学科结构与引领课程设计

高效学科结构与引领课程设计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严重滞后,所设置的课程内容老化陈旧,致使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实际要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中也蕴含着一定规律,即学科专业和相关的课程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复合影响,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既要注意切实性、更要体现引领性。

切实性和引领性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

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既要发挥出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功能,更要合理发挥出促进、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功能。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严重滞后,所设置的课程内容老化陈旧,致使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实际要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中也蕴含着一定规律,即学科专业和相关的课程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复合影响,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既要注意切实性、更要体现引领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力开展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课程结构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评价及其管理上的优化调整。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课程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一系列课程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调整具有整体性特点;课程结构调整的焦点往往是强调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与群体发展需要之间的合理关系;强化基础学科,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注重课程类型与形式的多样化;关注提高受教育者的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我国应在改革中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