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究博客文学的价值-博客文化研究

探究博客文学的价值-博客文化研究

【摘要】:博客写手的草根情怀介入“新民间文学”的大众狂欢,以开放的话语权解放了文学生产力,但其所导致的平庸崇拜可能颠覆价值原点的崇高与经典。而博客文学写手总量粗略估计全国已经超过5千万人。然而,博客文学的大众参与和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并不代表这种文学就一定能够完成对大众文学价值观的意义表达,更不代表其整体艺术水平已经高于传统文学。

博客文学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的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学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学创作的深度和范围,并正在塑造出全新的文学价值体系。它不仅正在塑造着文化价值体系,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社会价值观的镜像

但这一“新民间文学”所张扬的平庸崇拜颠覆了价值原点的崇高与经典;“自娱娱人”的功能选择可能误导写作者放弃主体承担,淡忘应有的文学责任;资本权力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功利导向,可能消弭文学本该有的艺术取向,造成文学的“非文学性”。网络文学对价值取向的自逆式消解是今日媒介文化的表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调适博客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

迅速增长的网络普及率和数量庞大的博客写手,让时下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数量、阅读群体和写手阵营均以令人惊叹的巨大增幅冲击着当今文坛,其所带来的文学格局的改变和传媒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改变的不仅是文学存在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文学的价值取向上消解了诸多传统的价值理念,重塑了自己新的意义模式。这种艺术价值观的解构与重建,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影响到传媒时代文化价值的认同,甚至关涉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走势和一代人成长的文化语境。

一、颠覆文学价值原点的崇高与经典

当我们从价值的层面上把脉搏客文学时却难免让人喜忧参半。因为这个从技术丛林中成长起来的“野路子文学”,其所展现的价值取向有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同时也会产生一种“解构式的叛逆”,摧毁传统的价值理念而导致自逆式的价值错位,形成对原有价值选择的自我消解。这种价值观上的矛盾构成,正伴随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而在互联网的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中悄悄地展开。

博客写手的草根情怀介入“新民间文学”的大众狂欢,以开放的话语权解放了文学生产力,但其所导致的平庸崇拜可能颠覆价值原点的崇高与经典。从创作动机上看,博客写手大多秉持一种民间立场,他们自矜于或真实、或虚拟的草根身份匿名上网,加盟“众神狂欢”的网络写作,从而酿造了互联网上云蒸霞蔚的“新民间文学”浪潮。“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大狗小狗都可以在这里叫上一通;“网络就像马路边的一块木板”,谁都能够在上面信手涂鸦。你可以为了练打字而写作,可以为了消除孤独、排遣无聊而写作,可以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吸引网友的眼球抑或为了赚取功名利禄而写作,或者,什么都不为,就为了写作而写作。“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昨日梦想在数字技术支撑的虚拟空间里一下子变成了现实,于是这里云集了自有文学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写作群体和“海量”似乎也不足以形容的作品数量,一个知识化的“新民间”大众,一个批量生产、良莠不齐的文学高产运动,连同底层民众的“草根情怀”一道涌进了这个兼容并蓄、无限广阔的自由空间,创造了数字传媒时代文学狂欢的新神话

中国作协拥有会员约8千人,如果加上各省市和行业作协会员,总数约有5万人。而博客文学写手总量粗略估计全国已经超过5千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逾三千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文革”前十七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总和,但比起网络上每分每秒都在攀升的文学作品储存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连一些精明的出版商也触摸到了博客发展潮流的神经和脉搏,开始将博客文学进行传统化出版。例如,《病忘书》等一批“博客书”开始涌现书市柜台,一些报纸以连载的方式刊登博客文学,甚至一些纯文学杂志也相继收录博客文学。博客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较,在创作标准和要求上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博客文学没有标准和规律。博客写作群体不属于一个特定的圈子,他们之间基本不召开学术探讨会议和进行学理自律。许多博客主体创作博客文学时候,或者由于水平不够而把握不了一般创作规律,或者直接干脆将清规戒律抛至脑后,置之不理,以自己独到的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们中的许多并不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要求和一般文学性特征,可以将概括性、虚构性等等束之高阁,可以抛弃主题、结构、技巧,甚至可以对语言进行了翻新和改造,使用大量的自造词汇、心情符号。如:打酱油、坑爹、屌丝、不差钱、躲猫猫、低碳、被就业、纠结、秒杀、蜗居、蚁族、给力、蒜你狠、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织围脖、伤不起、你懂的、妥妥的,等等……-D、:-)、-_-#、$_$、o(╯□╰)o、(@^_^@)~、+_+等等,在文字上随意表现。

作品数量、受众群体和写手群落的不断走高,展示了大众写作草根力量的强劲声势,形成了“新民间文学”的繁华气象,它是自社会分工而形成“职业作家”身份以来,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非职业化社群写作”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学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这也是自鲁迅先生提出“杭育杭育”派劳动者皆可为诗人后,再次从技术载体上让源于民间的文学从大众原点上回归民间。

然而,博客文学的大众参与和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并不代表这种文学就一定能够完成对大众文学价值观的意义表达,更不代表其整体艺术水平已经高于传统文学。相反,网络写作草根情怀的自我宣泄和自矜式满足却可能导致价值观上的平庸崇拜,进而自逆性地颠覆传统文学逻辑原点的崇高与经典。网络是一个俗众狂欢的共享空间,一个贱视权威、颠覆神性、消解崇高的“渎圣”世界,和传统写作大相径庭。博客文学是“祛魅”和“脱冕”的,这使得网上写作主要不再是一种文人生存方式和文学承担形式,而更多的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它用“另类”的数字化约定破除文学旧制,用“比特”的收放转换褪去文学头顶神圣的光环,并以蛛网覆盖的交互式触角拉开文学圣殿尊贵的面纱,让“脱冕”后的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回归民间,与民同乐,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这时候,平民百姓的欲望表达消退了贫富、雅俗和高低的对立,让充满喜剧色彩的各类世俗化表达,以及各种民俗民间文化的“草根放逐”颠覆尊贵和典雅,传统的文学经典范式和崇高的价值理念或遭遇解构,或被置于边缘。

二、博客文学“自娱娱人”的功能选择了张扬艺术的自由精神

网上写作过度轻松造成的“娱乐至死”,却可能误导写作放弃主体承担,淡忘应有的文学责任。

互联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为网民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以表达其思想,它不像传统写作那样依靠作品的出版和发行实现社会的最终认可,加上署名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写作者实现了真正的畅所欲言。今天的网络写作可能并没有完全摆脱功利的目的,但相比传统的文学体制,网络文化活动确实自由了许多。可以说,网络传媒的艺术生产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学“载道经国”的功能传统,创造了“自娱娱人”的文学功能新模式。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论纲》中说过:“如果说网络的人性化方式是游戏,网络的本质属性是自由,而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便是快乐——快乐的写作产生写作的快乐,快乐的点击形成参与的快乐,一句话,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快乐地嬉戏,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在快乐中走向艺术、走进审美,这便是网络版的后审美主义图景。”[7](痞子蔡)曾宣称自己的写作完全是随兴的,上博客写东西仅仅是为了与大家分享文字中的一些快乐。另一资深网络写手宁财神在回答“为什么上网写作”的问题时也说,他的写作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由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具有拟仿(simulation)与似真(verisimilitude)、非现实性(irreality)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相统一的特性,又由于电子传播把巨大的空间距离与时间的瞬间彼此结合,让说话者与听话人既相互分离又使他们彼此靠拢,因而网络写作自娱以娱人的功能模式容易形成一种消平深度的“放肆诗学”和“粗口秀”叙事的轻松修辞。自娱性欲望表达与娱人性交互影响有效扩大了叙事的愉悦张力,博客世界平等的社群关系贱视权威、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崭新体制又进一步激励了这种自娱以娱人的修辞方式。博客行为特别是文学写作从“娱乐”走向“娱乐化”,又从“娱乐化”走向“娱乐至死”,抑或从“放松”走向“放开”,由“放开”再走向“放纵”甚至“放肆”,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一种绕不开的本能选择。可以说,博客写作的自由惬意和轻松书写,完成了网络文学自娱以娱人的功能选择,也成就了这种文学的功能范式,而“娱乐至死”的创作立场和作品风格,则与“E媒体”语境的技术修辞方式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依存关系和艺术与技术同构的必然性。

不过,在文学价值论的层面上,这种“娱乐至死”的自由性会对博客写作带来明显的负面效果,即误导作者在自己的文学行为中忘掉应有的信仰和敬畏、感恩和悲悯,以及深入的思考和敏锐的批判等人文性律令,从而放弃主体承担,淡化文化人的文化道义和社会责任。美国著名媒体文化学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分析道: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最终控制文化。他认为,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它会使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我们自己则“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样做的危险性正在于:我们还得崇拜那些使我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终于,“人们由于娱乐失去了自由”,他不无忧虑地说:“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不可挽回了。”[8]波兹曼更多是基于电视媒体和商业广告来评论并表达自己隐忧的,其实互联网文化如博客文学、网络艺术的娱乐精神有过之而无不及。

网络技术创造了虚拟的赛博空间,虚拟的空间又为创作主体的虚化提供了技术环境。匿名主体的自由写作与网络写作的承担虚位同时并存,使得网络创作一身轻松却又过于轻松,以至于让许多人以“孤独的狂欢”放弃了文学应该有的艺术承担、审美承担、人文承担和社会承担,出现作品意义构建上的价值缺席和责任虚位。匿名写作的博客世界是一个众声喧哗的世界,一个以宣泄替代沉思的世界。只要能够畅快淋漓、惬意舒心,自己快乐还能让网友快乐从而大家一道快乐,其他的一切似乎都不再重要。在这种极端娱乐观的误导下,博客文学把“自由”的价值观推向极端,然后又自逆性地呈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轻视和对正面价值理念的偏离,写作的使命感、作品的意义链甚或还有文化良知也就一并被悬置、被消解,文学的价值依凭成了被遗忘的理念、被抛弃的信念或不合时宜的观念,许多网络作品存在的“价值软肋”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博客文学的“生产大跃进”壮大了新媒体文学的市场

传媒文化资本的市场导向,从盈利模式上刺激了网络文学的“生产大跃进”,壮大了新媒体文学的市场声威,但资本权力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功利导向,可能消弭艺术本该有的人文品格,造成文学的“非文学性”。(www.chuimin.cn)

我们知道,互联网本身是“阿帕网”技术由军用转为民用和商用后经市场催生的产物,我国最早的大型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就是由跨国文化资本投资筹建的。博客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文学与商业资本关系日益密切的过程,也是博客文学日益功利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过程,资本的“后推”和市场的“前冲”会扰乱文学女神沉稳平和的心境,也会打破文坛的原有的动力平衡。一般而言,网站都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公司化运作模式上的,文学网站的投资商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不会去为艺术和审美僭越资本逐利的“铁律”。不过在网络文学诞生初期,博客上的文学活动确乎是无功利的,人们常用“超功利”来描述早期的博客写作。不过从实际情形看,“非功利”也只是文学网民的一厢情愿,网络投资商和网站经营者从一开始就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即使摆出了这种姿态,也是在为拓展资本市场设下一个圈套,因为以最便捷、最廉价、最具有诱惑性的方式迅速覆盖市场是所有新媒体产业屡试不爽的有效招数。我们看到,网络文学在经历了早期的“牛仔漫游,信手涂抹”和随后的“想写就写、文学梦圆”之后,很快便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开始了自己的功利化经营之道,消费社会的商业化观念和市场化行为的无孔不入,迅速分享了博客文学这块利益“蛋糕”,用技术创新找到了盈利的突破口,轻松而熟练地把博客文学拖入到了利润最大化的产业链“槽模”,让纯洁的文学“圣坛”沾染上了摆不脱、抹不去的“铜臭气”。

从文学网站,我们不难看出:文化资本对网络文学实施商业介入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签约写手有偿写作和网站藏品的付费阅读。一些有创作潜质的写手专注于网络写作,签约于某一网站,依靠作品的点击量来换取自己的稿酬。写手们尽情释放自己的艺术能量进行批量生产,文学网站也依赖于签约作家及其作品来吸引更多的网民眼球,从而实现商业运作的双赢。二是网络运营与传统出版合谋,在阅读环节争夺图书市场份额。从出版的角度来说,博客——一个海量的原创底层和公开透明的评论,将会对出版这种以内容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产生影响。把那些在互联网上点击率高、排行榜靠前的作品下载出版,是许多网站和网络运营商的常规做法。从近年来中国畅销书排行榜看,网络作品已经占据30%以上的市场份额,博客图书就占其中的12.3%。例如: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整体概念博客图书《修炼中——一个管理者的职场十年》到《恋爱食谱:梅子的写食日记》、《温情煮义:梅子的写食日记》、《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等,已经成为中国畅销书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有些作品的销量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知名作家的新作,例如《病忘书》和《遗情书》。之后的博客书大战硝烟四起,继徐静蕾“博客书”《老徐的博客》上市后,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的“博客书”《潘石屹的博客》和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博客书”《勃客郑渊洁》也相继出版。图书的销售业绩令许多传统小说不敢望其项背,被人形容为“印的没有卖得快”。网络文学与出版业的合流客观上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传播,扩大了网络文学的影响,调动了网络写手的积极性,为网站经营和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实的物质基础,这对网络文学走向成熟和持续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这种合谋的最大获益者仍然是文化资本的出资人、图书出版商和网站经营者,网络写手的那点“血汗钱”相对于市场操控者而言,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这其中的博客文学的市场化、产业化行为是一柄双刃剑,它的积极意义是文学的,而它的消极面也是文学的。所以我们说博客文学对价值的建构与解构是对应的、内生的、自逆性的。先看前者,文化资本的商业化操作之于网络文学的积极意义首先在于它刺激了网络文学“大跃进”式的批量生产,5千万网络写手涌人4千家文学网站创造的文学神话,还有3亿手机用户和超过2个亿的博客写手不断释放“准文学”的民间智慧,让网络等数字化媒体文学的产量以惊人的增速急剧膨胀,我宁愿视他们为传媒文化的“内爆”而非网络文学的繁荣。以“玄幻”、“穿越”、“惊悚”、“盗墓”等类型化作品为标志,网络作品的爆炸性增长已经成为时下汉语文学前所未有的文学奇观。这对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疲软的当代文学是一种及时的救助和补充,其大众化的写作立场和底层书写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传统写作高高在上的贵族意识和圈子心态。

博客不仅让文学找回了自信、创造了文学“繁荣”的格局,还让知识化的民间大众得以分享文学权力,相聚于这一虚拟的精神家园。

然而,网络文学的“生产大跃进”在壮大文学声威、丰富作品数量、吸引文学受众的同时,也出现了导向上的偏误,即以市场化的功利追逐消弭艺术本该有的审美资质,造成有“网络”没有“文学”、或有“文学”却没有“文学性”的非艺术、非审美的现象。庞大的作品数量与其质量不高的反差,遮蔽了网络文学潜在的价值危机却加剧了人们对它的信任危机。技术和市场的规制使一些博客写手疲于应付必需的流量或满足网友的阅读期待,而艺术素养和创作经验的不足却使他们不得不拼命“挤牙膏”放水,以“炫技”掩盖内容的浅薄和能力的欠缺。于是,大量的准文学和非文学作品挤占了网络资源又浪费了人们对文学的注意力,这也正是时下博客文学艺术资质“悬置”,许多人对博客文学评价不高的最重要的原因。

博客文学的艺术底色应该是在技术的平台上实现人文表意,因为网络不仅仅为文学审美提供新颖的技术手段和便捷的传播渠道,还应该为人类打造一个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精神绿地,使人类可以据此安顿文学应有的价值原点,升华自己的精神品味。网络文学真正需要确立的是一种倾向积极的人文本位、价值立场和审美维度,让技术的手段实现人文的目的,在技术的背后发掘精神的价值,使技术工具的光芒照亮价值理性的蕴涵。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网络作家”能对网络志存高远,对文学心怀敬畏,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带着思想行走,让自己笔下的环境能显示社会前行的轨迹,使自己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有助于拓宽网民的知识视野,有助于网民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助于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

【注释】

[1]吴虹飞,颠倒众生的糊涂.吴虹飞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uhongfei.

[2]烟雨秦楼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yanyu,2007年8月24日。

[3]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83.

[4]池莉.开博是个天真的错误,《广州日报》,2006年7月24日。

[5]余华:《互动-silvertiger》,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322701000050.html,2005年10月10日。

[6]《名人博客,几家乐几家愁》,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6/01/29/006460156.shtml.

[7]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