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性好茶,而且还很讲究对于茶的选择和烹制。据说,他对水、茶、具的选配,以及火候汤色的把握都很讲究。他烹茶爱用山泉水,但又不单单是山泉水最好,他也会因地制宜时常因地择水。或者,按季节有选择的使用雪水,有诗为证“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有时也会用河水,“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但是都要求水质洁净清透,诗人就觉得珍贵。而且,诗人煎茶的手艺也是十分高超的,他会细心地添汤舀水,耐心等待水沸直到“花浮鱼眼沸”,然后再将碾得嫩黄如尘的茶末投入茶瓯。
白居易还很有兴致亲手开辟茶园种茶,他在江州任司马的时候,就在香炉峰遗爱寺的旁边开辟了一片茶园,以种茶育药为产业,和诗友一同品茗论诗,劳作游戏。在他种的茶里,最好的就是云雾茶了。也许正是诗人对茶如此偏好,才会在民间流传很多关于白居易与茶的故事佳话吧。
据说,当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更是在这龙井之乡如鱼得水,尽享茶之乐趣。在此期间,他饱览了两湖的湖光山色,沉醉于西湖的香茗甘泉,与文人诗僧品茗吟诗,酬答往来,还留下了与灵隐寺韬光禅师汲泉煮茗的一段趣闻呢。
话说有这么一天,白居易在自己的官衙待着觉得很没有意趣,就决定煎上些香茶聊慰寂寞之感。顺便就想到自己一个人就算是有再好的茶,一人独乐还是没有情趣。突然,他灵光一动,突然想起前些时候,灵隐寺的韬光大师来官衙拜会,自己那会儿正政务缠身,竟没能好好招待大师,现在想来还是遗憾非常。好不容易今日如此得闲,为什么不再请来大师,一起品茗论诗呢?主意一定,白居易就以诗邀请韬光禅师到城里来做客,只是他生性不拘小节,就半开玩笑似的写道:“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www.chuimin.cn)
没想到,韬光禅师却没那么好开玩笑。大师觉得,白居易本就是公门中人,若非他诗名才气,自己断不会与官家有什么瓜葛来往。白居易这样邀请的语气,使得韬光禅师心有不满。他不肯屈从,就以诗回敬:“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干干脆脆地回绝乐白居易的邀请。看到大师的诗句,白居易才猛醒,知道自己这次的玩笑是开过头了些。于是,他立刻亲自登山拜会大师,以自己的诚心和烹茶的手艺与大师尽释前嫌。他和韬光一起品茶论诗,传说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就是当时白居易的烹茶处呢。
才智足以达情,爱好足以寓娱,那无论是何时何地,生活在什么样的状况之下,想必都可以体会到细枝末节的诗情画意,不单愉悦自己,更能与人同乐。
白居易不但好茶,更是擅诗。他能够把自己对茶的喜爱、对人的邀请都用诗歌表现出来。并以此结交茶朋诗友,当真是不亦乐乎。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艾子诚是河北宁河艾邻村人,他降生的时候,父亲艾文仲因误伤人已经逃到东北。艾子诚长大一点后,问父亲是谁?艾子诚满20岁的时候,母亲病死。说毕,告别乡亲毅然决然到东北去寻找父亲。艾子诚过了山海关,见人就问,特别是遇到河北老乡,更是细问。一老人见了,给他吃点干粮,问他为何到此,艾子诚都一一说了。经子诚说明出生年月日,父子才抱头痛哭相认。子诚又替老父还清旧债,然后父子一同回到河北老家。......
2023-11-27
颜回的同学中有不少是慕孔子之名而来的富家子弟,他们每日听完老师的教导后,就会无所事事,修习些其他的技艺。可是他们发现每次颜回都会缺席,这让他们有些不满。颜回笑笑,简单地回答:“其中自有乐趣,只是我知道,诸君不晓得而已。”孔子听后,点头称赞说:“颜回是一位真正有贤德的人啊!一竹篮子饭,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忧愁,而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认为的快乐,颜回是个多么贤德的人呀!”......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