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层面的特征信息化在教育层面上呈现出的特征有以下几点:教材向多媒体化发展。目前来说虚拟教学主要分为校内模式(局域网)和校外模式(广域网)两种模式,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相结合是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虚拟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开发网络功能,应用到教学中,对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和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025-09-30
(一)形成各种流派的历史成因
各种观念都有着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能够影响这些观念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进行概括:
1.信息技术的历史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而又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其功能的增长是按照指数增长曲线发展的。因此,人们对于信息素养的认识与目标要求也很自然地随着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形成新的流派。
最早的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只有几千个字节;外存储器是十分容易出错又不容易使用的磁带机;显示器只能够显示数字与字母等符号;一般生产厂商提供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也比较少,主要是程序设计语言与操作系统;而且,计算机主要用来进行科学计算,而科学计算的特点是各种计算的公式不同,程序也不同。在这个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把程序设计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程序设计的培养作为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环节,从而形成“计算机文化”观点,这是历史的必然。而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观念中认为文化就是读写算能力的认识,是对于现代人信息素养的第一个观念,有着它的里程碑意义。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不仅是进行科学计算的工具,而且是向着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信息处理工具方向发展,使用于各行各业的办公室自动化,商业部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处理,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也作为工具涌现出来,向各行各业的人提供。而且由于它们的普及,价格迅速下降,中小学也可能购买,从而为“计算机工具”观点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2.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推广应用较为迅速广泛的新兴科技,而且人们一旦开始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以后,通常会越来越着迷于计算机的使用。
在计算机刚刚诞生时,它是耗资巨大而且十分贵重的精密仪器,只有少数懂得操纵它的人才能够接触它;同时,计算机的主要使用方式就是经过程序设计—数据与程序输入—运行程序—调试程序—再运行程序—求得计算结果这样一个过程,能不能进行高质量、高效益的程序设计成为人们能不能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关键。所以,所有接触计算机的人都要经过程序设计与使用的培训,达到能够进行程序设计的水平。因此,当时由这样一些主要懂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们提出的观点当然是以进行程序设计教学为主的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方便,计算机成了常人都能够使用的设备。随着软件的丰富与软件使用方式的研究,各种各样的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的软件工具不断推出,且价格低廉。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来进行自己的日常工作。文秘人员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起草文稿与信函;图书管理人员利用书目数据库来整理与查询图书目录;财会人员利用现成的财会软件记账;每个人都用计算机来保存自己朋友与亲戚的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纪念日等。
使用这些应用软件并不需要使用者懂得程序设计,而且工作方式更加方便,工作效率更高。人们只要能够打开与启动计算机,运行他所要使用的应用软件,并且能够按照应用软件的人机会话方式阅读应用软件系统的需要与结果,向系统输入必要的命令与数据,就能够让系统做需要它做的事情。这样,程序设计就不再是每个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人所必须具有的技能了;而选择、使用某个应用软件系统成了信息技术的使用者所必要的技能。因此,计算机工具观念的提出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使用比较多的文字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报表系统这三类通用工具软件系统就成为培育人们工具软件使用技能的主要载体。
另外,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开发出来,它们以方便的人机会话方式向学生进行教学,而且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便于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也体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因此,有人开始提出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微电子教育就是其中的代表。
3.教材编写与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教材与师资力量,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学科体系也在发展之中,因此教材的编写与修订都取决于教材工作者的能力与水平;而在学校里能够开设怎样的课程,也必须根据学校教学人员的能力水平来确定。(https://www.chuimin.cn)
早期的信息技术教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师资问题,多数学校缺乏能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只能采取由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开始教学的办法。其次,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得不借用大学有关专业的教材,比较好一些的也不过是按照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改编,这样,编写的中小学教材时自然会把程序设计作为主要部分。
经过发展,计算机教育逐渐脱离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范畴,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特点的事业与研究领域。一批改行而来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与教学教研实践活动已经成长起来,另外由大学培养的一批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进入了计算机教育工作岗位。一批适合于中小学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已编写出来,这些教材在注意学习过程的设计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特色。而在具体的教材编写、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一些人开始思考计算机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等重大问题,多媒体文化、超媒体文化、网络文化等观念也就在研究中逐渐形成。
(二)形成各种流派的课程体系成因
人类教育进入现代的教育制度以来,人类的文化知识就被分解为具体的学科。各个学科的教育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形成不同风格的体系,而计算机教育体系的形成除了前面提到过计算机硬软件发展的水平,师资的计算机能力与知识水平,以及各种软件在社会上推广的程度等原因以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素养本身含义广泛,人们可以从各种体系来进行观察与讨论。最主要的观察角度有以下方面:
1.信息学科的科学体系
信息学科本身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分支,它具有一般科学技术学科的共同特点,例如,信息学科有着它的基本原理——自动机理论;基本知识与方法——二进制表示、算法与数据结构、人机通讯方法、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方法等;基本技能技巧——键盘与鼠标器的操作、人机界面的使用、系统应用能力、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信息系统的评价与选择能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管理能力等。如果按照学科的科学体系进行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学的科学内容,激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而且可以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客观规律。因此,部分偏重于信息学科教育的研究者主张从信息学科的科学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哪些是现代文明人应该具有的信息素养。如果需要培养一些信息技术的研究与设计人员,应该使他们系统科学地学习信息学的学科知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并不是为了从事信息技术系统的设计与信息学的研究,而是为了改善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质量,因此他们自身的要求只是理解与应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而不是深刻了解信息技术的内部奥秘。
2.学生学习的发展体系
信息学科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时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的特点,其目标与要求应该符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其内容应该适合于少年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学习特点,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确定信息素养在各个阶段的培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在最适当的时间学习最恰当的知识,培养最合适的能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益。
另外,应该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学习计算机,不断去尝试—观察—尝试—发现,从而让使用计算机的过程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够将这种学习方法的获得迁移到其他学习活动中去。
3.社会需要的应用体系
信息学科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学生经过教育后应该具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与基本能力,因此,信息素养应该注意社会需要,学生应该学习那些毕业以后最有用的知识,培养最适合于社会需要的信息能力。例如,目前文字处理、数据库应用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方面,因此信息学科的内容应该以它们为主要内容;关于操作系统,目前的发展主流是视窗系统(Windows),因此应该由原来的DOS系统转向视窗系统等。另外,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一种短期的训练目标,而是为了毕业以后的生活与工作,形成一种做人的素质,这一点对基础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因此,不能也不可能时刻追随目前社会应用的潮流。
可见,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和具有文化与道德修养的文明人,因此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社会需要不断改革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使学生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学习,经过学习以后立即就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应该不断地更新发展,适应社会上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发展变化。同时,应该看到信息素养中必然有着一些基本不变的东西,例如人们的信息意识与情感、伦理道德、基本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等等。研究工作者应该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对于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还可能会有新的流派出现。特别是我国的计算机教育研究人员,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完全可能建立自己的信息素养观念。这种观念将符合我国教育方针,也适应我国的国情,可以使受教育者的素养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国家的文化与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二)教育层面的特征信息化在教育层面上呈现出的特征有以下几点:教材向多媒体化发展。目前来说虚拟教学主要分为校内模式(局域网)和校外模式(广域网)两种模式,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相结合是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虚拟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开发网络功能,应用到教学中,对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和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025-09-30
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具备对外界环境作出及时反应的能力。学习是复杂的活动,每种类型的学习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生、进行的条件以及规律。......
2025-09-30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化,教育理论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关于信息素养的目标、内容以及形式的观念也就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信息素养”或者“信息文化”指的是对于信息、物质、能量这三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分析结果。“信息素养”的本质仍然是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
2025-09-30
而且信息化工作涉及实施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等各个方面,影响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其设计、开发、实施都更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信息化项目中使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提高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成功率。在这个评价模型中,杰洛涅和麦克莱恩认为信息系统的成功是一个具有时间和因果关系的过程。这些信息化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有力地充实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
2025-09-30
要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促进学习的,还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功能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有较清楚的认识。以下将从本体功能和特定领域中应用所体现的作用来分析信息技术的功能特征。由此看来,仓库理论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它认为人的记忆是积累信息、存储信息的关键方式。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它对社会中各个行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功能进行的,既对教育事业中的教育产生作用,又对学习产生作用。......
2025-09-30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主要由学生事务管理的各个信息化系统平台、信息化硬件、信息化制度和相关熟悉信息化操作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在学生事务管理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学生档案信息处于中心位置。......
2025-09-30
[5](二)提升教学应变能力教育信息化高校管理还能够起到提升高校教学应变能力的作用。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高校管理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管理发展,有效提升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的高校管理,对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革新,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025-09-30
(三)培养人才队伍人才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校园网中,机房的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毒与黑客的攻击,保证基础网络环境的安全,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