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新媒体发展:微型计算机隐喻

中国新媒体发展:微型计算机隐喻

【摘要】:[64]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很少使用“微型计算机”一词,更喜欢用“电脑”指代微型计算机。[67]换言之,“人—机(电脑)”信息交互实际形成了两个“人”:一个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自然人”,一个是自然人通过与微型计算机“对话”形成的“数字人”,数字人是自然人的映射但并非自然人本身,在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际是“数字人”而非“自然人”。

微型计算机一词作为英文单词Microcomputer直译,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为国人所知,因它能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所以又被为电脑[60]电脑作为中文原创新词,就其内涵与外延而言,可视为计算机(computer)同义词;[61]就其使用而言,电脑一词早期多为《自然辩证法通讯》《国际贸易问题》等人文社科刊物、著作所用,与微型计算机一词多出现在《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电子技术应用》等理工科专业刊物、著作有所不同。1981年IBM公司推出IBM PC微型机后,由于其功能齐全、价格便宜,很快便成为微型计算机市场主导机型直至成为其代名词,有国人将其直译为个人计算机,如任元兰《个人计算机采用16位Z8001微处理器》将Z8001型个人计算机视为计算机系统现代化开端;[62]也有国人将其译为更具本土色彩的个人电脑,如于作达《16位个人电脑剖析》等。[63]

埃利亚斯认为当人们突然对某些词汇感兴趣,几乎总是意味着人类生活本身的改变。[64]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很少使用“微型计算机”一词,更喜欢用“电脑”指代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技术色彩概念,凸显微型计算机体积、存储容量等技术特征;电脑作为一个具有重要仿生学意义概念,[65]凸显微型计算机作为人脑的延伸,集网上冲浪、影音娱乐等功能于一身,既是个人娱乐的工具,也是工作不可或缺设备,[66]更加通俗易懂。从微型计算机到电脑,名称变化不仅折射出人们的认知变化,更反映出与人的关系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利克莱德《人机共生》一文提出的种种设想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

海勒认为当今的主体有两个身体:“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和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67]换言之,“人—机(电脑)”信息交互实际形成了两个“人”:一个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自然人”,一个是自然人通过与微型计算机“对话”形成的“数字人”,数字人是自然人的映射但并非自然人本身,在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际是“数字人”而非“自然人”。

这种特殊现象的形成与微型计算机的技术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人类以往发明的各类工具(从最早的天然工具、简单手工工具到近代各类机器)延伸人的四肢不同,计算机以人类大脑和思维作为模仿对象,是对人类大脑的延伸。[68]“计算机之父”诺依曼在其《计算机与人脑》一书中,从逻辑作用视角出发,将神经细胞与真空管晶体管做比较,认为神经元和人造计算机元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69]计算机与人脑在物理层面存在关联。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更是研发出一种比头发丝还细的新纤维,以实现电脑与人脑联通,[70]将人脑与计算机关系推入一个新时代。有研究者对互联网模拟情况做了形象类比,稍作修改用于描述个人计算机与人脑关系更为合适,具体见图4-1-11。(www.chuimin.cn)

图4-1-11 左:互联网模拟大脑[71],右:个人计算机模拟大脑

各类PC计算机(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好像人的头部:主板是大脑,显示器是人脸,摄像头是眼睛,语音输入系统是耳朵,输出系统是嘴巴,键盘和鼠标是辅助沟通工具,面向未来的第五代计算机更是能够模拟人脑高级思维能力。[72]信息革命兴起给人类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人与机关系的深入思考,沃卓斯基兄弟《黑客帝国》三部曲用科幻电影形式探讨计算机智能对人类挑战的焦虑远景想象。[73]技术创新推动微型计算机运算性能、交互性乃至形态不断变化,商业化运作推动新技术迅速应用于微型计算机生产,基于商业资本运作的技术创新推动微型计算机快速向家庭普及,与普通人休闲娱乐、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有机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