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口统计和平均数:历史证实国家数据的重要性

人口统计和平均数:历史证实国家数据的重要性

【摘要】:我们国家现在设有专门的统计部门。古时充分认识到国家数据统计重要性者,莫过于管仲。管仲将全国人口按照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种类型,还进行了年龄、劳动能力的分组。这其中既体现了统计分组思想,还包含着平均数和众数概念。至于统计数据的应用,可从萧何征税略见一斑。历史记载证实秦时已有全国户口资料。后在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即利用秦时留下的郡县户籍,征发士卒和粮饷。

据魏晋间皇甫谧(215—282)著《帝王世纪》记载:“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 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24308024),定垦者九百三十万六千二十四顷(9306024),不定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15002000)。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13553923)。”后南朝宋人范晔(398—445)《后汉书》与宋元时期马端临(1254—1323)《文献通考》等皆有同样记载,故有些近代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统计数字资料。 但也有人质疑皇甫谧是如何获得这些数据的,因为直到商代的甲骨文才有一些统计数字的记载,而且这些数字中一千以上的一般只有大概数目,一千以下的数字才有具体的百、十、个位数。

我们国家现在设有专门的统计部门。 实际上早在周朝就设有统计官员,称为司书。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设立“司书上士2 人,中士4 人,府2 人,史2 人,徒8 人”,负责“邦之六典……以周知入出百物……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

古时充分认识到国家数据统计重要性者,莫过于管仲(公元前719—前648 年)。 在《管子·问》中有65 问,即65个调查科目,均为管理国家所需要的数据。 例如:问少壮而未胜甲兵者几何人? 问独夫、寡妇、孤寡、疾病者几何人也?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矣?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士之身耕者几何家? 问乡之贫人,何族之别也?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管仲将全国人口按照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种类型,还进行了年龄、劳动能力的分组。 这其中既体现了统计分组思想,还包含着平均数和众数概念。

平均思想还体现在《尚书·虞夏书》中:“关石和钧,王府则有。”意即如果征赋平均的话,皇家王室的府藏就会永远充实丰富。(https://www.chuimin.cn)

《汉书·食货志》中也充满了平均思想:“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大意是,每个农民可分得上等田一百亩,或者中等田二百亩,或者下等田三百亩。 耕种时节,上等田年年耕种;中等田可轮休一年;下等田耕种一年后要轮休两年,其目的是培养土地肥力,轮耕每三年完成一个循环,农民每年可根据土地肥力更换耕种土地。

至于统计数据的应用,可从萧何征税略见一斑。 历史记载证实秦时已有全国户口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 年—前195)入咸阳时,萧何(公元前257 年—前193 年)“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于是刘邦“具知天下垝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萧何并造石渠阁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 后在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即利用秦时留下的郡县户籍,征发士卒和粮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