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是绝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025-09-30
土壤是地球表层的岩石经过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长期的综合影响演变而成的。由于各种成土因素,诸如母岩、生物、气候、地形、时间和人类生产活动等综合作用的不同,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土壤。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构成的复杂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在固相物质之间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孔隙,孔隙中存在水分和空气。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占土壤固相部分总质量的90%以上,是土壤的骨骼和植物营养元素的重要供给源,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质和次生矿物质两类。
1.原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这类矿物质主要有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类矿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2.次生矿物质
次生矿物质是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的矿物质,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这类矿物质包括简单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三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次生铝硅酸盐类是构成土壤黏粒的主要成分,故又称为黏土矿物,如高岭土、蒙脱土和伊利石等;三氧化物类如针铁矿(Fe2O3·H2O)、褐铁矿(2Fe2O3·3H2O)、三水铝石(Al2O3·3H2O)等,它们是硅酸盐类矿物彻底风化的产物。
土壤矿物质所含主体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其质量分数约占96%,其他元素含量多在0.1%(质量分数)以下,甚至低于十亿分之几,属微量、痕量元素。
土壤矿物质颗粒(土粒)的形状和大小多种多样,其粒径从几微米到几厘米,差别很大。不同粒径的土粒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如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能力,以及有效含水量和保水保温能力等。为了研究方便,常按粒径大小将土粒分为若干类,称为粒级;同级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表5-1为我国土粒分级标准。
表5-1 我国土粒分级标准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土壤,都是由粒径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按照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分类,称为土壤质地分类。表5-2列出了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https://www.chuimin.cn)
表5-2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续表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的,通常可分为非腐殖质和腐殖质两类。非腐殖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含氮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磷、有机硫化合物,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10%~15%(质量分数)。另一类是腐殖质,是植物残体中稳定性较强的木质素及其类似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被氧化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苯环结构,苯环周围连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甲氧基及氨基等,使之具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络合、缓冲、氧化还原作用及生理活性等性能。土壤有机质一般占土壤固相物质总质量的5%左右,对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有较大的影响。
(三)土壤生物
土壤中生活着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及动物(原生动物、蚯蚓、线虫类等),它们不但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更重要的是对进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的形态转化起着主导作用,是土壤净化功能的主要贡献者。
(四)土壤溶液
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它们既是植物和土壤生物的营养来源,又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和微生物作用的介质,是影响土壤性质及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土壤溶液中的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农田灌溉,若地下水位接近地面,则也是土壤溶液中水的来源之一。土壤溶液中的溶质包括可溶性无机盐、可溶性有机物、无机胶体及可溶性气体等。
(五)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来源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氢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土壤空气组成与土壤本身特性相关,也与季节、土壤水分、土壤深度等条件相关,如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土壤空气主要来源于大气,其组分与大气基本相同,以氮、氧和二氧化碳为主;而在排水不良的土壤中氧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土壤空气含氧量比大气少,而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大气。
相关文章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是绝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025-09-30
所以,可以通过燃烧杂草烘烤黏土的方法,增强黏土的通透性,进而改善土壤质地。任何植物组织完全燃烧后都会留下灰烬,或者说由植物中含有的矿物质组成的土质粉末,其中含量最多的便是碳酸钾。这些物质结构稳定,不受燃烧影响。但如果土壤里没有黏土,燃烧就有害无益了,不如将杂草直接埋入土中使之转化为腐殖质,免得让“宝藏”白白地随烟雾散掉。......
2025-09-30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北美大陆西半部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2025-09-30
由于侵蚀,全球每年土壤中有机碳释放进入大气层的量估计为11.4亿t。实验结果说明,乔木的根系强壮,10%的根系增加土体抗剪强度0.3kg/cm2。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上侵蚀率随树林覆盖率几乎是直线减少,当树林覆盖率大于0.6时,侵蚀率降到0 。建设用地的侵蚀率一般是农田侵蚀率的10~20倍,最高可达到100倍。一种方法是假定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是全球植被分布的决定因素,由此得出植被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致分布。......
2025-09-29
X1.6.2.1土壤水的存在状态水分进入土壤后,将受到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在分子力的作用下,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X1.6.2.2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是反映土壤水分形态和性质的特征值。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15个大气压,土壤对水分的吸力相当于15个大气压时的土壤含水量,就是凋萎含水量。......
2025-09-29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可以用于耕种的土地。碎石、沙子、泥土和土壤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这是因为霜冻来临时,土壤中饱含的水分会结冰而体积膨胀,撑裂了路面,不过,此时路面的碎片仍然被冰雪黏附在一起。这和冰将各类岩石化为齑粉形成土壤的过程非常相似。为了让大家了解自古以来一直滋养着土壤的肥料是怎么来的,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例子。......
2025-09-30
山地丘陵地带植被的发育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母岩、地形、土壤构成和土壤侵蚀、土地利用情况以及人类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植被覆盖度随着降雨和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始植被是完全在自然条件下发育的植被,基本上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持着复杂的物种组成,例如原始森林。......
2025-09-29
不得抛弃或遗漏,但石砾切勿碾碎。留在筛上的石砾称重后须保存,以备石粒称重计算之用。同时将过筛的土样称重,以计算石砾的质量分数,然后将土样充分混合均匀后盛于广口瓶中,作为土壤颗粒分析及其他物理性质测定之用。表6-4土壤理化性质的测试方法......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