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比较认同张华教授的界定,它在深入反思课程领导概念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地定义,他把课程领导视为不同课程利益相关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民主合作,促进课程创生的过程。......
2025-09-30
变革型领导理论相对于交易型领导而言,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对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构建具有一定意义:一是重视愿景的作用,通过愿景来引领组织成员的努力方向,为成员提供可望又可及的清晰目标。二是强调关怀信任的文化氛围,领导者关心追随者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和道德观,组织成员在信任与期望中潜能被激发,充满革新的力量,保持一定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强调共同参与,变革型领导重视团体领导,强调要通过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来影响成员,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同时,更加强调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参与领导,共同致力于组织愿景的现实。四是注重批判反思,变革型领导强调批判性反思,通过批判反思,打破僵化的组织模式,不断调整改革以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
分布式领导理论弥补了变革型领导的不足,成为课程领导研究发展的取向,本研究把分布式领导理论作为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启发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构建要注重权力分享
分布式领导理论的核心是赋权、分享与团队协作,在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中,每个课程利益相关者都能发挥各自的智慧,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发展的愿景目标。分布式领导理论强调领导权分布于更多成员,学校课程领导不是校长所独占,而是学校中所有成员所共享,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校长的影响力,而是强调校长“领导英雄”,当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成员都成为“英雄”,校长就成为“最大的英雄”。课程领导要从教师群体中培养领导者个体,以实现“领导是为了不要领导”。只有把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每一个“应然”的课程领导者都培养成为“实然”的课程领导者,学校课程领导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2.学校课程领导要发挥不同层面共同体的作用
分布式领导理论强调团队合作行为,强调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共同体成员相互间的鼓励与支持,激发彼此的潜能,完成各自的工作,共同实现愿景目标。“分布式领导重视各个层面课程领导的作用,前提是学校权力的重新分配,由阶层的控制转换至同侪的影响”[37]。课程领导共同体将使学校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课程领导权力更为分散,学校课程决策将依赖于学校团队的智慧,课程领导责任需要更多的角色分担。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构建,要重视共同体内部次级共同体的建设,发挥不同层级课程领导共同体和不同主体的课程领导者的积极主动性,共同参与课程领导,以放大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整体智慧与能量。
3.学校课程领导要扩大共同体成员的决策参与权
分布式领导理论强调赋权参与,每个组织成员都具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参与决策。格利克曼(C.Glickman)的实证研究认为,“成功的校长都意识到,依赖于领导者一个人的领导模式具有局限性,他们都把授予他人领导权看作自己首要的任务”[38]。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构建,就是要赋予共同体成员一定的课程权利,为共同体成员参与决策创造一定的条件,并承担课程领导的责任,通过权力共享激发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的参与课程领导的内驱力,彰显共同体成员的主体地位,分布式领导为共同体成员广泛参与课程领导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此外,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的自主建构,主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那些属于人性各层面的问题,关注人的自我发展和人的潜能实现”[39]。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本研究的启示体现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设计要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教师课程领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原有知识经验基础,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境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以促进学生最佳发展为目标,规划设计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二是课程决策要充分体现民主,坚持平等参与、相互理解、共同协商的原则,尊重课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现有水平,创造参与决策的机会,鼓励引导共同体成员参与决策,在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决定。三是课程实施要注重创生,学校课程领导要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性理解,体现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的主体性、经验性和意义性,围绕学生发展决定课程实施的具体方式,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情感和能力。四是课程领导组织观应体现人本性,在课程领导过程中要体现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之间权力共享、平等协商、彼此理解和相互宽容,在满足共同体成员需求的同时,发挥个人智慧,凝聚团体力量,创造性地实现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共同愿景。五是课程领导过程应具体现人本性,坚持人本主义理念,把学校课程领导过程视为共同体成员基于平等、民主、信任的对话协商过程,学校课程领导者要关心共同体成员的学习生活和个体需求,为共同体成员各方面的利益需求的满足提供实现的条件。
【注释】
[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王凤才.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98-199.
[4][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367.
[5]董娜.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职业圈,2007(15):82-95.
[6]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J].社会学研究,2000(3):55-58.
[7]乔治·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8.
[8]张华荣.科学思维方法论[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116.
[9]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731.
[10]刘润忠.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5):56.
[11]杨方.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16-118.
[1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0.
[13][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10.
[14]许正中,江森源.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53.
[15][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https://www.chuimin.cn)
[16][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7]俞文钊.管理的革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8]俞文钊.管理的革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9]王鉴,李录琴.“学习型共同体课堂”的理解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57-60.
[20][美]博耶.关于美国教育的演讲[M].涂艳国,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
[21]彼得·诺思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M].吴荣先,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95-96.
[22]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5-76.
[23]Spillance,J.P.,Halverson,R.and Diamond,J.B.Investigating School Leadership Practice:A Distributed Perspective[J].Education Researcher,2001(3):23-28.
[24]冯大鸣.美、英、澳教育领导理论十年(1993—2002)进展述要明[J].教育研究,2004(3):74.
[25]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8.
[26]张晓峰.分布式领导:缘起、概念与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11(9):44-49.
[27]马明,于学友.从分布式领导看我国学校组织领导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2):25.
[28]Harris,A.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Schools:Leading or Misleading.http://www.shuac.uk/bemas,2002:10-25.
[29]姬兴龙.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9.
[30]P.Gronn.Distributed Leadership as A Unit of Analysi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2(13):423-451.
[31]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5.
[32]Fink,D.&Hargreaves,A.The seven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J].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4,61,(7):8-13.
[33]Gronn,P.Distributed Leadership as a Unit of Analysis[J].Leadership Quartely.2002,13(4):51-423.
[34]Alma Harris,Daniel Muijs.教师领导力与学校发展[M].许联,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5]Alma Harris,Daniel Muijs.教师领导力与学校发展[M].许联,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6]Mintzberg.H.The leadership debate with Henry Mintzberg:Community ship is the answer[N].Financial Times.2006:10-23.
[37]Alma Harris.Teacher Leadership:More than just a feel-good factor leadership and policy in schools[J].Taylor&Francis Inc,2005(4):28.
[38]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6.
[39]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
相关文章
本研究比较认同张华教授的界定,它在深入反思课程领导概念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地定义,他把课程领导视为不同课程利益相关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民主合作,促进课程创生的过程。......
2025-09-30
布拉德利认为,课程领导的作用集中于课程开发和课程决策,教师参与决策对提高教师的自主权、发言权,保证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享德森和霍索恩指出革新的课程领导者在民主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扮演教育理想家、系统改革者、协同合作者、公开支持者、建构认知者的角色。......
2025-09-3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主要集中在交往行为、生活世界的理论和交往的合理性三方面,主要观点如下。因此,哈贝马斯视野中的交往行为是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话语调节的行为,通过相互之间的言语交流,达到主体间性的相互沟通和规范,通过“相互理解”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
2025-09-30
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反思我国目前课程领导研究中的问题,笔者对本研究的设计产生了诸多的想法,但本研究不可能解决我国学校课程领导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只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个别问题寻求突破,针对能解决的问题寻求本研究立足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以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
2025-09-30
这一界定,把课程领导指向于课程领导实现确保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这一界定,明显带有行政监控和管理的倾向,体现了西方管理主义性格对课程领导的影响。按照格拉索恩对美国课程领导的层级是按“州、学区、学校、教室”从上到下四个层面进行界定。......
2025-09-30
帕森斯认为,“系统结构的最基本类型是与其所必须满足的系统功能要求相联系”[7],结构就是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表现,“功能就是系统能够与周围环境发生特定形式作用的本能属性”[8]。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的生存与稳定与这四种功能体系实现的好坏密切相关,这四种功能之间的功能分化、功能动态及功能交换才使整个社会得以持续和发展。......
2025-09-30
不同研究范式的取向不同,具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也有别。扎根理论是一种螺旋式的由现场到理论,由理论到现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收集资料主要是采取开放式访谈、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路径和方法设计与扎根理论方法的要求完全吻合,主要采用的也是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路径设计也是从现场到理论,从理论到现场的研究过程。其一,本研究的目的与行动研究的特点相符。......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