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用走跑改善不同疾病患者的健康

用走跑改善不同疾病患者的健康

【摘要】:(一)高血压患者的走跑运动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各地高血压患病率在1%~18%之间,据推算,全世界约有5亿高血压患者。因此,高血压在整个心血管疾病中占有关键地位,可以有把握地说,只要控制住人群中的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的防治就有希望了。其中抑郁症是当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有2亿人。

(一)血压患者的走跑运动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不仅患病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各地高血压患病率在1%~18%之间,据推算,全世界约有5亿高血压患者。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高血压病者达1200万人。如果开展好预防工作,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可以减少600万人死亡。高血压不仅很常见,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脑血管硬化及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因此,高血压在整个心血管疾病中占有关键地位,可以有把握地说,只要控制住人群中的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的防治就有希望了。大量的医学统计资料表明:适当的健身走跑锻炼,对血压稳定和降压是有效的,在整个高血压治疗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调整心理活动,增强体质,有利于高血压的恢复。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不宜做剧烈的、强度较大的运动,步行和慢跑为宜。高血压患者在进行步行和慢跑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患高血压的人要做到生活有规律,活动锻炼也要定时。②要坚持不懈。只有长期坚持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无规律的断断续续地锻炼,常使人不适应而产生血压波动。③要量力而行。健身锻炼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患病程度来决定。盲目地进行过分锻炼,不但达不到健身目的,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活动强度最好以医生建议为准。锻炼中应注意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若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应减少活动量。④锻炼时,呼吸要畅通自然,身体要放松,尽量避免紧张用力及憋气、屏息等动作,体位变化不宜过快,不要过多做低头、弯腰等动作。⑤在健身锻炼中,观察脉搏的变化,脉率一般应在运动后3~5分钟恢复,运动后疲劳感在2小时以内消除。若长时间不恢复或运动后感觉有严重不适,应调整或减少运动量。⑥如果严重心律失常、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明显心绞痛、脑血管痉挛,或因其他疾病引起血压升高者,不宜进行锻炼,待症状改善后再参加轻微的运动,方式应以步行为主。有关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在平地上较长时间的步行,可使舒张压下降,步行2~3公里,可调整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减轻血管活动失调的作用。同时改善大脑供血,消除紧张情绪,使神经系统对外界各种刺激的耐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进行锻炼可以加强机体的代谢过程,消除体内过多脂肪,减轻心脏负担,步行和慢跑锻炼还能使肌肉和周围血管舒张,保持血管弹性,减少血管阻力,使血压降低。

(二)糖尿病患者的走跑运动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出现的体内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的疾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型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二型称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一型病人需要长期进行皮下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二型糖尿病则常常是饮食过量、缺乏运动,致使身体肥胖、体重过大而引起的,因而大多数人无须注射胰岛素,而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控制血糖。一型糖尿病人,如果血糖控制得很好,仅仅有轻微偏高,没有酮症酸中毒,适量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并可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的需要。也就是说,一型糖尿病患者,只有在血糖得到很好控制时,才能参加体育锻炼。二型糖尿病人应更多地锻炼,以便消耗多余的能量,减轻体重。健身走跑比较适宜糖尿病人的身体锻炼,它可以使患者体力增强,心情舒畅,思想开朗,解除大脑皮层的抑制状态,使患者的代谢紊乱得到改善,对糖尿病人来说,健身走跑锻炼本身具有胰岛素样的效应。所以,目前临床上已将体育疗法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肥胖糖尿病人更为适宜。通过锻炼,矫正肥胖,使血糖水平显著下降,起到减少药物剂量的作用。健身走跑锻炼,还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脂蛋白浓度,有益于防止并发症。有些消瘦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健身锻炼,可以使体重适当增加,症状得到改善。实践证明:糖尿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跑锻炼,空腹及餐后血糖明显下降,胰岛素释放也有改善。因此,健身走跑锻炼,对糖尿病人的体质恢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冠心病患者的走跑运动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如果走跑锻炼的运动方式、方法和强度选择不当,不但健身不成,还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冠心病患者本身已有病患,不能承受大负荷量运动,而单纯靠吃药静养不是最好的治疗办法。因此,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冠心病患者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加心肌的氧供应量,促进心肌形成侧支循环,或增加原有侧支循环的血流量,提高血液循环系统的反应能力,有助于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胆固醇浓度,并减轻粥样斑块在血管沉积;有助于改善情绪,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调动患者内在的积极因素,减少或减轻病痛,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一般来说,冠心病患者较适宜的锻炼项目是步行和慢跑,或走跑交替。掌握适当的运动量是冠心病患者进行体育医疗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对治疗早期冠心病患者来说尤其如此。运动量过小不能真正作用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过大,则会引起心绞痛或激发其他症状,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要达到既有效又安全的运动量不是很容易的。应严格遵守个别对待、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运动量,每次的运动负荷要灵活掌握,量力而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www.chuimin.cn)

(四)抑郁症患者的走跑运动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占全球人口的10%。其中抑郁症是当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有2亿人。抑郁症的患者常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自杀率高达14%,所以被称为“第一号心理杀手”。而跑步对神经机能下降和精神抑郁的人大有裨益。美国的健身专家发现,长期有规律地参加慢跑可有效减轻抑郁症状,据对120名患者所做的试验,在坚持每天慢跑半小时3个月后,90%的患者自诉抑郁症状有所减轻,其中有20%的患者自感症状基本消失。专家们经研究证实,慢跑时人体脑啡肽分泌量会明显增加,而脑啡肽是由大脑分泌、能振奋情绪的生化物质,因而长期坚持慢跑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特别的欣快感。正因为如此,抑郁患者的症状便会神奇地“无药自轻”了。此外,长期坚持慢跑锻炼能使体内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物质,超出正常水平的6倍,儿茶酚胺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提高人对刺激的敏感性,使人精神愉快,自我感觉良好,食欲增加。这是儿茶酚胺引起人体内代谢变化,特别是电解质变化的结果,而长期精神抑郁的人的儿茶酚胺的分泌量极低。慢跑能使抑郁症病人摆脱困境,感觉良好,不再专注于自身的不良感觉,减轻疲乏感,提高勇气,帮助改善思维方式,恢复对生活的自我控制能力。

抑郁症患者在进行慢跑锻炼时,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来掌握好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场地,合理安排时间,每次锻炼前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运动中要进行自我观察和监测,出现指标异常情况时要停止运动,查明原因。每次锻炼后有微汗,有轻松舒畅感,脉搏10分钟恢复到安静状态,食、睡没有受到不良影响,次日体力无异常,说明运动量适当;如果锻炼后大汗淋漓,头昏眼花,胸闷胸痛,心悸气短,食睡不佳,脉搏15分钟内恢复不到安静状态,甚至整天比前一天快,次日感到周身乏力,原有抑郁症状加重,则表明运动量过大;如果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脉搏无明显变化,并在3分钟内恢复,说明运动量不足。要想跑步锻炼达到治疗的目的,锻炼时不可急于求成,要科学地安排锻炼内容,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

(五)走跑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血脂高、胆固醇增多、动脉血管壁平滑肌增生、血液高凝状态形成、血栓形成等都会导致动脉硬化。虽然动脉硬化病发展下去危害较大,但也是可以防治的。在人体的血液里有一种高密度脂蛋白,它在血液中四处游弋,专门劫杀多余的胆固醇,送往肝脏,排出体外。这一点在前面已简单地说过。目前已证实,运动可以改变脂蛋白构成的比例,尤其是步行和慢跑一类的低强度、长时间、持久性的运动,是影响脂蛋白代谢的主要因素,比强烈的运动更为有益。美国科学家对参加健身跑的人的饮食和体内胆固醇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虽然他们与不参加跑步的人在食物类型相似,但体内胆固醇含量却相差很多。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也有很大区别。跑步者体内高密脂蛋白量之所以高,是由于长期坚持跑步能使体内产生一种活动酶,正是这种酶促进了高密脂蛋白的形成。如此看来,进行健身走跑锻炼,可以减少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对预防动脉硬化有很好的效果。对已患有动脉硬化的人来说,进行适度的健身走跑锻炼也是有好处的。实践证明,原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改变生活习惯及进行适当的运动后,进行血管造影和用扩张血管药物试验证实症状得到缓解,管腔狭窄亦有减轻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