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九十年代的几件事:中国人民广播电台30年的变革与创新

九十年代的几件事:中国人民广播电台30年的变革与创新

【摘要】:县里,省里,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后有30年左右。因为几十年从没有过这种“大逆不道”的方式。可见,且不说内容改革,仅仅播报方式的变化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然百分之百都是气象台提供的信息。当时,我们的新闻中心就想改一改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90年代中期,我们发现,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拥有的名牌新闻类节目有了“新闻和报纸摘要”,但是从整体新闻类节目的布局上,还有所欠缺,缺少一档深度新闻分析调查类节目。

胡占凡

人过80叫高寿,广播80正当年。

说起“想当年”,只会说些小事,大事记不准,容易说错。

与资深业者相比,我在广播业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短。县里,省里,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后有30年左右。所以说左右,是因为期间偶有进出和变动,但时间都不长,一年半载而已。

单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一段,我做了将近12年。我很幸运,这12年,恰恰是中国广播形态改革精彩纷呈的年代。

其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形态的改革并非是最早的。说早,应该是广东电台的“珠江之声”。珠江之声应该是全中国的广播里第一个由单纯新闻播报转为主持人主持形态,就是由照稿播读变为口语说话和对话。不要小看了这个变化,十分不易。因为几十年从没有过这种“大逆不道”的方式。人们接受它还是有一个过程的。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是如此,有人甚至担心这种方式会不会取代新闻播音。事实证明,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各有各的功能和优势,相得益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王牌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至今还是保持字正腔圆的播报方式,庄重大气,权威自信,依旧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没有人希望它改成主持人方式。可见,且不说内容改革,仅仅播报方式的变化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说到内容,说一件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小事,天气预报。

到90年代末,还是延续几十年的传统,天气预报的形式和内容都始终如一。记得我在县广播站的时候,天气预报只有几句话: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力,雨雪。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了很多专业术语,如高压脊,副热带,冷气旋等等。当然百分之百都是气象台提供的信息。(www.chuimin.cn)

当时,我们的新闻中心就想改一改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从哪里改,改什么呢?还是先改内容。第一步,做减法,先把老百姓听不懂的话去掉,直奔主题。到底明天天气怎么样,晴还是阴,下不下雨,刮不刮风,多大的风,气温多高,冷还是热。第二步,做加法,贴近人性,增加人文关怀内容,提醒,关心。第三步,大白话式行文,娓娓道来,形象思维,不端架子,平视听众。

内容活泛了,在哪里播呢?我们决定放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这个当时万众瞩目的节目里,试试看。这当然也是从来没人做过的事情。一个以报告国内外大事要闻的庄重严肃的新闻节目怎么可以说天气这样的软话题呢?看来还是要有些胆量的。结果不错,听众认可。这启发我们,新闻内容的选择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受众关切度。天气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如此,原因简单,因为这两条与人自身感受息息相关。这就不难理解,几十年来,尽管充斥着那么多专业术语,天气预报一直排在各类节目收听率前列,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们把它放在最重要的新闻节目里的依据。

一个国家级新闻媒体,新闻永远是第一等重要的,一时一刻不能放松,党和国家要求它这样做,听众希望它这样做。

90年代中期,我们发现,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拥有的名牌新闻类节目有了“新闻和报纸摘要”,但是从整体新闻类节目的布局上,还有所欠缺,缺少一档深度新闻分析调查类节目。当时,中央电视台已经有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这类节目,社会反响很大。中央电台怎么办?于是,新闻中心策划了开办一档新闻调查类节目,取名为“新闻纵横”。这是很有难度的。谁都知道调查类节目历来不容易,风险大,采访难,播出难,甚至有生命危险,而且千辛万苦做出的节目许多难以播出。但是新闻中心还是下了决心做。队伍是新的,选题是新的,手法是新的,采访方式也是新的,一切从头做起。节目的定位就是关注国计民生,特别是关注党的政策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根源在哪里,人民群众的希望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这群记者当时都很年轻,充满热情和干劲,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不讲条件。几年下来,出了一大批好作品,出了一批优秀的记者编辑,许多作品得了大奖,在全台,在全新闻界,在全社会都产生积极热烈的反响。许多新闻纵横的记者经过几年的历练,如今已是当今媒体中的佼佼者和栋梁之材。

今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已今非昔比,观念理念更新,视野更加开阔,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表达方式更加多样,队伍更加干练,精品力作迭出,受众更加喜爱,社会影响也愈发扩大,是中央媒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的一员,我一直为能身在其中并为之奋斗过而骄傲,也一直为她的发展进步而高兴。也深深祝福她未来的辉煌。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