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需求变革下的创新发展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需求变革下的创新发展

【摘要】:按照上面的定义,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就是遵照国家政策和法律、根据高校的性质和目标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应遵循的规范和为其运行所规定的管理形式。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财务权利高度集中,学校所有资金全部由校长、财务负责人统一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形势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集中分权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

(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定义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遵照国家政策和法律、根据企业的性质和目标要求、为企业财务管理应遵循的规范和运行所规定的管理形式。模式明确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赋予其相适应的自主权和应享有的经济利益。权利的结合方式和程度因企业的经济性质不同以及地域和时间而有所差别。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模式经历了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自主模式。

按照上面的定义,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就是遵照国家政策和法律、根据高校的性质和目标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应遵循的规范和为其运行所规定的管理形式。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应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相适应,与学校的发展阶段相配合,也应有不同程度的“集权”与“分权”模式。

(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分类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是“集中”与“分权”的权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高校主要选择偏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偏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或完全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

1.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

(1)高度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含义。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财务权利高度集中,学校所有资金全部由校长、财务负责人统一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全部高校都采用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那时政府是高等教育投资的唯一主体,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经费的使用也完全按照政府指定的用途办理,所有的运行规则均由政府制定,高校没有自主发展的权利,只是完成政府任务而已。在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学校设置一级财务机构,除一级财务部门外不设其他财务机构;所有结算业务必须通过一级财务机构,统一领拨各项经费、统一编制学校综合财务收支计划、统一核算预算外各种创收及制定创收的分配比例;学校有统一的财务制度,各院系没有制定本部门财务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的权力。

(2)高度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便于集中全校财力物力、统筹资金、统一目标,促进学校发展;同时也存在管得过多、过死,缺乏激励、不利于调动校内单位积极性的缺点。在这种模式下,高校缺乏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无财务自主权,也没有理财空间,财务制度也不健全,高校成为国家教育投资的被动使用者。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只有很少的高校采用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

2.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独立法人主体地位的确立,高校成为面向社会自我筹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主体。高校经费来源已不再局限于政府拨款,还包括学生交纳的学杂费,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的赞助,以及学校二级单位向社会提供服务收取的各种费用等。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形势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集中分权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