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与孟子的仁政,其核心都是“爱人”“亲民”。新民与亲民,可视作儒者对精英与平民关系的两种模式的想象。......
2025-09-30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①,然否?”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②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③‘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④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①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出自朱熹《论语集注·为政篇》,意为记录历史上丑恶的事可以惩戒人们贪求安逸的思想。
②放郑声,郑声淫:意为禁绝郑国的音乐,郑国的音乐淫靡放荡。出自《论语·卫灵公》。
③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意为厌恶郑国的音乐扰乱了高雅的音乐。出自《论语·阳货》。(https://www.chuimin.cn)
④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意为郑国、卫国的音乐淫靡放荡,足以亡国。出自《礼记·乐记》。
徐爱说:“保存善行供后人效法,是存天理的根本;而省略恶行以防止后世模仿,是为了把人的私欲遏止在萌芽状态吗?”
先生说:“孔子作六经的本意无非就是这样,但读者要掌握其宗旨,而不是拘泥于文章中的词句。”
徐爱问:“用来训诫的恶事,保留可以警戒世人的部分而略去具体的恶行,以杜绝后世模仿。那为何不删除《诗经》中的《郑风》《卫风》呢?真的像朱熹所说,‘记录历史上丑恶的事可以惩戒人们贪图安逸的思想’?”
先生说:“现在的《诗经》并非孔子所删定的旧本了。孔子曾说过:‘驱逐郑国的音乐,郑国的音乐放荡淫靡。’又说:‘讨厌郑国的音乐扰乱了高雅的音乐。’‘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这是孔门的家法。孔子所删定的《诗经》三百篇,都是纯正典雅的音乐,在祭祀天地祖先的场合和乡村中都可以演奏,能起到宣扬和平、涵养德行、移风易俗的作用,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怎么可能掺杂其中呢?这些只能助长淫乱,导致奸邪。想必是在秦始皇焚书之后,后世儒生为了凑足三百篇,穿凿附会而成。大概俗人多喜欢传唱淫逸之词,现在的大街小巷也还是这样。朱熹无法正确解释这种情况,不得已而说‘记录恶事可以惩戒人们贪图安逸的思想’。”
在这里,王阳明在与学生讨论《诗经》时,坦率地向学生表白了自己的观点,这些独特的见解对后世研究先儒经典提供了参考。《诗经》原本并没有名字,也不止305首。《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孔子认为这三千余首诗中绝大部分都是垃圾,太粗俗,甚至是不堪入目的东西,所以他对这些诗歌进行了删改,仅仅保留了他认为满意的305首,编订成册教给他的弟子们学习,这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关文章
导读本篇中,针对鲁哀公之问,孔子论述性和命、生和死的关系,对于“命”的本原作了解读,故以“本命解”名篇。孔子的天命观,以天道为形上根据。他的“命者,性之始也”的思想,可与新出楚简《性自命出》所载之“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相互印证。......
2025-09-30
它作为整个《诗经》的开篇,从《诗经》山水意象美学角度来看,无疑是为整个《诗经》奠定了特殊的审美文化气质,也成为中国山水审美文化的根基所在。即使是《诗经》道德山水意象,它也能够旁证《诗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水意识,而不是热衷纯粹的自然山水审美。这才是《诗经》的精神体现,才是中国传统山水审美境界的内核所在。......
2025-09-30
在某些基本方面像《诗经》的任何东西,必然在那些方面属于它的传统。在这种奇怪的意义上,那个时代的所有文章(文),从其优美的表现即文艺方面看,都可以归入《诗经》的传统。[21]章学诚下面要做的,必定是去证明后世的文章也出自《诗经》的传统。个人情志的表达现在涌现在章的思想中,成为《诗经》传统的另一面,与其文学美的一面同等重要。......
2025-09-30
导读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仁德与仁政思想。因首章记载孔子“农山言志”时,命弟子们“于斯致思”,即在谈论志向方面多用心力,故以“致思”名篇。在德刑关系上,孔子主张德刑并重,先德、礼,后政、刑,以刑佐教,执行法度要公正无私,常思仁义宽恕之心,树立恩德,感化百姓,反对严刑暴法。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025-09-30
导读本篇既有对孔子的身世的追述,又收录了齐国太史对孔子的评价,主题是对孔子家世的考证,故以“本姓解”名篇。生宋公稽,胄子7虽迁爵易位,而班级8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传到五代以后,分出同族,所以后来有一支以孔作为姓氏的族亲。一说孔父这个名号,是出生时君王所赐的号,所以子孙就以此作为姓氏。2亓官氏:一本作“上官氏”,又一本作“并官氏”。孔子十九岁,娶了宋国亓官氏的女儿为妻,一年后生下伯鱼。......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