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索至善之路:《传习录》

探索至善之路:《传习录》

【摘要】:③本注:即朱熹《大学章句》第一章注,“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①知止而后有定:出自《大学》。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是朱熹对“知止而后有定”的解释,出自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

②义外:出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反对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认为仁和义都在人心之中。

③本注:即朱熹《大学章句》第一章注,“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www.chuimin.cn)

④心即理: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命题。

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说事物都有特定的道理,这好像和您的学说有抵触。”

先生说:“要在具体的万事万物上寻求至善,就是把‘义’当作是外在的东西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需‘明明德’达到了精一的程度,那便是至善了。显然这并没有脱离客观事物。那种像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所说的穷尽天理,而心中没有丝毫私欲的人,就能够达到这种至善的境界。”

徐爱问:“世上有万事万物的道理,而只在心里去追求至善的境界,恐怕难以去探究完吧?”

先生说:“心就是理,难道天下有什么事物和道理是在人心之外的吗?”

王阳明教人处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顺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心正则事公也。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王阳明始终困惑在朱子学说的辨思中,在他37岁那年,终于有所开悟,开创出超越朱学的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即“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即是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存在。换言之,无论如何“格物”,其重点都应摆在心上,而不在事事物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