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体会先圣们说的“道”,是一种“上达”的功夫,这种体会——“上达”的功夫,就是“圣算”。王阳明说,儒者只需要认真下学自然可以上达。...
2023-11-21 理论教育
出自《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体会先圣们说的“道”,是一种“上达”的功夫,这种体会——“上达”的功夫,就是“圣算”。王阳明说,儒者只需要认真下学自然可以上达。...
2023-11-21 理论教育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①所谓误本者也。门人徐爱书①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所以称“夷”。王阳明对于《大学》当中“格物”等观点,全以郑玄作注、孔颖达作疏的《礼记·大学》为准,即朱熹等大儒们认为是误本的那一版本。学生徐爱记此段为全文之开篇,首先介绍王阳明的概貌。...
2023-11-21 理论教育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求至善,一定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讲究的是内心的修为,如果只是像戏子那样在仪节上求得适当,就不能叫做至善。己心纯则天理伸,天理伸则至善。...
2023-11-21 理论教育
易之道总括天人宇宙之理,其体不易,它内在于世间万象之中,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良知是内在于心中的天理,其体不易,其外在表现和易一样没有固定的范式,“唯变所适”。...
2023-11-21 理论教育
史书是用来记事的,而经书则旨在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说到底,中国传统思想学问是“经”“史”不分的,史书记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
2023-11-21 理论教育
朱熹早年把功夫弄颠倒了,虽有志向,但一心只在著书立说上用功,而忽略了对自我身心的修养,当他醒悟时则已晚矣。...
2023-11-21 理论教育
问:“‘生之谓性’①,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2023-11-21 理论教育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②的功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2023-11-21 理论教育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则是民族之魂,是世代不变的“理”。...
2023-11-21 理论教育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③,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不思善、不思恶时认识本来面目”,这是佛家为那些还没有认识到本来面目的人设的简便方法。“本来面目”就是圣学里所说的良知。陆澄以为随物而格之功夫不易实施,以及此功夫与佛家不思善恶、本来面目之说有所不同。...
2023-11-21 理论教育
①烝烝乂,不格奸:出自《尚书·尧典》“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乂(yì),治理,安定。王阳明认为,古代圣人所说的话,是“自家经过”的,不能把它简约为一种单纯的认识活动,而应该与个体生命的领悟融为一体。自己做善事都不能使别人跟从,这只能算是独善;自己做巧事却无法使别人效法,这只能算是独巧;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善与巧。独善的行为,不能教化百姓;独治的君王,不能治理天下。...
2023-11-21 理论教育
“心即理”即是指心才是“理”之主宰,舍弃心,没有“理”的存在。换言之,“心即性,性即理”,心与理并无二至,心性一体,才是心之本源,才是天理。...
2023-11-21 理论教育
顾其心亦已稍加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恝然者,辄复云云尔。盖于相知之深,虽已缕缕至此,殊觉有所未能尽也。我心里也已经稍微明白了自身的毛病,因此心下彷徨,四处寻找能够对我有帮助的人,共同讲习,以除去我身上的毛病。为改变世风士习,阳明心学以回归自性良知,重新修持道德以臻于止善为最终目的。...
2023-11-21 理论教育
仅仅是为了尽忠孝之义务而侍亲、事君,不过外在的于事事物物上“格物”;唯有那种出自内心的忠孝才是自然的,心性本有的,才是真实的,难能可贵的,俗话“天理良心”即在此也。...
2023-11-21 理论教育
王阳明将心明比喻为明镜,以镜照物,事理无有不明。世事变化多端,但如果心明如镜,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圣人的应变建立在“察时、明德”上,就如以明镜照物一样,没有镜、没有物,物之形都不可能在镜中显现。自己的内心不明不能照物反而被事物所牵引、蒙蔽,这种人即使能活千年,也无法穷尽现实,不但不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还会被外物所支配。...
2023-11-21 理论教育
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②,方能察人病理。”...
2023-11-21 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