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被誉为“圆的艺术”,讲究体态的“拧、倾、圆、曲”,是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一种体现。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舞的身法具有拧、倾、圆、曲的形态特点,但是要做好如上动作定然离不开太极阴阳文化。要将拧、倾、圆、曲曼妙的形体动作呈现出来,需要舞者很好地协调身体的平衡,在把握力度和运动路线时要做到刚柔相济,张弛有度,这显然是太极阴阳思想的运用和体现。......
2023-11-01
芭蕾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体现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范系统的教学步骤中。从对学生外开性、稳定性的教学到控制、跳、转等技巧的掌握,芭蕾对人体的塑造和运用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古典芭蕾的正确姿势依赖于人的骨盆,舞者应感觉是从腿上拉起,前后收紧,由腹部的肌肉由前向上拉,用臀部的肌肉下拉来保持平衡;肚子不要太用力,胸部尽量展开以减少脊椎拉长的长度;要提长背部的肌肉以避免重心后倒外开来自髋关节,膝、踝在一条直线上,反对用脚来转。二位收回时提胯很重要,双腿在收回时要同时靠向中心线。外开的确立和控制要用肌肉来完成,其中大腿内侧肌肉最为重要。活动的时候大腿的后部提向身体的中心,将腿向外转开,腿的后部拉长。连接腿和骨盆大块的臀部肌肉也负责外开的任务。人体重力通过脚的前部和脚后跟的前半部分作用于地面,胯放直,重心放在脚掌,臀部肌肉和骨后肌群在控制重心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重心后靠时,垂直线落在脚后跟,骨后肌群会停止正确的活动,导致腿部肌肉不平衡作用,影响跳和立脚尖。人体重力转移的原则是当重力离腿之前,身体应有意识地向新的支撑腿移动,直到重力转移完成。转移的量度是使动作脚不负重,又不应比需要的太过头,大腿的内侧肌肉应使外开保持;人体重力的转移要通过人体平衡的中心线垂直于地面移过去落在新的支撑面上;人体的两侧保持一致,躯干应整体移动在新的支撑面上,骨盆保持水平位置,对支撑腿承受力做极少的调整。如对“旁擦地”做人体解剖学分析:“擦地”在芭蕾术语中是“Battementtendu”。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两腿始终处于外旋展开的状态,膝盖伸直,并使外开与伸直形成一股向上的合力。在做这一动作时,动作腿向旁擦出,脚掌应尽力长久地贴在地板上,脚跟、脚心、脚掌应依次离开地面,脚趾向旁伸到最远端,绷紧、延伸,点在地板上。身体重心移到支撑腿上,重心的移动应是从两脚移到一只脚,另一只脚可以自由做动作。移重心过程中,骨盆一定要保持稳定,躯干保持正确的基本姿态。“擦地”收回时,动作腿由脚尖点地逐渐过渡到脚掌、脚心、脚跟,重由单脚移到双脚。做“旁擦地”动作时下肢始终处于外开位上,支撑腿要注意控制身体重心,动作腿的训练价值就在于人腿内侧肌群的伸展性。“擦地”虽然是芭蕾把杆基础中的练习,但对身体臀部肌肉、股四头肌、小腿后群肌肉及大腿内侧肌群有着良好的训练作用。如果违背这一训练原则,没有严格地按照芭蕾训练规范去做,演员的内侧肌肉群没有做到充分伸展,没有使肌肉在纵轴方向上拉长,就会影响肌肉线条,产生练粗腿的后果。由此可见,芭蕾训练的科学性体现在对人体解剖全面、正确的分析认知基础上,建立起套规范的教材体系。(www.chuimin.cn)
有关舞蹈表演与舞蹈艺术文化研究的文章
中国古典舞被誉为“圆的艺术”,讲究体态的“拧、倾、圆、曲”,是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一种体现。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舞的身法具有拧、倾、圆、曲的形态特点,但是要做好如上动作定然离不开太极阴阳文化。要将拧、倾、圆、曲曼妙的形体动作呈现出来,需要舞者很好地协调身体的平衡,在把握力度和运动路线时要做到刚柔相济,张弛有度,这显然是太极阴阳思想的运用和体现。......
2023-11-01
“乐”其基本特征是“和”。从上述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和乐的相互配合,不仅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也要求国家、家庭全面的和谐。因为进入礼乐文化之后,人这个个体因素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三代礼乐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与一致性,它们之间损益增删都不影响三代治理的沿革。......
2023-11-01
禅宗的核心思想为空灵。禅宗的美学思想看似有些玄,讲究出入世的感悟,追求人的独立思考,作为一个个体要对禅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由此可见禅宗美学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美学影响之深远。除了在诗文方面对于禅宗思想有所体现,谢灵运在音乐创作上也注重将个人的主观情感、主观情绪移植到客体之中,使得主客体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流,这样的音乐作品才更有魅力,他将这种艺术创作形式称为“物我同化”。......
2023-11-01
说「遒媚」——古典书法美学问题之一「遒媚劲健,绝代更无。」书法有遒媚,犹之绘画有气韵,诗歌有神韵。一中国书法艺术上,有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叫做“遒媚”。“遒媚”一词,出在世传的卫夫人一幅帖中,她称赞右军的书法时,用了“趥媚”二字,至唐何延之的《兰亭记》已用此词。这时,“遒”字单用成文,是一个独立的美学概念可知。......
2024-01-09
夏商周三代开启了中国的阶级社会,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在漫长的三代时期内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不仅为中国后世文化思维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文明特征也成为中国文明延绵与发展的导向。礼是中国文化整体特征,“治”其实就是礼仪的系统,“道”是礼义的系统。因此儒家所提倡的“道统”可以说非其首创,而是从中国礼文化中继承与发展出来的。三代礼乐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2023-11-01
中西方在人的思维方式上也有差异,西方的思维方式是明显的主客二分式的,而中国的思维方式则主客不分,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对此张岱年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有论述。对于中国古代文论,人们普遍认为其看似没有理论系统,是一种闲散的、经验式的创作,但是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自身内在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观,庄子推崇的超越主体是对自身主体的超越,通过这种超越的方式达到另一个客观的世界。......
2023-11-0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中国古典舞中也大量存在着“开与合”的辩证思想,可以说中国古典舞就是“开与合”的艺术。具体来说,中国古典舞的“开与合”主要体现在“展与缩”的空间意识上。“合”是合拢、缩小的意思。中国古典舞关于“开与合”的处理可谓比比皆是。中国古典舞的开与合就是以这样的辩证方式存在于一切动作的运动过程中,并具体表现为“开合交替变化”“开合互为始反”以及“开合相互依存”。......
2023-11-01
儒、道、佛家都讲究和,中国美学所说的“和”概念比较宽广,包括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可以说“和谐即美”是中国美学的传统观点。中国美学就是以妙悟为前提而达到生动、和谐、自然道的境界。由此可见中国美学审美范畴的复杂性。基于本书研究的命题是中国美学对中国古典舞风格韵律的影响,为此特从龙文化、太极图、气韵生动、“和”的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的审美学范畴进行分析。......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