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典舞:中国美学对风格韵律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中国美学对风格韵律的影响

【摘要】:《谢公屐》整段舞蹈给人一种外松内紧的感觉,其实质就是“和”思想的一种展现。《谢公屐》作为一个集体舞,还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情操和对自由的一种呼吁和追求。这种遨游的姿态充分满足了观众对中国古典男子舞蹈的审美诉求,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1.《谢公屐》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旷世名言,这不仅体现了嵇康对于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热爱也寄托着其纵情山水的一种肆意。事实上,嵇康之心真的如陶渊明一般可以忘却世俗钟情山水吗?非也,嵇康之所以“越名教而任自然”实属一种无奈之举,并没有壮志凌云的豪迈。中国古典舞《谢公屐》是对魏晋名士风流崇高精神品质的一种展示,舞蹈中文人墨客们起先意气风发地舞动着宽大的袍子,昂首阔步而行,给人一种清高之感,但是瞬间身体就幻化萎缩,并通过走碎步以讥笑世间小人形象,非常直接地反映了魏晋文人墨客对于世俗名教的讽刺和无可遏制的深恶痛绝。在《谢公屐》中舞者时而舞动着宽大的衣袖,宛若白鹤亮翅,自由洒脱,时而倾倒、斜塔、抓袖与放袖间一气呵成,赋予了舞蹈气韵生动之感。为了更好地传达舞蹈的情绪,进一步凸显舞蹈的内涵,这些舞者一边仰天长叹,一面颔首,似乎要向天地吐尽一种未尽的英雄绵长之气。《谢公屐》有一部分内容是“得意而忘象”,将舞蹈搁置于历史的语境中,表现出当时文人的一种“清谈”的风格品貌,传神地表现出魏晋时期特殊的具有标志性的审美风格。

何为“清谈”?其主要是指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不直接介入主题,也不对政治进行所谓的批评,而只是谈哲学美学和一些艺术审美问题,可以说清谈和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谢公屐》这个舞蹈并非直接对这些魏晋的风流名士进行形象的展示,而是通过一种隐喻的形式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舞台上,这些名士们时而迈着方步,时而迈着碎步,这看似无忧的寄情山水之态,实则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讽刺。这种极富寓意的隐喻和清淡之风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这种有意境的表演其实就是“和”思想的体现。这个舞蹈作品要求舞者对动作的把握与拿捏必须非常到位,多一分则略显娇柔,少一分则意境全无,难以体现这些魏晋名士那空有理想抱负而无法实现的遗憾和惋惜之情。作为一个时代的风流人物,魏晋雅士们的仙风道骨一直被世人称颂,这种名士的风流之气不属于任何形式的英雄气魄,但却是值得世人敬仰的。

《谢公屐》整段舞蹈给人一种外松内紧的感觉,其实质就是“和”思想的一种展现。在这个舞蹈中那看似绵软的外状,其实浸透着舞者体内的气与力,这很好地展现出魏晋时代的文人墨客勇于超越名教,敢于反抗不堪世俗的内在情怀。这个舞蹈在编排思路上是趋向于展现名士们“桀骜不驯,放浪形骸”背后深藏的精神实质,并非舞蹈表面上所呈现出的“悲观”与“颓废”。舞蹈外形是虚,舞蹈内涵是“实”,是中国美学“和”思想的极致体现,事实上在看似“颓废”的舞蹈造型之下,更多体现出的是这些名士对于当时社会的思索和把握,也展现出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舞蹈的高潮部分是名士们用特制的木屐叩响舞台,这种铿锵有力的声响是其抒发豪言壮志的宣言。那挥舞的大袖袍和不断摆动的身体气势如虹,将这些名士的精神驰骋、情感放纵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这些名士们“宁固穷以济意,不屈委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的精神状态,他们蔑视功名利禄,更不在乎外在的功名学问,而是以内在不屈的人格和无畏的精神状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谢公屐》作为一个集体舞,还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道德情操和对自由的一种呼吁和追求。这种纵情山水、不为物移的精神也隐喻着现代知识分子那种坚定挺拔的气韵。这个作品不是为了表达人物而舞蹈,而是为了表现一种文化内涵和历史人物在一个时代里的命运和性格,具有象征意义,而这种辽阔的意境正是汉唐舞蹈独有的风韵和审美风格。《谢公屐》尽显男子舞蹈的风雅,其清扬飘逸的挪移、腾跃间气质、形象、意境丰富多彩,将名士风流彰显无遗。随着舞蹈的不断深入,舞蹈演员更是将汉唐舞的风格发挥得酣畅致极,淋漓尽致地将他们的灵魂融入大自然,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这种遨游的姿态充分满足了观众对中国古典男子舞蹈的审美诉求,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采。舞者所表现出的那种洒脱不凡、轻视世事的态度,不仅显现出魏晋文人性格当中的耿直不屈、坚定执着,而且也体现了文人群体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风采。有人说,文人百无一用;有人说,文人无以保家卫国;还有人说文人易成胯下之奴……为何他们会遭受如此的指责?那是因为他们拥有傲视群雄的才华,站在时代的前列,指点江山,令黑暗势力无所遁形,非除之而后快;文人有精神和信仰,不像武夫,只是像一把枪,没有思想、没有头脑,只懂冲锋陷阵。“即便如吕布拥有绝世武功,天生蛮力,为了性命,丢弃气节,成为胯下之奴。”作为魏晋名士的嵇康,少年时就有雄心壮志,刚直不阿,因为与魏室通婚,不愿为司马氏所用,终因一句“每非周武而薄周孔”而被杀。何晏、嵇康、陆机、陆云、潘岳、欧阳建、石崇,与南朝谢灵运、谢眺、鲍照、萧于云,以及北朝的温于升、崔浩等士族名流,都是在动乱中被送上刑场的——他们强烈的人生追求与无可奈何的政治环境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却仍然选择了人生的理想。魏晋雅士们的凛然正气,永不臣服的英雄气节,才是隐蔽于林的雅士们的精神之魂,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阳刚之气是在文人身上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财富。

2.《踏歌》

《踏歌》,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广泛流传于汉唐及至宋代。《踏歌》以一种群舞的形式展现,舞者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到了唐代,演绎《踏歌》一方面在民间更为广泛地成为一种重要的群众自娱性活动;另一方面,它被改造加工成为宫廷舞蹈,出现了《缭踏歌》《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

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人们在高20余丈、燃着5万盏灯的辉煌灯轮下载歌载舞,跳了三天三夜,场面极为壮观。对于这种当时极为盛行的舞蹈,唐代许多诗人都有所描述,如刘禹锡的《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儿连袂行”“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又如顾况的《听山鹧鸪》“踏歌接天晓”。据刘禹锡的《竹枝词序》记载,踏歌以联唱《竹枝词》,吹奏短笛、鼓来伴奏。舞时不分男女,围成圆圈,手牵手,边歌边舞,情绪欢乐。唐人踏歌的类型有:踏地为节、连袂舞;顿足踏歌、拍手相合;择场跳月以择偶等。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正如蔡卞在《宣和画谱》里描写的:“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同时也有风格迥异的男子踏歌,在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中,绘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上有宁宗皇帝的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www.chuimin.cn)

古典舞《踏歌》是编导孙颖积二十多年的经验所创编的精品,看似简单地复制原作风情,却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古典气韵之妙。《踏歌》旨在通过一群美人佳丽携手踏青的美景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主要是以足踏为主流步伐,但是也与时俱进地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为此《踏歌》的舞步在“顿”的一瞬间还很好展现出“流”的审美风格,通过顿与流的对比,在视觉上给人以极为强烈的落差。例如有一节起承转合的动作较为复杂,出现了第二遍唱词和第四遍唱词,为了更好地展现舞蹈的意境,但见舞者腰部左拧,抛袖投足,雪白的锋袖如离弦之箭射出,就在身体欲左的当口,舞者又突发转体右行。等待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然此刻“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如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之舞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而来而往。夹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

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出现过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舞蹈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泼、现代的双重性。《踏歌》可谓全面具体地代表了中国女子舞蹈的形态特征。首先是以妩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其次以“纤腰”“轻”为美,舞蹈动作柔美缠绵却又节奏感极强,交长袖,手足并重,婀娜俏丽,云转飘忽。在表演上《踏歌》主要运用“一边动”的独特舞姿——几乎就是顺着身体的一侧做舞蹈动作用180度运动弥补在舞蹈中协调对称中的不足。例如,顿步后便相应地向后面甩动右手,再用肩膀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继续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舞蹈动作从始至终不间断地运行,流畅自然,舒缓。尤其是“旁侧三道弯”体态更是打破了“汉风三道弯”的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舞蹈在静态中包含着一种自然的悦动与灵巧,极具妩媚娇媚之感,其无穷的韵律动感让人回味不已。《踏歌》表述的不是人物、而是一种风貌、一种味道,是当时社会风俗、样态、风韵的缩影,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和”的思想对艺术作品影响的结果。

3.《秦俑魂》

古典舞《秦俑魂》由陈维亚编创,舞蹈的音乐选自民族打击乐《绛州大鼓》,1991年由黄豆豆在第五届“桃李杯”中表演。《秦俑魂》自诞生之际就受到了各界的好评,曾在国内众多舞蹈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并且还曾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进行巡演,由此可见《秦俑魂》是中国古典舞作品中难得的奇葩

从整个舞蹈动作的编排上来看,陈维亚似乎要通过类似武术的舞蹈动作来塑造秦国将士的形象,为此在舞蹈后半部分古典舞的技巧运用相对较少一些,反而是戏曲舞蹈动作运用得多些。但是演员在整个舞蹈的表现过程中并没有过分地炫技,陈维亚也没有为了追求舞蹈技巧的高超而有意加强舞蹈的难度。黄豆豆在动作的运用上可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通过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将秦国将士的勇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舞蹈中,黄豆豆在旋转的运用和处理上不仅快、多而且非常稳。加之不断地翻腾跳跃,不仅赋予了人物形象一种威武的气势,对这些高难度舞蹈技巧游刃有余地运用也是舞者内心情感释放的一种体现,这种随心所欲的舞蹈表现不仅令舞者尽兴,观者也感到赏心悦目。客观地讲,舞蹈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舞蹈的场面达到高潮——不仅是舞蹈气氛的高涨同时也是舞蹈情感高潮的释放。黄豆豆在《秦俑魂》中展现出极为高超的舞蹈技巧,为观众奉献出英勇、果敢、保家卫国的勇士形象,而这正是编导陈维亚为了更好地展现秦俑的形象而设计了一些高难度舞蹈动作的缘故。

纵观《秦俑魂》整个舞蹈的编排,就舞蹈节奏而言,无论是由慢到快还是由快到慢,都是张弛有度的,而在舞蹈空间的运用上,直线、斜线交叉都显示出平稳有力的状态。从动作的效力上来看,整个动作在连接上从大到小、从弱到强都运用得十分得体。而且每当舞蹈达到一定高潮之际,若动作不足时便补之以呼唤,舞者发自胸腔的呐喊,赋予了秦俑人情、人魂、人神。加之恰当插入的击鼓声,很好地延绵了舞蹈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了观众对于舞蹈的想象空间,这种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契合了秦俑的仰身倒地的动作。此刻整个舞台的幕布开始缓缓升起,映现出秦俑武士浩浩荡荡的阵容。那恢弘博大的气势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立刻将舞台情绪、舞台氛围推向高潮,用以古喻今的手法昭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国力和蒸蒸日上的繁荣盛世,一种大国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据此得到极致的绽放,这不仅极大提高了舞蹈的表现价值,也最大化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重内在、重品质的“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