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人口迁居对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的影响

城市人口迁居对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的影响

【摘要】:城市发展与人口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内部发生人口变动,这一变动过程也称为城市人口迁居过程。城市人口迁居会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城市出现人口空间、社会空间、功能空间的地域性变化。

1.人类居住格局发展剖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居住地的演变经历了“聚—分—聚—分”四个阶段,伴随着居住地的变化,人口也发生相应的迁移和运动。

人类居住的第一次“集聚”: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主要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为了获得足够的衣(兽皮)、食(兽肉、野果等),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才能捕到野兽,加上当时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有害因素(严寒、猛兽等)的抵御能力很低,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条件,人类以聚居状态生活在一起,共同协作,以取得最低的生活所需。

人类居住的第一次“分散”:随着人类由狩猎、采集转向耕种,生存的平面空间对人类的意义就越来越明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需要较大的面积才能满足人们的衣食需求,很多人聚在一起就不合适了。于是,人们开始寻找肥沃的土地,开垦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农田种上庄稼,搭一个简易的房舍住下来,形成一家一户的分散居住格局,一家人在有限的土地上,自给自足,生长繁衍。

人类居住的第二次“集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显,人们感到一家一户分散居住十分不便。因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人们经常需要购买生活资料、生产原料,同时也要销售自己的剩余产品,分散居住极为不便;生产力迅速发展,信息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散居住不便于交流和交往;此外,分散居住还导致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费用增加。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开始向一些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集聚,从而形成了村落、集镇和城市。

人类居住的第二次“分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交通运输、通信设备日渐发达,人们的地理距离概念越来越淡薄,加上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又开始向往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了“分散而居”的欲望。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开始向农村和山区扩散。

2.人口迁居与城市发展

城市人口迁居(residential mobility)指的是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城市人口迁居有时也称为城市内的迁移(interurban migration),主要研究城市范围内住户的移动规律、方向以及相关的数量特征。

城市发展与人口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人口的变迁主要是人口从非城市化地区进入城市地区,形成城市人群数量的剧增。然而,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内部发生人口变动,这一变动过程也称为城市人口迁居过程。城市人口迁居会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城市出现人口空间、社会空间、功能空间的地域性变化。因此,可以说城市住宅位置的变化在改变城市系统和城市空间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https://www.chuimin.cn)

概括起来,城市人口迁居的基本特征是:如果有大量低收入流动人口移入城市,他们可能向城市中心区聚集,迫使其他人向外移动,开始入侵和演替过程;同时高级住户不满意现有住房而移向新住宅,并引起低级住户的移动;还有一些人迁居是因为结婚、生子、年老等对住宅空间产生特定的需求,但所有这些移动都要受到个人经济状况以及工作地点的制约。

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学家对芝加哥市的住宅区、工业区及中心商业区的形成和变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引入生态学的竞争、淘汰、演替、优势等概念来解释城市内部的变动,逐渐形成了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此间,伯吉斯提出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其中都有人口迁居的模式,这些模式对今后城市人口迁居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

伯吉斯(2025年)认为,外来移民最初进城时,为找工作方便,一般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随着新来者的不断增加,人口压力增大,造成住房紧张而引起房租上涨、人口密度提高,促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向城市外的城区移动。低收入新住户开始向较高级的住宅入侵,而较高级住宅区的住户卖掉房子向外迁移,入侵一个更高级的住宅。由此,迁居就像波浪一样向外层传开,最高级的住宅区往往位于城市边缘。伯吉斯称这种向外的运动为入侵和演替。

霍伊特提出,现有住房逐渐过时或衰落,上层阶级为了维持他们的地位必须购买新建的高级住宅,土地利用由此展开。高收入住户在向外迁居的过程中,留下的空房子向低收入住户过滤,而人向高级住宅区迁移。

2025年阿久努胡德和费利建立了一个模式,把住宅位置与住户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联系起来,如结婚不久的夫妇,首先租借城市中的公寓,有了孩子以后租借郊区的单层平房,最后在城市边缘购买自己的住宅。这个向外运动的模式,形式上与入侵、过滤模式相同,但运动的原因不同。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在城市研究上出现了以贝利和阿朗索为首的空间分析学派,城市人口迁居研究受其影响,重点也放在空间规律和数量模式上。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城市人口迁居的距离和方向;②城市人口迁居的统计模式;③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但是,空间分析学派在解释社会问题和人类行为时有过分简单化的趋势。为了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以研究人类为中心内容、以探索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学派逐渐兴起,并认为迁居是内外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部压力主要来源于两部分:①住户对空间和设施的要求变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有形需求;②住户对住宅环境和设施的期望或理想状态。外部压力是指现实住宅及其环境特征,包括住宅大小与质量、邻里状况、相对位置等。住户的迁居决策源于对内外压力的判断,当住户所受到的内外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住户被迫做出迁居决策并实施迁居。

20世纪70年代,城市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该学派主要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阶层、政治因素等方面对人口迁居的影响进行分析,使人口迁居的研究从数量分析、行为分析转向社会结构分析。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东欧变革和苏联解体,该学派受到很大的冲击。总之,城市人口迁居的研究是把人当作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人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经济收入决定人在城市中的居住位置。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计量革命使迁居研究的出发点转移到空间特征和数量模式上,然后行为革命又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的行为上,强调人的个性,研究人对客观环境的感知。20世纪70年代末的理论革命又把人口迁居研究的出发点放在社会经济结构分析上,从而丰富了人口迁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城市人口迁居研究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