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潮州及其所属的大埔,先是发生地区性的动乱,后为全国性的王朝更替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康熙十二年又卷入“三藩之乱”,潮州再次成为主战场之一。本章以堠南贡生杨士薰为中心,探讨在明清之际社会动乱的背景下,以士绅为主导的乡村社会如何进行应对,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明清之际,他担任族长,掌理族务,修复土堡,重建祖祠,救助被掳永定妇女。他的一生,见证甚至参与了明清之际的乡村社会变迁过程。......
2025-09-30
“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1]自明代起,民歌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期,拥有了超越之前任何时代的鲜活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与民歌俗曲所歌唱的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明清俗曲大多来源于市民以及农民阶层,因而随着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的锐化,不少民歌直接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歌颂农民起义、展现市民阶层与统治阶级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与斗争,极富反抗精神。而那些不那么尖锐的民歌中,亦充满了普通市民的人间冷暖,尤其是包含了许多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情歌小曲,直白热烈又深情款款。
与此同时,民歌的旋律、唱腔部分也在不断发展。明清两代,随着各地域文化交流的增多,一些曲词在流传过程中也因各地方言四声调值的不同而产生了曲调润腔上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同一曲牌、不同表现方式的现象,民间歌调在这种动态传播、活态传承的过程中生生不息。在这一过程中,民间俗曲的音乐旋律逐渐形成了一套既围绕主题又极富变化的旋法展开,通过对乐句的重复、变奏、承递、加衬、拖腔、加垛等各种旋法的运用,使得各地的民歌俗曲色彩斑斓。譬如,在传统旋法中有一种十分有意思的处理方式叫作“鱼咬尾”,又称为“顶真格”或“连环”,即前一乐句的结尾音与后一乐句的起始音是相同的,从而使得乐句层层相依、乐曲环环相扣。
较之前朝,在明清两代的民歌俗曲发展中,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那便是许多文人雅士开始关注民歌这一音乐体裁,并且投身于民间歌曲的搜集整理与刊印编订的工作中。在这一众文人中,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无疑是关注民间歌曲的先驱。冯梦龙自幼受到吴中地区民间歌谣的浸润,对民间艺术、通俗艺术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在他迥异于一般文人的俗文化情怀下,冯梦龙对民歌做了大量的编订与整理工作,编辑了《挂枝儿》《山歌》两部民歌集并编撰《夹竹桃》这部拟民歌集。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在辑录民歌的时候,冯梦龙有着一套有别于一般民歌整理编订的审美准则,即“从俗谈”。譬如《挂枝儿》共十卷,分别是“私部”“欢部”“想部”“别部”“隙部”“怨部”“感部”“咏部”“谑部”与“杂部”,以男女情感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吟咏内容编排成套,并尊重不同的地域咬字发音作韵的特色,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民歌真挚朴实的原貌。
除了冯梦龙所辑录的民歌,明代的民歌集还有成化年间金台鲁氏所刊的《四季五更驻云飞》《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嘉靖年间的《雍熙乐府》,万历年间所刊的《玉谷调簧》《词林一家》等多部民歌集。明代成了民歌艺术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自此人们对民歌俗曲的态度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开始将民歌当作一种与正统诗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对待并赋予了它“文体”的地位。(https://www.chuimin.cn)
到了清代,民歌的辑录工作方兴未艾,不少文人、曲作家纷纷对俗曲做进一步的整理刊录,出现了如李调元辑解的《粤风》、王廷绍点订的《霓裳续谱》、华广生编述的《白雪遗音》等曲集。并且,随着民歌俗曲的流行,逐渐形成了在歌唱时加以伴奏的“小唱”表演形式。这种表演结构形式有一定的自由性,篇幅可长可短,变化丰富,伴奏乐器的数量与种类亦南北各异、不尽相同,通常由琵琶、弦子、笙、笛、檀板等乐器伴奏,配上小唱,呈现有别于长篇戏曲的精致美感,一时兴盛于大江南北。
此外,清代还有一种“通俗俚曲”流传于山东淄川一带。淄川是蒲松龄的故乡,这种俚曲的传唱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蒲松龄曾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小故事用当地的方言、结合明清流行的民歌小曲以及戏曲的曲牌编成说唱形式讲唱给当地村民听,久而久之,这种俚曲便传唱开来,又被人称为“聊斋俚曲”。这些俚曲在创作时虽皆口语白话,却毫不累赘刻板,在朴实的讲唱间既道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又蕴藏了他的“救世婆心”,虽是俗乐却极富艺术张力。譬如在俚曲《俊夜叉》中,张三姐哭诉因丈夫赌博造成的悲苦生活时的唱词:“俺一日吃一碗菜汁子,拾了一把烂辣子,着咱家里小妮子,借把盐来炒虱子,章丘的话头好日子”,运用了许多方言土语,字词间伴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民歌与曲艺的发展通常相辅相成。明清时期,在民歌遍地繁芜的情况下,宋元蓬勃的说唱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在各类说唱艺术碰撞交融、各地乐人迁徙交流的过程中,原始说唱艺术门类进一步分化,衍生出许多新的曲艺种类。这些曲艺艺术又各成体系,不断成熟壮大,并结合不同地域的声腔色彩、不同艺人的表演风格,逐渐生发出各种极具特色的风格流派,促成了明清两代曲艺领域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较之宋元时期,明清曲艺种类繁多,虽然皆为说唱艺术,但在表演的时候却各有侧重,主要有“以说为主”的,如相声、评书;“以唱为主”的,如弹词、大鼓;“似说似唱”的,如快板书、金钱板;“又说又唱”的,如山东琴书;还有“说唱并舞”的,如二人转这五种方式。直到近代,这些演绎方式仍百花齐放,存有独立曲种数目达百余种。虽然各曲种风格迥异、种类繁多,但大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弹词类”“鼓词类”“牌子曲类”“道情类”“琴书类”几大类。
相关文章
明末清初的潮州及其所属的大埔,先是发生地区性的动乱,后为全国性的王朝更替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康熙十二年又卷入“三藩之乱”,潮州再次成为主战场之一。本章以堠南贡生杨士薰为中心,探讨在明清之际社会动乱的背景下,以士绅为主导的乡村社会如何进行应对,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明清之际,他担任族长,掌理族务,修复土堡,重建祖祠,救助被掳永定妇女。他的一生,见证甚至参与了明清之际的乡村社会变迁过程。......
2025-09-30
明清时期法律体系中关于“义绝”的条款可见于《大明律·户婚》及《大清律辑注》。《大清律辑注》“出妻条”关于“义绝”的规定基本上延续了明律的内容。[87]明清时期“义绝”制度的嬗变,对“义绝”自汉以来作为传统中国社会法定的强制离婚事由“义”之本源撼动了一些。近代及当代有学者也关注到了明清时期“义绝”制度的嬗变。明清“义绝”制度保留了维护儒家纲常、男尊女卑、夫权偏颇等传统特色,但“义绝”离婚的强制性有所削弱。......
2025-09-29
俺答汗的“革命伴侣”,得力助手三娘子是蒙古瓦剌奇喇古特部首领哲恒阿哈的女儿,奇喇古特部就是日后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然而就俩人间的关系而言,还有比年龄差距更可怕的事情,这和三娘子的身世有关。这桩怪异婚姻的责任当然应该由俺答汗来负,三娘子是其中的受害者。俺答汗不仅生前强占了三娘子的青春年华,还在死后把三娘子抛入了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黄台吉死后,三娘子又被迫嫁给了他的儿子扯力克。......
2025-09-30
明清两代祭天大典在每年冬至日举行,典礼之前,要将从皇宫到天坛所经过的前门外大街修整一新,同时对本来就富丽堂皇的天坛进行全面的再修葺。筹备、参与祭大大典,是一件异常严肃的事情,任何人不得涕唾、咳嗽、谈笑、喧哗,否则严惩,因此到天坛来的人无不诚惶诚恐。到了圜丘坛,钟声顿止,鼓乐齐鸣,大典正式开始。此外还要饮福、受胙、跳八佾,直到焚烧祭品的气味充满圜丘的上空,隆重的祭天大典才宣告结束。......
2025-09-30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史上的高峰,也是仙作古典家具工艺发展的高峰。明代和盛清以前的古典家具风格一般称为“明式”。不仅具有明清家具的造型、线条、用材、装饰等浑然一体的质朴典雅之美,更有文人将书画艺术嵌入家具之中。总之,明清时期,古典家具的整体特点是对工艺技术要求更高、更细、更巧,同时更注重书画艺术、民间传说、吉祥寓意等文化因素。......
2025-09-29
要了解明清潼关的区划状况,必须弄清这一时期的卫所屯田状况。所以驻扎在潼关卫的军人及军籍人员自然也不例外。潼关卫裁撤之后,其所有坐落各县的屯田各归所在县。潼关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原潼关卫屯地即为其管辖区域。民国时期,在政府推行行政区域治理的大背景下,潼关县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也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一过程中,潼关和阌乡的划界因牵涉到豫陕两省界而变得异常复杂,前后拖延了将近5年才最终解决。......
2025-09-30
明清两代,虽然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在思想文化中占统治地位,但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思想界也悄然兴起了一股启蒙思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高扬,对正宗统治思想进行了有力的反叛,成为明朝晚期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总之,早期启蒙思想的萌芽,不仅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实际上也宣告了封建文化的没落,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型的开始。......
2025-09-30
本讲所要说的,只是周氏所说的第一期及第二期,即是朴学的启蒙时期与成熟时期,至于第三期及第四期,即今文学运动,则留到第十一讲再说。他这种见解,便是清代朴学的先声。而他治学的方法着重于创造与博证,则更为清代朴学奠立一个强固的基础;所以他能当一代开派宗师之名。阎若璩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专辨东晋晚出的《古文尚书》及同时出现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书。胡氏此书,也引起学者怀疑的精神。......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