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闻媒介影响社会舆论

新闻媒介影响社会舆论

【摘要】:新闻媒介还以舆论的方式影响社会,产生舆论作用。新闻媒介可反映、促成、代表、影响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被称为舆论工具。有关机构和人士及早了解舆情,可及时、明智地遵从民意或引导舆论。有计划的报道和评论可起到组织舆论的作用,如引起公众对某种行为的赞扬,对某种现象的谴责。因而舆论引导不能只在官方舆论场中打转转,要尊重、深入和借助民间舆论场,并积极参与、影响和利用新媒体舆论场、海外舆论场。

新闻媒介还以舆论的方式影响社会,产生舆论作用。

舆论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对政治和经济、社会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舆论往往反映了民情,体现了民意,但也会有偏误,或被刻意制造和操纵。新闻媒介可反映、促成、代表、影响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被称为舆论工具。

1.舆论的内涵与特点

舆即车厢,引申为车子或轿子。舆论即“舆人之论”,造车、抬轿、赶车人的议论,引申为公众的意见。在英语中,就是“public opinion”,公众的意见。

从舆论一词的实际使用来看,主要是指众人对公众事务和人物大体一致的意见(往往包含在态度、情绪中),包括与公众有关的各种现象、问题等。而对自然现象的意见,如众人一致认为今天天气很好,则不属于舆论。对那些与公众毫无关系的私人事务,众人没必要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就无所谓舆论。

舆论中有民情民意、民心民声、民智民慧、民怨民愤,舆论情况——舆情,应常与调查、了解、反映、倾听、体察、研究等词挂钩,而不应只与监测、应对、管控等词相连。不应总是站在舆情的对立面,作斗争状。

舆论的特点主要有公开、广泛和倾向性。舆论是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一般通过意见的公开交流、讨论、沟通,逐步趋同,形成舆论。通过公开的表达、反映、传播,形成舆论影响力。

舆论有广泛性。一是主体广泛。舆论的主体是公众,是一定范围内的大多数人。这一定的范围小至一个班级、学校、企业,大至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舆论广泛地存在于一定范围的大多数人之中。二是内容广泛。在大大小小的范围内,各种各样的与公众有关的事务层出不穷,数量无限。三是传播范围和影响广泛。舆论广泛地存在,公开地传播,内容与公众有关,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必然广泛。舆论的参与者越多,参与程度越深,舆论的强度越大,影响就越广泛。

舆论是有倾向性的意见,是一种判断和评价,而不是客观陈述。舆论性意见的大体一致,主要反映在倾向性上的大体一致,而具体观点上仍会有许多不同。舆论性的态度和情绪则更是有明显的倾向性。这里的倾向性不等于偏向性,而只是评价性,可能是过激的,也可能是公正的。

2.新闻与舆论的区别和联系

新闻是信息,舆论是意见,两者明显不同。新闻工作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舆论工作要反映、代表舆论,影响、引导舆论,开展、保障舆论监督,两者的目的、内容、方法和作用也很不同。不应混为一谈,而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新闻传播与舆论又有一定的关联。新闻传播会产生或影响舆论,舆论也可成为新闻传播的内容;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与舆论都借助新闻媒体——新闻媒介的集合体,可谓同舟共济;新闻媒介的许多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舆论作用而产生、实现的。

3.反映舆论

舆论往往很有新闻价值。它们随着新事件、新人物、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而出现,具有新鲜性。它们反映了许多人的意见,会有广泛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性。许多舆论来自民间(除了故意制造的),反映了社情民意,也值得人们关注和社会重视。舆论与许多人相关,对他们具有接近性。有关机构和人士及早了解舆情,可及时、明智地遵从民意或引导舆论。

由于舆论能影响公共事务,能监督权力机构、人物和活动,因而舆论也会被压制、假冒、蓄意制造、刻意操纵、错误引导。这对社会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因此要保障舆论的渠道通畅,保障新闻媒介对舆论的客观、及时反映和正确、有效引导。

4.促成、代表舆论

许多舆论的形成是基于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和观点。因此媒介中的新闻是否真实、全面和客观,观点是否正确,关系到舆论是否合理正确。因此要警惕以控制信息和观点为手段的舆论操纵。(www.chuimin.cn)

新闻媒介还要代表舆论。言人所不能言或不敢言,及时、充分、有力地表达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发出人民的心声。

5.影响、引导舆论

新闻媒介影响舆论包括无意间引发、影响舆论和有意地组织、引导舆论。

新闻会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绪,新闻媒介的倾向性会影响受众的倾向性,从而有意无意地引发、影响舆论。利用新闻媒介的这种特点,可不露痕迹却十分有效地影响舆论。同时也要防止这些特点带来负面影响,可通过必要的说明和分析进行疏导。

有计划的报道和评论可起到组织舆论的作用,如引起公众对某种行为的赞扬,对某种现象的谴责。

舆论也会有不正确的时候。公众的认识也会因信息不足、认识局限、情绪过分、受人蛊惑等产生偏误。这时,简单的做法是不让这样的舆论见诸新闻媒介。然而这往往会弊大于利。

谁来判断舆论的对错?既然舆论一般是大多数人的意见,那么认为舆论错误的人就会是少数,而少数人发生错误的概率更大。

即使被封闭的舆论确实是不正确的,简单封闭之后,许多人的意见没有表达出来,舆论引导会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许多人会心中不服,思想抵触;公众缺乏比较和鉴别,会形成思想单一、“免疫力”不强的特点。

科学的做法应是给正确的舆论创造条件,包括提供足够的信息和客观的分析,进行有效的引导。

影响、引导舆论既有正确的或善意的,也有错误的或恶意的。这也需要真实、全面、充分的信息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引导舆论要注意观点鲜明,避免模棱两可、自相矛盾;态度诚恳,避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姿态平等,避免居高临下、以势压人。还要讲究引导艺术,包括把握时机;进行客观的分析、平等的交流、百家争鸣式的说理;尽可能和风细雨、深入细致。

6.科学面对舆论场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应还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场——由信息和言论的传播而产生的、对舆论的形成和变化有一定影响力的场域。

舆论场有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新媒体舆论场、海外舆论场。它们是某种思想情感、态度情绪的反应,有认识作用。它们不应是互不相干或互相扯皮的分离关系,也不应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包容关系,而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各以正面效应实现相互促进。

因而舆论引导不能只在官方舆论场中打转转,要尊重、深入和借助民间舆论场,并积极参与、影响和利用新媒体舆论场、海外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