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石坡双寨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永圣村4组的炸石坡山顶,海拔为319.8米,由东寨和西寨组成。据当地老人介绍,炸石坡双寨创建于清咸丰年间。经过一段翻山越岭的路程,抵达东寨的南门。由东寨向西穿行不到100米的小山坡后就抵达西寨。炸石坡双寨东寨北墙炸石坡的来历,缘于一个民间故事。传说此山原名石马坡,因山上有几十块怪石,其形酷似大马而得名。因此,山名便称为炸石坡了。......
2025-09-30
京山县宋河镇石人山村有一座石人山,海拔391米,山平面积1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山顶的古寨名为石人山寨。
石人山寨建于明末。其寨状为不规则的圆形,周长1055米,寨墙高2米至3.5米不等,开设东、南、西、北4座寨门。寨内山顶有一座祖师殿遗迹和大小石屋30余间。整座寨城现状保存较差。
笔者2025年12月6日考察石人山寨。从石人山北麓上山,经过一个小时的攀悬崖、跋陡坡的艰苦行程,到达古寨的北门。北门为方门结构,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门宽1.5米,高1.5米,门墙厚2.5米。北门两侧的寨墙顶为平顶式结构,顶宽1米,外侧高3米;内侧降层1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
石人山寨石人峰
北墙外侧的山势十分险峻,其悬崖高达30多米。悬崖之北侧,又壁立一5米多高的形似人形的石峰,挺峙岩边。石人的腰际间有孔如脐,蜜蜂据孔为巢,时有蜜汁溢出,砍樵人和牧羊人常常攀取食之。每逢大雨将至时,此处云缠雾绕,若石人吐出,文人们美称此景为“石人吐雾”。相传有一天,惊雷猛击石人,其头落至附近夹湾前的小山上,乡民门故称夹湾为石人头湾。如今,石人的身躯仍傲然地耸立于石壁处。这就是石人山名的来由。
由北门城顶向东南环行,可至古寨的东门。北门和东门间的东侧的环形寨墙长390米,墙顶也为平顶式结构。顶宽1.2米,外侧高3.5米;内侧降层1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左右。东寨墙中有一段墙体毁坏严重。东门同样是方门结构,也有残损。门宽1.4米,高1.8米,门墙厚3米,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
站在东寨墙顶上向东眺望,能隐约看见那东边峡谷中的芭蕉古寺遗迹。寺处因芭蕉繁多故名芭蕉寺。其地奇岩叠嶂,清泉涌流,綠树掩映,清净幽深,堪为佛教圣地。据清乾隆十五年(2025年)的《中兴芭蕉寺碑记》载,原新罗和尚奉唐太宗敕,住锡于兹,捣杖出泉,曰新罗泉。劈鱼养母,成比目鱼。这就是关于韩国派国僧来中国取经,太子随同,奉唐太宗命入住芭蕉寺,直至圆寂,葬于此地的地方史料依据。今寺址有比目泉及法轮常转、帝道遐昌、佛日增辉、皇图永固等石刻原物。明嘉靖进士、太仆寺少卿王格游宿此寺时写有《宿芭蕉寺》七律一首:“大富南来宿沃洲,空濛岚气隐高丘。僧贫犹守明心教,溪浅徒闻比目游。沙岛日斜孤鹤下,石门雨歇淡烟浮。浹旬奔走甘趺坐,杉影蕉声傍席幽。”情景交融,颇含禅意。(https://www.chuimin.cn)
东门城顶上向南环行80米后,即达古寨的南门。南门同样是方门结构,门宽1.2米,高1.8米,门墙厚3.2米。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南门两侧的南墙顶也为平顶式结构,顶宽1米至1.2米,外侧高3米至3.6米不等;内侧降层1.2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
南门城顶上向北环行可至古寨的西门。这两门间的环形寨墙长300米,平顶式结构,顶宽1米左右,外侧高3米;内侧降层1.2米后,设置宽1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
西寨墙内走道
寨内中部山岩的一处平顶上,有一座古庙遗迹。农民向导陈令新老人介绍说,乡民们都称此庙为祖师殿。当属道教殿宇。坐南朝北,面宽20米,进深25米。至今已是残墙断垣,破败不堪的景象了。
我们在遗址上仔细搜寻,没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实物,仅有一块无字石碑,静静地倒卧于山门旁,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在寨中丛林里的山地上有几处石屋群,我们数了数,大约有30余间。
山下石人山村村部附近的公路边,立有一块刻于清乾隆五十八年(2025年)的《奉宪示禁》碑,其碑文记载,京山县知县张曾秀,接到石泉团村民王迟相等10人禀报,称我等住居山冲,田少山多,全赖蓄植树木、柴草变卖纳赋养命。但累遭外畈民众,不思物各有主,山资有粮。春夏採蒿为名,不论草木萌生之时,我等蓄植之物,一律遭其采割,践踏青苗不堪;秋冬砍割柴薪,不顾果木成熟之时,任意割伐杂粮,有种无成,居心损人利己,民赋何出?因请宪恩恳示勒石严禁外,畈民故不许带刀进山,樵采砍割果木。于是,县衙下达示禁之文,并勒石永禁。倘敢仍蹈前辙,许即指名赴县具禀,以便按律究治,决不宽恕。这是关于保护森林的公文碑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炸石坡双寨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永圣村4组的炸石坡山顶,海拔为319.8米,由东寨和西寨组成。据当地老人介绍,炸石坡双寨创建于清咸丰年间。经过一段翻山越岭的路程,抵达东寨的南门。由东寨向西穿行不到100米的小山坡后就抵达西寨。炸石坡双寨东寨北墙炸石坡的来历,缘于一个民间故事。传说此山原名石马坡,因山上有几十块怪石,其形酷似大马而得名。因此,山名便称为炸石坡了。......
2025-09-30
经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踏勘古寨中遗存的百余方记事碑刻,走访民间老人,搜集闾巷传说,荆门古寨的真容逐渐浮出水面。荆门古寨是当时经清政府动员,由民间修建的一种战备防御工事。荆门古寨的修建,一般由当地绅士牵头,富户、商贾捐资,贫民出力而运作。特别是钟祥扁寨的西南门,建成了拱门城楼,高大雄伟,为荆门古寨拱门之冠。......
2025-09-30
鹰子岩海拔597.7米,山平面积1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笔者2008年12月16日考察鹰子岩寨。鹰子岩寨南门站在南寨门顶上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此山主峰的东、西两翼山峦如鹰翅分别向东北和西北方向展开,其状形象逼真,鹰头正处于主峰的正南端。在鹰子岩寨东南麓的山坡上,遗存一座建于清同治二年的张正全夫妇合葬墓及青石牌坊。......
2025-09-30
鹰落观寨相传建于清咸丰年间。在寨中北端筑有一圆形的内寨墙垣,周长60米,垣内系鹰落观建筑。笔者2009年3月10日考察鹰落观寨。站在外寨墙顶向西仰望,鹰落观寨那由白色石头垒砌成的中寨城墙,横卧山顶的坡上,犹如一条白龙缠绕。乡民们习惯称鹰落观寨为大寨子,城墙湾寨为小寨子。鹰落观寨中寨东门中寨西墙由西墙顶上继续前行约90米的距离,就到了古寨的北门。......
2025-09-30
花山双寨位于钟祥市洋梓镇花山林场的花山顶上,分为东寨和西寨,两寨直线距离约500米。笔者2003年3月5日、2004年3月6日、2010年5月11日和19日4次考察花山双寨。东寨名叫花山寨,又称天堂寺寨,建在东南侧海拔457米高的山峰山。花山双寨东寨西门同样,从南墙内走道上可环行至东门。故花山寨呈现先创二寺,后建古寨的历史轨迹。西寨名为花山观寨,建于西北侧海拔500多米高的山峰上。花山观寨也是创建于明末。......
2025-09-30
绿林双寨位于京山县绿林镇的绿林山顶,由南寨和北寨组成。现今所称的绿林山本名太阳山。以上均定称绿林山为大洪山。因史书中记载为“绿林”或“绿林中”。笔者2004年4月9日、2008年5月4日和2009年10月14日3次考察绿林寨。绿林双寨南寨新东门从东门进入南寨。......
2025-09-30
云山寺寨西寨墙外侧云山寺寨,原来属于钟祥市中山镇管辖地,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现在则属于洋梓镇管辖,位于云山村10组云山寺遗址处,地名裴家冲。云山寺寨址呈不规划的长方形,沿周寨墙夯土而成,周长278米。笔者2003年6月5日 和2009年7月2日两次考察云山寺寨遗址。当地群众相传,云山寺始建于明末,历史悠久,香火旺盛。......
2025-09-30
碗盆寨位于东宝区仙居乡矿山村3组的一座无名山头上,其山海拔402米,山势呈东西走向。从天空向下俯瞰或站在寨墙上环视,此寨形状如碗似盆,故乡民们取名为“碗盆寨”,颇为形象逼真。笔者2008年11月10日和2009年7月14日两次考察碗盆寨。徒步进入仙居乡的福星村和矿山村的交叉地带,路过福星寨后,再翻越两个岗岭就到了碗盆寨的西侧山麓。碗盆寨内遗存有石屋7间,其规格都比较宽大。......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