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石壁上耸立的石人,见证着京山县的古寨

石壁上耸立的石人,见证着京山县的古寨

【摘要】:京山县宋河镇石人山村有一座石人山,海拔391米,山平面积1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山顶的古寨名为石人山寨。笔者2009年12月6日考察石人山寨。从石人山北麓上山,经过一个小时的攀悬崖、跋陡坡的艰苦行程,到达古寨的北门。石人山寨石人峰北墙外侧的山势十分险峻,其悬崖高达30多米。如今,石人的身躯仍傲然地耸立于石壁处。这就是石人山名的来由。

京山县宋河镇石人山村有一座石人山,海拔391米,山平面积1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山顶的古寨名为石人山寨。

石人山寨建于明末。其寨状为不规则的圆形,周长1055米,寨墙高2米至3.5米不等,开设东、南、西、北4座寨门。寨内山顶有一座祖师殿遗迹和大小石屋30余间。整座寨城现状保存较差。

笔者2009年12月6日考察石人山寨。从石人山北麓上山,经过一个小时的攀悬崖、跋陡坡的艰苦行程,到达古寨的北门。北门为方门结构,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门宽1.5米,高1.5米,门墙厚2.5米。北门两侧的寨墙顶为平顶式结构,顶宽1米,外侧高3米;内侧降层1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

石人山寨石人峰

北墙外侧的山势十分险峻,其悬崖高达30多米。悬崖之北侧,又壁立一5米多高的形似人形的石峰,挺峙岩边。石人的腰际间有孔如脐,蜜蜂据孔为巢,时有蜜汁溢出,砍樵人和牧羊人常常攀取食之。每逢大雨将至时,此处云缠雾绕,若石人吐出,文人们美称此景为“石人吐雾”。相传有一天,惊雷猛击石人,其头落至附近夹湾前的小山上,乡民门故称夹湾为石人头湾。如今,石人的身躯仍傲然地耸立于石壁处。这就是石人山名的来由。

由北门城顶向东南环行,可至古寨的东门。北门和东门间的东侧的环形寨墙长390米,墙顶也为平顶式结构。顶宽1.2米,外侧高3.5米;内侧降层1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左右。东寨墙中有一段墙体毁坏严重。东门同样是方门结构,也有残损。门宽1.4米,高1.8米,门墙厚3米,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

站在东寨墙顶上向东眺望,能隐约看见那东边峡谷中的芭蕉古寺遗迹。寺处因芭蕉繁多故名芭蕉寺。其地奇岩叠嶂,清泉涌流,綠树掩映,清净幽深,堪为佛教圣地。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中兴芭蕉寺碑记》载,原新罗和尚奉唐太宗敕,住锡于兹,捣杖出泉,曰新罗泉。劈鱼养母,成比目鱼。这就是关于韩国派国僧来中国取经,太子随同,奉唐太宗命入住芭蕉寺,直至圆寂,葬于此地的地方史料依据。今寺址有比目泉及法轮常转、帝道遐昌、佛日增辉、皇图永固等石刻原物。明嘉靖进士、太仆寺少卿王格游宿此寺时写有《宿芭蕉寺》七律一首:“大富南来宿沃洲,空濛岚气隐高丘。僧贫犹守明心教,溪浅徒闻比目游。沙岛日斜孤鹤下,石门雨歇淡烟浮。浹旬奔走甘趺坐,杉影蕉声傍席幽。”情景交融,颇含禅意。(www.chuimin.cn)

东门城顶上向南环行80米后,即达古寨的南门。南门同样是方门结构,门宽1.2米,高1.8米,门墙厚3.2米。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南门两侧的南墙顶也为平顶式结构,顶宽1米至1.2米,外侧高3米至3.6米不等;内侧降层1.2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

南门城顶上向北环行可至古寨的西门。这两门间的环形寨墙长300米,平顶式结构,顶宽1米左右,外侧高3米;内侧降层1.2米后,设置宽1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

西寨墙内走道

寨内中部山岩的一处平顶上,有一座古庙遗迹。农民向导陈令新老人介绍说,乡民们都称此庙为祖师殿。当属道教殿宇。坐南朝北,面宽20米,进深25米。至今已是残墙断垣,破败不堪的景象了。

我们在遗址上仔细搜寻,没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实物,仅有一块无字石碑,静静地倒卧于山门旁,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在寨中丛林里的山地上有几处石屋群,我们数了数,大约有30余间。

山下石人山村村部附近的公路边,立有一块刻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的《奉宪示禁》碑,其碑文记载,京山县知县张曾秀,接到石泉团村民王迟相等10人禀报,称我等住居山冲,田少山多,全赖蓄植树木、柴草变卖纳赋养命。但累遭外畈民众,不思物各有主,山资有粮。春夏採蒿为名,不论草木萌生之时,我等蓄植之物,一律遭其采割,践踏青苗不堪;秋冬砍割柴薪,不顾果木成熟之时,任意割伐杂粮,有种无成,居心损人利己,民赋何出?因请宪恩恳示勒石严禁外,畈民故不许带刀进山,樵采砍割果木。于是,县衙下达示禁之文,并勒石永禁。倘敢仍蹈前辙,许即指名赴县具禀,以便按律究治,决不宽恕。这是关于保护森林的公文碑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