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勤工助学政策及劳动教育

大学生勤工助学政策及劳动教育

【摘要】:学生参加校内临时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小时计算。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的酬金标准不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数额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进聘用协议。学生在进行校内勤工助学前,应当与学校的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

(一)勤工助学的概念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为学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优先考虑。

(二)勤工助学的意义

1.勤工助学实现了“济困”的功能

目前,大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勤工助学能够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展示其价值,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同时勤工助学能帮助贫困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已成为学校实现“济困”的重要手段。

2.勤工助学锻炼了当代学生的思想品格

当下,“90后”“00后”大学生普遍害怕吃苦,缺乏服务精神和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因此,通过勤工助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懂得什么是责任和担当,明白什么是感恩和奉献,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团队中学会面对激烈的竞争,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培养危机意识。同时,在长期的勤工助学实践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劳动意识和职业道德,这些都将成为他们以后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

3.勤工助学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通过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及内省能力可得到进一步提高。从校内岗位到校外岗位,从懵懂跟从到独立选择,从忐忑上岗到独当一面,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明显提升;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规则,调整自己的预期,改进自身不足,契合社会需求,团队意识、自律能力、心理素质明显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另外,通过勤工助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也得到了增强。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边学习边实践,不仅可以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扎实与稳健,同时还可以从专业出发去扩展专业相应的特长,增强个人能力。

4.勤工助学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勤工助学引导带动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职员,从兼职到就业创业,开阔了视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经过长期实践已趋于理性,从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各种资源,寻求资源的更佳配置,谋求更大的发展。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容易迸发出创新想法和创业激情,结合团队管理、项目运作、人际管理、目标管理等,进入一个融会贯通、将所学所思转化为所想所为的新境界,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升。(www.chuimin.cn)

5.勤工助学促进了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全方位提升,帮助他们储备优质就业和自主创业所需要的身心素质和技能。

(三)勤工助学的政策要求

1.活动管理

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向学校提出勤工助学的申请,接受必要的勤工助学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再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内或校外的岗位上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学校不得安排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健康的劳动。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学校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

2.时间安排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不应当影响学业,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

3.劳动报酬

学生参加校内固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月计算。每月40个工时的酬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适当上下浮动。学生参加校内临时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小时计算。每小时酬金原则上不低于8元人民币。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的酬金标准不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数额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进聘用协议。

4.权益保护

学生在开始勤工助学活动前应当与有关单位签订协议,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生在进行校内勤工助学前,应当与学校的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学生在进行校外勤工助学前,应当与代表学校的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用人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三方协议书。协议书应当明确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及争议解决方法。